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青藏高原大型盆地构造地貌特征与演化比较
本文选题:环青藏高原盆山体系 + 柴达木盆地 ; 参考:《大地构造与成矿学》2017年02期
【摘要】:塔里木盆地、柴达木盆地和四川盆地是环青藏高原盆山体系中最为重要的三大盆地,其新生代构造地貌演化引起了研究者的广泛关注。通过对这三大盆地的地貌形态、基底性质、流域属性等特征的对比研究,认为在相似的构造环境下,环青藏高原盆山体系大规模的成山与成盆具有一定的规律:塑性块体显著缩短增厚成山;刚性块体缩短量较小,地壳增厚不明显,因而呈现较为平坦的盆地。刚性地块的形状决定了环青藏高原大型盆地的形状,而相似的构造环境与基底性质使得盆地内部具有相似的构造地貌特征。值得注意的是,这些盆地主体部分垂向上新生代沉积的填充序列主要受控于盆地的流域属性与水动力条件,而受盆地水平应力状态所带来的影响相对较小。同时,盆地内的新生代沉积厚度与流域属性对盆地及其周缘地区的侵蚀基准面、海拔高度、边界断裂的发育都产生了显著的影响,提供了一个深、浅圈层之间相互作用的经典案例。
[Abstract]:Tarim basin , Qaidam basin and Sichuan basin are the most important three basins in the basin mountain system of Qinghai - Tibet Plateau .
【作者单位】: 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造山带与地壳演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中国石油青海油田分公司;
【基金】:中国博士后基金面上项目一等资助(2016M590017) 国家科技重大专项(2017ZX05008-001)联合资助
【分类号】:P542;P931.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振义;试论东亚构造地貌及其演化的若干主要特征[J];齐齐哈尔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989年02期
2 王岸;王国灿;;构造地貌及其分析方法述评[J];地质科技情报;2005年04期
3 柏美祥;新疆构造地貌的若干特点[J];地质科技情报;1982年S1期
4 张永权;;断裂构造地貌的遥感分析——以内蒙大青山山前断裂为例[J];遥感信息;1991年02期
5 康来迅;昌马断裂带活动构造地貌之研究[J];地理研究;1989年02期
6 陈建庚;苗岭山地构造地貌的发育及其生态环境的分异特征[J];贵州科学;2004年03期
7 柏美祥;新疆构造地貌的若干特点[J];新疆地理;1983年02期
8 张虎男;构造地貌研究在广东地震地质工作中的应用[J];地震地质;1985年01期
9 黄美化;刘蓉蓉;;试论构造地貌对江西省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J];西部探矿工程;2006年12期
10 王战;陆内水体浅识——兼谈波浪状构造地貌的意义[J];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8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5条
1 陶晓风;刘登忠;朱利东;石和;马润则;胡新伟;;西藏阿里夏康坚雪山构造地貌特征及其形成机制[A];青藏高原及邻区地质与资源环境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3年
2 黄伟亮;杨晓平;;和静逆断裂—褶皱带的晚新生代构造地貌特征与侧向生长研究[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七届年会论文集[C];2011年
3 刘百篪;刘小凤;赵振民;;黄河河谷构造地貌研究进展[A];中国地震学会第八次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0年
4 孙颖;谢飞;李辉;王超;;基于DEM的流域构造地貌分析——以鄂西清江流域为例[A];第十五届华东六省一市测绘学会学术交流会论文集(江苏上海论文分册)[C];2012年
5 宿渊源;张景发;姜文亮;蒋洪波;李强;;基于资源卫星三号测绘卫星DEM的大青山山前断裂构造地貌特征分析[A];中国地震学会空间对地观测专业委员会2013年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施炜;鄂尔多斯高原东西两侧构造地貌特征分析及新构造意义[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6年
2 石峰;南汀河断裂带构造地貌研究[D];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王腾文;甘孜—玉树断裂北西段活动性及其构造地貌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6年
2 付明庆;大巴山地区构造地貌特征及演化[D];西北大学;2011年
3 王睿博;基于DEM的川西高原构造地貌特征提取与分析[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8年
4 曹现志;华北地块中部中新生代构造地貌演变过程与机制[D];中国海洋大学;2014年
5 吴奇;华北地块中部构造地貌与活动构造特征[D];中国海洋大学;2012年
6 乔宝成;龙门山地区构造地貌及其水系的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1年
7 张建岭;雅砻江中游构造地貌特征及演化[D];成都理工大学;2012年
8 毕丽思;基于DEM的活动构造地貌参数研究[D];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2011年
,本文编号:195957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qiudizhi/19595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