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地质论文 >

川西北马脑壳金矿成矿物质来源及成因探讨

发布时间:2018-05-30 19:53

  本文选题:马脑壳金矿 + 载金矿物 ; 参考:《成都理工大学》2017年硕士论文


【摘要】:马脑壳金矿位于我国四川省九寨沟县境内,由四川省地矿局205地质队于90年代初发现,属华南川陕甘“金三角”成矿域内大型的卡林型金矿之一。多年来,对矿床各方面的研究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关注。马脑壳金矿赋存于中三叠统扎尕山组一套次深海大陆斜坡相碎屑岩碳酸盐沉积建造中,在构造上受洋布梁逆冲-推覆构造带控制,该断裂带是区域上玛曲-略阳断裂带的一部分,东延为中国南北大陆的分界线-勉略缝合带。受近南北向平移断层的影响,马脑壳矿区自西向东可划分为两河口、马脑壳、青山梁三个矿段。本文在野外调查采样及薄片显微观察的基础上采用X荧光光谱、等离子质谱、电子探针、纳米二次离子质谱(Nano-SIMS)等分析测试手段对马脑壳金矿岩矿石的主微量元素特征、载金矿物的矿物学特征、载金矿物-黄铁矿不同环带的硫同位素特征进行了初步分析研究。研究表明,马脑壳金矿主要有三种类型的矿石:蚀变砂岩、蚀变板岩和灰岩。岩矿石的化学组分主要是SiO2、CaO和Al2O3,其次为MgO、FeO、Fe2O3、K2O等。SiO2与CaO、MgO之间呈现明显的负相关关系,反映在成矿过程中碳酸盐化与硅化之间此消彼长的关系,表明在矿化过程中,矿石与围岩之间存在元素带入带出的情况,去碳酸盐化作用可能为成矿提供了有利的环境。砷黄铁矿和毒砂是矿床主要的两种载金矿物。黄铁矿具有富As的特点,一般As含量在1-10wt%之间。因As含量存在差异,黄铁矿在背散射电子图像上表现出清晰的环带结构,暗示成矿过程复杂,具多期热液活动的特点。元素电子探针含量面扫描(mapping)分析表明,由核部至环带,元素的分布呈现一定的规律性:中间环带As含量较高,外层环带次之,核部最低;Au与As存在明显正相关关系,与S、Cu存在负相关关系。有关马脑壳金矿的成矿物质来源及矿床成因等问题,迄今为止,众说纷纭。考虑到卡林型金矿的特点:金主要是以“不可见金”形式赋存于黄铁矿及毒砂中,载金矿物-黄铁矿普遍围绕其核部发育环带结构,因而准确地弄清组成载金矿物每期环带的硫元素来源至关重要。为此,本文采用纳米二次离子质谱测试技术(Nano-SIMS)分别对黄铁矿不同环带的硫同位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黄铁矿δ34S值变化范围较大。按照δ34S特征,马脑壳金矿的黄铁矿可分为三类:(1)δ34S呈现很低的负值(-12.07‰),属同沉积不含矿的黄铁矿,其硫主要来源于开放环境中细菌还原的海水硫酸盐;(2)δ34S在0‰附近,符合岩浆硫同位素特征;(3)δ34S以较高的正值为主(18.93‰~26.45‰),与第一类黄铁矿类似显示沉积硫特征,但受形成环境等因素的影响,该类黄铁矿中的硫被认为来源于封闭-半封闭环境下海水硫酸盐的还原。结合黄铁矿的元素面分布图,Au主要集中分布于符合岩浆硫同位素特征的环带中(-1.88‰),暗示该期热液活动可能与主要成矿事件相关,但Au的不均匀分布表明在主成矿期可能存在次要成矿事件综合上述各种分析,本文认为组成马脑壳金矿载金矿物的硫具混合硫特征,成矿期硫源主要由深源岩浆提供。成矿物质主要来源于赋矿地层与深源岩浆,具“多源特征”。矿床的形成可能与印支晚期-燕山早期岩浆活动密切相关。成矿流体相对富含As、Au,贫S、Cu,且呈现幕式活动特征,其主要来源为深源岩浆,但不排除地层建造水、变质水、大气降水混合的可能。矿床的成因应属中低温混合热液型金矿床。
[Abstract]:In this paper , the characteristics of main trace elements of gold - bearing minerals , the mineral characteristics of gold - bearing minerals and the distribution of gold - bearing minerals - pyrites are studied by means of X - ray fluorescence spectrometry , plasma mass spectrometry , electron probe and nano - SIMS . In this paper , the sulphur isotope of pyrite in the gold - bearing mineral is analyzed by means of nano - SIMS . The results show that : ( 1 ) 未34S has a very low negative value ( - 12.07 鈥,

本文编号:195656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qiudizhi/195656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443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