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地质论文 >

鄂尔多斯盆地红河油田长8油层组储层流动单元研究

发布时间:2018-06-02 12:01

  本文选题:流动单元 + 聚类分析 ; 参考:《地质科技情报》2014年06期


【摘要】:在高分辨率层序分析的基础上,利用孔隙度、含油饱和度、流动系数3个参数,将流动单元划分为E、G、P 3类,采用序贯高斯模拟方法建立了流动单元的三维模型;分析了流动单元的垂向叠置样式与侧向分割特征,探讨了流动单元的成因类型与主控因素。认为:1G类流动单元为骨架流动单元,其平面分布受沉积微相控制,E、G类流动单元沿水下分流河道中心分布,P类流动单元分布在水下分流河道的边缘;2隔层为水下分流间湾微相泥岩,界面类型为沉积界面;岩性夹层为砂体内部发育泥质条带或泥砾,物性夹层是由成岩作用形成的非渗透岩层;3中期旋回中上部的SSC1~SSC2短期旋回主要发育单一型流动单元,流动单元在侧向上直接与非渗流层(隔层)接触,流动单元与隔挡层之间存在明显的界面;4中期旋回中下部的SSC3~SSC5短期旋回主要发育复合型流动单元,流动单元之间在侧向上没有明显的分隔界面,只是侧向相邻流动单元的渗流条件不同。
[Abstract]:On the basis of high-resolution sequence analysis, the flow unit is divided into three categories, namely, the flow unit is divided into three categories: porosity, oil saturation and flow coefficient, and the three-dimensional model of the flow unit is established by sequential Gao Si simulation method. The vertical overlay pattern and the lateral segment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the flow unit are analyzed, and the origin types and main controlling factors of the flow unit are discussed. It is considered that the flow unit of class 1 G is a skeleton flow unit. The plane distribution is controlled by sedimentary microfacies and the EG type flow unit distributes along the center of the underwater distributary channel. The P type flow unit distributes along the edge of the underwater distributary channel. The intertidal bay microfacies mudstone is the boundary layer of the underwater distributary channel, and the interface type is the sedimentary interface. The lithologic intercalation is a muddy belt or gravel developed in the sand body, and the physical intercalation is a single flow unit developed mainly in the SSC1~SSC2 short term cycle of the middle and upper part of the middle and upper middle cycle of the imosmotic rock bed formed by diagenesis. The flow unit is directly in contact with the non-percolation layer (barrier) on the lateral surface, and there is a clear interface between the flow unit and the barrier layer. The SSC3~SSC5 short-term cycle in the middle and lower part of the middle and lower middle cycle of the flow unit mainly develops complex flow units. There is no obvious separation interface between the flow units, but the seepage conditions of the adjacent flow units are different.
【作者单位】: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长江大学;郑州工业贸易学校;
【基金】:中国石化油气勘探开发科研基金项目(G13KJ-12-ZS-QT-ZJ-0014)
【分类号】:P618.1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阎长辉,羊裔常,董继芬;动态流动单元研究[J];成都理工学院学报;1999年03期

2 姚合法;林承焰;靳秀菊;申本科;张治国;何善斌;;多参数判别流动单元的方法探讨[J];沉积学报;2006年01期

3 吴胜和,王仲林;陆相储层流动单元研究的新思路[J];沉积学报;1999年02期

4 袁彩萍;姚光庆;徐思煌;周锋德;;油气储层流动单元研究综述[J];地质科技情报;2006年04期

5 张继春,彭仕宓,穆立华,孙以剑,李建敏;流动单元四维动态演化仿真模型研究[J];石油学报;2005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朱建伟,刘招君,董清水,何玉平,黄湘通;升平油田升132井区储层流动单元研究[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04年01期

2 高博禹,彭仕宓,陈烨菲;储层动态流动单元及剩余油分布规律[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05年02期

3 唐海发;彭仕宓;赵彦超;;致密砂岩气藏储层流动单元划分方法及随机模拟[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07年03期

4 解伟;赵蕾;孙卫;付晓燕;;利用微观水驱油模型实验对储层进行流动单元的划分[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08年05期

5 康立明;任战利;;多参数定量研究流动单元的方法——以鄂尔多斯盆地W93井区为例[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08年05期

6 李军辉;卢双舫;柳成志;李笑梅;苏鹤成;杨雨;;锦45块储层流动单元[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09年02期

7 苗长盛;董清水;张旗;崔大勇;许圣传;王敏雪;;储层流动单元研究在油田老区挖潜中的应用——以吉林油田乾146区块开发为例[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11年01期

8 吴小斌;侯加根;孙卫;雷甜;;基于层次分析方法对姬塬地区流动单元的研究[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11年04期

