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泾地区延长组流体过剩压力分布特征及其与油气成藏的关系
本文选题:流体过剩压力 + 欠压实 ; 参考:《油气地质与采收率》2017年04期
【摘要】:镇泾地区中生界延长组油气聚集层位岩性油藏发育,为了揭示低渗透油藏成藏特征及油气运移和聚集规律,选取镇泾地区长7和长8油层组为主要研究对象,利用测井声波资料分析延长组泥岩压实特征与流体过剩压力分布特征。结果表明,研究区长7油层组过剩压力主要为8~13 MPa,长8油层组过剩压力相对较低,只有极少区域达到10 MPa,长7油层组烃源岩具有远远大于长8油层组的过剩压力分布,该过剩压力差是长7油层组油气运移到长8油层组储层的主要驱动力。相邻层位过剩压力差高值区是原油的高产富集区,而同层位过剩压力差相对低值区也是油气运聚的有利区。推测研究区东北部过剩压力差高值区和东南部大范围的过剩压力差低值区为有利油气富集区。
[Abstract]:In order to reveal the characteristics of reservoir formation, migration and accumulation of oil and gas, Chang7 and Chang8 reservoirs in Zhenjing area are selected as the main research objects, in order to reveal the characteristics of reservoir formation and the migration and accumulation of oil and gas, the lithologic reservoirs of the Mesozoic Yanchang formation in Zhenjing area are developed. The compac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excess pressure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mudstone in Yanchang formation are analyzed by logging acoustic data.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excess pressure of Chang 7 formation is mainly 8 ~ 13 MPA, the excess pressure of Chang 8 formation is relatively low, only a very few area is up to 10 MPA, and the source rock of Chang 7 reservoir has a much larger excess pressure distribution than that of Chang 8 formation. The excess pressure difference is the main driving force of oil and gas migration from Chang 7 formation to Chang 8 reservoir. The high value region of adjacent excess pressure difference is the high yield rich area of crude oil, and the relative low value region of the same layer excess pressure difference is also the favorable area for oil and gas migration and accumulation. It is inferred that the high value region of excess pressure difference in the northeast of the study area and the low value region of excess pressure difference in southeast China are favorable oil and gas accumulation areas.
【作者单位】: 山东科技大学山东省沉积成矿作用与沉积矿产重点实验室;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海洋矿产资源评价与探测技术功能实验室;中国石化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C5-C13轻烃地球化学新参数的建立及其油气地质应用探索”(41272139) 山东省自然科学杰出青年基金项目“油藏地球化学”(JQ201311)
【分类号】:P618.1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黄同超;焦龙进;王平;;延长组(群)的沿革[J];陕西地质;2013年01期
2 王蕙;;原油孢粉分析及对延长组油源问题的探讨[J];石油学报;1980年02期
3 彭蜀安;陕北延长组浅油层勘探开发近况[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1990年01期
4 姚泾利;邓秀芹;赵彦德;韩天佑;楚美娟;庞锦莲;;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致密油特征[J];石油勘探与开发;2013年02期
5 李凤杰;郑荣才;赵俊兴;;鄂尔多斯盆地米兰科维奇旋回在延长组发育的一致性[J];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5期
6 吴立群;焦养泉;杨琴;张承泽;杨生科;;鄂尔多斯盆地富县地区延长组物源体系分析[J];沉积学报;2010年03期
7 李洁;陈洪德;林良彪;赵俊兴;陈安清;朱志军;彭传利;张成弓;陈彦庆;;鄂尔多斯盆地东南部延长组古地震效应及其地质启迪[J];地质论评;2010年04期
8 吉利明;徐金鲤;宋之光;;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湖相蓝藻及其油源意义[J];微体古生物学报;2012年03期
9 严云奎;安亚峰;;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地层的精细划分与对比——以川口油田北区为例[J];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2期
10 王学军;王志欣;陈杰;曾溅辉;;鄂尔多斯盆地镇北油田延长组石油运聚机理[J];石油勘探与开发;2011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6条
1 吉利明;徐金鲤;宋之光;;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湖相蓝藻及其油源意义[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2012年度(第12届)学术论文汇编——离退休和其他部门[C];2013年
2 韩双彪;张金川;Brian Horsfield;唐玄;Nicolaj Mahlstedt;;鄂尔多斯盆地东南部陆相延长组页岩油气生成及相态演化特征[A];中国地质学会2013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汇编——S13石油天然气、非常规能源勘探开发理论与技术分会场[C];2013年
3 罗静兰;刘小洪;张三;李博;林潼;白海强;;成岩作用与油气侵位对鄂尔多斯盆地上三叠统延长组砂岩储层物性的影响[A];鄂尔多斯盆地及邻区中新生代演化动力学和其资源环境效应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4 陈全红;李文厚;张道锋;郭艳琴;冯娟萍;高永祥;崔军平;梁积伟;;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浊积岩体系及油气勘探意义[A];第九届全国古地理学及沉积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5 张磊锋;赵鹏;;吴起地区延长组储层潜在伤害因素分析[A];石化产业科技创新与可持续发展——宁夏第五届青年科学家论坛论文集[C];2009年
6 朱国华;;我国已探明的最大低渗-特低渗岩性油田[A];2004第三届油气储层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2条
1 付绪凯 陈涛;宁东油田延长组喜获工业油流[N];中国石化报;2011年
2 本报记者 李军;下组合石油勘探:延长下面找“延长”[N];中国化工报;201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郑忠文;陕北丰富川油田西部探区油气成藏规律研究[D];长安大学;2016年
2 郭艳琴;富县探区延长组储层微观特征研究[D];西北大学;2006年
3 高鹏鹏;延长油田延长组深层油气成藏主控因素及有利区预测[D];西北大学;2013年
4 马海勇;鄂尔多斯盆地中西部延长组下组合油藏控制因素研究[D];西北大学;2013年
5 庞军刚;鄂尔多斯盆地子长史家畔地区延长组储层特征研究[D];西北大学;2010年
6 冯娟萍;陕北姚店油田北区延长组沉积相及储层微观特征研究[D];西北大学;2008年
7 李克永;鄂尔多斯盆地富黄探区延长组沉积体系与储层特征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8 谢渊;鄂尔多斯盆地富县探区上三叠统延长组层序地层与储层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02年
9 刘航军;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高自然伽马储层成因及测井评价[D];西北大学;2013年
10 倪军;子北地区延长组油气成藏条件及富集规律研究[D];西北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肖富文;缓慢延长神经修复兔坐骨神经缺损的实验研究[D];南华大学;2015年
2 张新勃;瓦窑堡油田屈家沟油区延长组地质研究[D];西安石油大学;2015年
3 曾秋楠;鄂尔多斯盆地东南部延长组陆相页岩储层特征与评价[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3年
4 方艳梅;鄂尔多斯盆地旬邑探区延长组油气储层岩石学特征研究[D];长安大学;2016年
5 朱源泉;ZL油田延长组储层特征及非均质性特征研究[D];西安科技大学;2016年
6 董凌峰;鄂尔多斯盆地麻黄山地区延长组有利储层特征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6年
7 闻金华;旬邑地区三叠系延长组沉积体系研究[D];西北大学;2016年
8 王丽;校正QT间期对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临床价值的研究[D];皖南医学院;2016年
9 储昭奎;鄂南镇泾地区延长组储层特征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06年
10 李兆扬;鄂尔多斯盆地南部延长组沉积体系研究[D];西北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96572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qiudizhi/19657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