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地质论文 >

江汉平原浅层含砷地下水稀土元素特征及其指示意义

发布时间:2018-06-02 06:52

  本文选题: + 地下水 ; 参考:《地球科学》2017年05期


【摘要】:江汉平原被确认为我国南方新的饮水型砷中毒病区,目前对于江汉平原高砷地下水的成因机理研究还有待完善.综合运用水文地球化学分析与PHREEQC地球化学模拟计算,分析了地下水和沉积物中REE分异特征及其沿地下水流向形态变化规律.江汉平原地下水REE含量为0.0320.843μg/L,富集LREE,具显著Eu正异常,且地下水中Eu异常与As含量呈正相关关系.地下水中REE形态主要以LnCO_3~+及Ln(CO_3)_2~-为主,沿地下水流向LnCO_3~+降低、Ln(CO_3)_2~(2-)升高.地下水REE浓度分布受到HCO_3~-的络合作用及Fe氧化物矿物的还原性解吸附过程控制,径流途径中继承沉积物矿物的REE配分模式及Fe氧化物矿物对LREE的优先解吸附可能是地下水富集LREE的原因,并且沿流向上REE形态分布受到pH控制.研究区中Eu含量及Eu正异常对地下水As富集程度具有一定的指示意义.
[Abstract]:Jianghan Plain has been identified as a new drinking water arsenism area in the south of China. At present, the study on the formation mechanism of high arsenic groundwater in Jianghan Plain needs to be improved. Based on hydrogeochemical analysis and PHREEQC geochemical simulati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REE differentiation in groundwater and sediment and its variation law along groundwater flow direction are analyzed. The REE content of groundwater in Jianghan Plain is 0.0320.843 渭 g / L, which is rich in LREE and has significant positive EU anomaly, and there is a posi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EU anomaly and as content in groundwater. The main forms of REE in groundwater are LnCOS _ 3 ~ and Ln _ NCO _ I _ 3s _ 2S _ 2, and the increase of LnCO _ 3 / T _ 3s _ (2) is reduced by the flow of LnCO _ 3 ~. The concentration distribution of REE in groundwater is controlled by the complexation of HCO _ 3- and the reductive desorption process of Fe oxide minerals. The REE partitioning model of sediment minerals inherited from runoff pathway and the preferential desorption of LREE by Fe oxide minerals may be the reasons for the enrichment of LREE in groundwater, and the distribution of REE forms along the upper flow direction is controlled by pH. The EU content and positive EU anomalies in the study area are of certain significance for the enrichment of as in groundwater.
【作者单位】: 中国地质大学地质调查研究院;中国地质大学环境学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No.41572226)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基金“摇篮计划”项目(No.CUGL140412) 中国地质调查局项目(No.12120114069301)
【分类号】:P641.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艳霞;内蒙古自治区地下水分布特点及其改善对策[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2年06期

2 付民,胡晓辉;地下水分布式多参数实时监测系统[J];地球信息科学;2004年01期

3 邓英春;;安徽省高含氟地下水成因及其分布特征[J];江淮水利科技;2006年02期

4 徐志玲;徐永利;李燕萍;;鄂尔多斯地下水分布特征研究[J];内蒙古水利;2010年04期

5 宋晓宁;宋海宁;王静华;;平原地下水的开发与保护[J];河南水利与南水北调;2012年08期

6 叶建辉,黄蓬源;晋江市规划区地下水调查初探[J];福建地震;1998年03期

7 沈佩霞;禹州市山区基岩地下水分布特征[J];中国煤田地质;2005年03期

8 李强;;运城市高铬地下水的分布及成因分析[J];地下水;2006年04期

9 李巍;朱兴坤;;浅谈泰来县地下水分布规律及水质评价[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7年18期

10 荆继红;孙继朝;韩双平;黄冠星;陈玺;张玉玺;刘景涛;;珠江三角洲地区酸雨及酸化地下水分布特征[J];上海地质;2010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阎葆瑞;张胜;张作辰;;宁波盆地地下水铁及微量元素地球化学[A];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研究所所刊(第8号)[C];1992年

2 胡海涛;许贵森;;青南—藏北高原的构造体系及其对地下水的控制[A];青藏高原地质文集(5)[C];198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7条

1 特约记者 邢云鹏 记者 薄云山;保护地下水,,山西有了“硬杠杠”[N];地质勘查导报;2008年

2 特约记者 秦锦丽 记者 王锋;甘肃:编制地下水应急服务方案[N];地质勘查导报;2009年

3 特约记者 秦锦丽;甘肃旱区地下水可基本满足应急灌溉[N];中国矿业报;2009年

4 本报记者 刘如春 本报通讯员 汤璇;节制开采,加强监测,让地下水涌流不息[N];中国国土资源报;2006年

5 本报记者 高慧丽 本报通讯员 李凯;中国:多少地下水可以放心用[N];地质勘查导报;2007年

6 本报记者 周丽燕;张宗祜院士:追踪地下水的明天[N];人民政协报;2006年

7 全杰 如春 东杰;广州地下水丰富 调查工作应深入[N];地质勘查导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祁福利;临库基岩裂隙富水带水文地质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15年

2 王凌芬;宁南固原岩盐矿区域地下水化学环境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2年

3 何建华;疏勒河流域地下水~(14)C年龄校正[D];兰州大学;2013年

4 张晟t@;宁夏南部西吉县劣质地下水形成机理及治理技术研究[D];吉林大学;2013年

5 贾永锋;内蒙河套盆地西部高盐高砷地下水成因探究及反应热力学模拟[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5年

6 姜凌;干旱区绿洲地下水水化学成分形成及演化机制研究[D];长安大学;2009年

7 窦妍;鄂尔多斯盆地北部白垩系地下水水文地球化学演化及循环规律研究[D];长安大学;2010年

8 赵海卿;吉林西部平原区地下水生态水位及水量调控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2年

9 杨素珍;内蒙古河套平原原生高砷地下水的分布与形成机理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8年

10 徐慧珍;济南岩溶泉域地下水水文地球化学特征及防污性能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姜玉肖;基于统计分析的高砷地下水形成机理及预测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5年

2 李昕妍;耀县幅地下水水化学特征及硝酸盐污染来源分析[D];长安大学;2015年

3 李倩睿;乌兰盆地地下水数值仿真模拟及可持续利用[D];长安大学;2015年

4 陈静;榆溪河上游河流与地下水转化关系研究[D];长安大学;2015年

5 刘泓志;延边地区地下水演化研究[D];吉林大学;2016年

6 郑浩;内蒙古河套盆地高砷地下水中不同分子量有机质稳定碳同位素特征[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6年

7 曹永生;潜流带地表水—地下水相互作用下砷的循环特征[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6年

8 胡婧敏;松嫩平原地方病严重区地下水氟的赋存特征及水质安全评价[D];吉林大学;2016年

9 富一琳;铁路隧道施工期地下水排放对生态环境影响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09年

10 高彦芳;金佛山地区地下水δ~(15)N及微(常)量元素研究[D];西南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96782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qiudizhi/196782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a0a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