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地质论文 >

沁源区块2号煤层煤相展布特征及对含气量的控制

发布时间:2018-06-02 00:15

  本文选题:煤相 + 主成分分析 ; 参考:《煤炭科学技术》2017年04期


【摘要】:为了揭示煤相对煤储层含气量的控制作用,以常规测井曲线为基础,以沁水盆地中部沁源区块2号煤层为研究对象,通过测井曲线与煤的工业组分、煤的工业组分同煤岩成分、煤岩成分与宏观煤岩类型以及宏观煤岩类型与煤相的关系研究,结合主成分分析、多元回归分析、Logistic回归等方法,建立了煤相的测井解释模型。在单井和连井煤相特征分析的基础上,恢复了研究区2号煤层煤相空间展布特征,揭示了煤相与煤储层含气量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深覆水森林沼泽分布区域煤储层含气量最高,主要分布在研究区的东南部;干燥森林沼泽相分布区域煤储层含气量最低,主要分布在研究区的西北部;覆水和潮湿森林沼泽相分布区域煤储层含气量介于上述两者之间,主要分布在研究区的中部和东部。
[Abstract]:In order to reveal the control effect of coal relative to coal reservoir gas content, based on conventional logging curve, taking No. 2 coal seam of Qinyuan block in central Qinshui Basin as the research object, the industrial component of coal is the same as that of coal rock through logging curve and industrial component of coal. This paper studi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oal rock composition and macroscopic coal rock type and between macro coal rock type and coal facies. Combining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and logistic regression analysis, a log interpretation model of coal facies is established.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coal facies characteristics of single well and continuous well,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coal facies in No. 2 coal seam in the study area were restored, and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coal facies and gas content in coal reservoir was reveal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gas content of coal reservoir is the highest in the distribution area of deep covered forest swamp, mainly in the southeast of the study area, and the lowest in the area of dry forest and swamp facies distribution, mainly in the northwest of the study area. The gas content of coal reservoir in the distribution area of overlying water and wet forest swamp facies is between the above two areas, mainly in the middle and east of the study area.
【作者单位】: 中联煤层气有限责任公司;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地球科学与测绘工程学院;
【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资助项目(2011ZX05060,2016ZX05066)
【分类号】:P618.1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邓志宇;刘羽欣;王力;王春东;王利娜;;沁水盆地沁源地区煤层含气量分布规律及控气地质因素分析[J];中国煤层气;2016年01期

2 邵龙义;董大啸;李明培;王海生;王东东;鲁静;郑明泉;程爱国;;华北石炭—二叠纪层序-古地理及聚煤规律[J];煤炭学报;2014年08期

3 杨克兵;严德天;马凤芹;吕庆玲;蓝宝锋;;沁水盆地南部煤系地层沉积演化及其对煤层气产能的影响分析[J];天然气勘探与开发;2013年04期

4 豆贯铭;马美玲;刘东娜;廉凯龙;;塔山井田太原组3号煤层成煤沉积环境特征[J];太原理工大学学报;2013年04期

5 刘之的;杨秀春;陈彩红;张继坤;;鄂东气田煤层气储层测井综合评价方法研究[J];测井技术;2013年03期

6 黄晓明;贾高龙;郭奕宏;王艳芳;;沁水盆地煤层气国际合作区块勘探现状[J];中国煤层气;2010年01期

7 黄建东;冯伟光;刘长江;李政;韩颖;;淄博—肥城地区石炭—二叠系煤相及生烃潜力[J];油气地质与采收率;2008年05期

8 贾建称;;沁水盆地晚古生代含煤沉积体系及其控气作用[J];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2007年04期

9 高青海;;煤层成因和煤相研究历史回顾及其研究现状[J];中国煤田地质;2006年02期

10 邵龙义;肖正辉;何志平;刘永福;尚潞君;张鹏飞;;晋东南沁水盆地石炭二叠纪含煤岩系古地理及聚煤作用研究[J];古地理学报;2006年01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杨东根;煤心刻度测井技术及测井响应特征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2010年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洋;方刚;杨建;;准格尔矿区酸刺沟煤矿水文地球化学特征研究[J];煤矿安全;2017年07期

2 郭广山;柳迎红;张苗;吕玉民;;沁水盆地柿庄南区块排采水特征及其对煤层气富集的控制作用[J];天然气地球科学;2017年07期

3 王玫珠;王勃;孙粉锦;赵洋;丛连铸;杨焦生;于荣泽;罗金洋;周红梅;;沁水盆地煤层气富集高产区定量评价[J];天然气地球科学;2017年07期

4 赵石虎;于腾腾;何云超;姬松焰;胡银姐;陈彦;;基于测井的柿庄地区宏观煤岩类型划分[J];中国矿业;2017年S1期

5 高向东;王延斌;张崇崇;陶传奇;;煤层顶板灰岩特征对煤储层含气量的影响研究[J];煤炭科学技术;2017年05期

6 高向东;王延斌;韩文龙;刘国伟;;沁南柿庄地区含煤岩系沉积微相展布特征及演化模式[J];桂林理工大学学报;2017年01期

7 吴翔;吴建光;张平;高向东;张崇崇;;沁源区块2号煤层煤相展布特征及对含气量的控制[J];煤炭科学技术;2017年04期

8 张崇崇;王延斌;倪小明;;基于地质分区的煤层含气量预测方法研究[J];河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年02期

9 周瑞;张荣华;耿杰;;沁水煤田太原组煤层地质学特征[J];煤炭技术;2017年03期

10 索荣辉;方家虎;;砂体沉积微相分析与水文地质特征研究——以五阳煤矿研究区3#煤顶板为例[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17年02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李臣臣;沁南煤储层裂缝渗透率预测方法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6年

2 关文政;基于支持向量机的煤储层参数测井评价方法研究[D];长江大学;2016年

3 王天娇;A区煤层气测井评价研究[D];长江大学;2014年

4 齐奕;延川南煤层气测井评价技术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13年

5 何晓辉;煤层气测井解释方法研究与应用[D];长江大学;2012年

6 董维武;煤层气储层测井评价方法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郗宝华;赵文艳;;山西大同煤田石炭系物源区构造背景分析[J];中国煤炭地质;2011年09期

2 袁远;曹代勇;林中月;刘亢;;大同煤田构造控煤特征研究[J];中国煤炭地质;2011年08期

3 刘东娜;周安朝;马美玲;;大同煤田白洞矿区5号煤层煤相特征[J];中国煤炭地质;2011年05期

4 陈守民;张璐;胡斌;宋慧波;刘顺喜;;河南省上石炭统—下二叠统本溪组沉积时期古地理特征[J];古地理学报;2011年02期

5 毛婉慧;庄新国;周继兵;阮传明;雷国明;;煤相参数在煤层层序划分中的应用——以新疆准东煤田帐南西矿区为例[J];煤田地质与勘探;2011年01期

6 倪维斗;陈贞;;煤的清洁高效利用是中国低碳经济的关键[J];太原理工大学学报;2010年05期

7 许福美;黄文辉;吴传始;郭玉森;吴志杰;敖卫华;;顶峰山矿区39号煤层的煤岩学与煤相特征[J];煤炭学报;2010年04期

8 李红敬;解习农;颜佳新;陈慧;简晓玲;;扬子地区典型剖面二叠系不同沉积相地球化学特征[J];地质科技情报;2010年02期

9 刘效贤;李承华;;测井评价煤层气储层的方法探讨[J];中国煤炭地质;2008年12期

10 杨明慧;刘池洋;兰朝利;刘乐;王金秀;;鄂尔多斯盆地东北缘晚古生代陆表海含煤岩系层序地层研究[J];沉积学报;2008年06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陈亮;斜井、水平井双侧向测井响应三维有限元数值分析[D];浙江大学;2008年

2 谢建林;煤孔径结构以及表面特性对煤吸附甲烷性能影响的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04年

3 付玉;煤层气储层数值模拟研究[D];西南石油学院;2004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许福美,方爱民;煤相研究历史的回顾及其国内外研究现状[J];龙岩学院学报;2005年03期

2 吴新群;布朗意──蒙索盆地煤相研究[J];沉积学报;1994年01期

3 胡社荣,潘响亮,张喜臣,宋丽君,方爱民,王士俊;煤相研究方法综述[J];地质科技情报;1998年01期

4 高青海;;煤层成因和煤相研究历史回顾及其研究现状[J];中国煤田地质;2006年02期

5 朱雪芬;研究煤相的几种方法(一)[J];煤田地质与勘探;1985年05期

6 朱雪芬;研究煤相的几种方法(二)[J];煤田地质与勘探;1985年06期

7 张有生,,李素琴;山东省唐口矿区三煤煤相分析[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1994年04期

8 雍克岚,赵师庆,程志纯,李贤庆;不同煤相煤的三维荧光指纹特征[J];淮南矿业学院学报;1995年02期

9 柳彬德,姜金华;抚顺煤田煤相研究[J];阜新矿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990年04期

10 周春光;杨起;康西栋;汤达祯;刘大锰;;煤相研究进展[J];中国煤田地质;1998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李小彦;;神东矿区2~(-2)煤的煤相研究[A];安全高效煤矿地质保障技术及应用——中国地质学会、中国煤炭学会煤田地质专业委员会、中国煤炭工业劳动保护科学技术学会水害防治专业委员会学术年会文集[C];2007年

2 方爱民;雷家锦;金奎励;卢继霞;侯泉林;;山西西山煤田7号煤层煤相研究[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二○○三学术论文汇编·第二卷(青藏高原)[C];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赵龙;煤的吸附—解吸特性及其煤相控制[D];中国矿业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196636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qiudizhi/196636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2a7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