9 姚合法;林承焰;靳秀菊;申本科;张治国;何善斌;;多参数判别流动单元的方法探讨[J];沉积学报;2006年01期

10 唐民安;孙宝玲;;大牛地气田下石盒子组基准面旋回与储层流动单元的层次性[J];沉积学报;2007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尹太举;张昌民;;濮53块在开发过程中的储层动态变化[A];中国西部复杂油气藏地质与勘探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2 吴青鹏;杨占龙;李红哲;郭精义;李在光;黄云锋;;渗透率变异系数在储层评价中的作用——以尕斯库勒油田砂西区块E_3~1油藏为例[A];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西北分院建院20周年论文专集[C];2005年

3 郭超;谭成仟;雷启鸿;李亮;屈雪梅;;白豹油田209井区储层流动单元研究[A];陕西地球物理文集(七)中国西部地球物理研究与实践陕西省地球物理学会成立20周年专集[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夏国朝;枣园复杂断块低流度油藏特征及稳产措施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0年

2 董凤娟;注水开发阶段的储层评价与油水分布规律研究[D];西北大学;2010年

3 王胜利;哈萨克斯坦南图尔盖盆地阿雷斯油田精细油藏描述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4 曹金舟;子北油田理79井区长6油层组储层特征及油气成藏规律研究[D];西北大学;2009年

5 高潮;低渗储集体的形成演化及其对油藏分布的影响[D];西北大学;2011年

6 吴颜雄;松辽盆地深层火山岩储层属性量化表征及其储渗单元刻画[D];吉林大学;2011年

7 谢庆宾;苏里格气田中区砂体展布和储层综合评价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1年

8 郑军;大牛地老区低渗致密多层叠合砂岩气藏稳产技术对策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1年

9 张兴国;孤东油田沙河街组油藏描述与数值模拟[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3年

10 朱玉双;油层伤害对岩性油藏流动单元的影响——以鄂尔多斯盆地华池油田、马岭油田为例[D];西北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苏鹏;苏丹3/7区Palogue油田河流相储层流动单元模型建立[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0年

2 陈晓宏;子长油田老草湾区长2储层评价[D];西北大学;2011年

3 吕洪滨;大庆A过渡带原油粘度和剩余油潜力分析[D];浙江大学;2011年

4 秦飞;宝浪油田宝北低渗储层水平井剩余油开发技术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11年

5 罗麟;鄂尔多斯盆地安塞油田M-Y油区长_6油层组储层流动单元研究[D];长安大学;2011年

6 王宇威;鄂尔多斯盆地安塞油田H-P油区长_6油层组储层流动单元研究[D];长安大学;2011年

7 蒋红丽;海拉尔盆地乌东斜坡带南屯组油气富集规律研究[D];东北石油大学;2011年

8 李雪;高6断块精细油藏描述[D];中国海洋大学;2011年

9 雷涛;胡尖山油田元72区延9储层流动单元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1年

10 张亮;大牛地气田盒三气藏流动单元在储层建模中的应用[D];成都理工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吴胜和,王仲林;陆相储层流动单元研究的新思路[J];沉积学报;1999年02期

2 姚光庆,赵彦超,,张森龙;新民油田低渗细粒储集砂岩岩石物理相研究[J];地球科学;1995年03期

3 刘吉余;流动单元研究进展[J];地球科学进展;2000年03期

4 姚光庆,李联五,孙尚如;砂岩储层构成定量化分析研究思路与方法[J];地质科技情报;2001年01期

5 彭仕宓,尹志军,常学军,郝建明;陆相储集层流动单元定量研究新方法[J];石油勘探与开发;2001年05期

6 裘亦楠;石油开发地质方法论(一)[J];石油勘探与开发;1996年02期

7 刘吉余,王建东,吕靖;流动单元特征及其成因分类[J];石油实验地质;2002年04期

8 刘建民,徐守余;河流相储层沉积模式及对剩余油分布的控制[J];石油学报;2003年01期

9 李阳;储层流动单元模式及剩余油分布规律[J];石油学报;2003年03期

10 陈烨菲,彭仕宓,宋桂茹;流动单元的井间预测及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J];石油学报;2003年03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窦松江,于兴河,李才雄;流动单元研究在北大港油田中的应用[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04年01期

2 谢俊,武英利,梁会珍,张万里;应用流动单元寻找油田有利挖潜区的新思路[J];西北地质;2004年04期

3 王志高,靳彦欣;动态法划分流动单元——以现河庄油田为例[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05年01期

4 尹太举,张昌民,王寿平,李中超,赵红静;濮53块流动单元评价[J];石油学报;2005年05期

5 张吉,张烈辉,郭建新,唐静;灰色识别法在单井流动单元预测中的应用[J];特种油气藏;2005年01期

6 姚合法;林承焰;靳秀菊;申本科;张治国;何善斌;;多参数判别流动单元的方法探讨[J];沉积学报;2006年01期

7 刘建锋;彭军;贾松;汪彦;游李伟;孟中华;;油气藏流动单元研究进展及认识[J];西南石油学院学报;2006年05期

8 樊继宗;陈林媛;张素君;;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在划分流动单元中的应用[J];西南石油学院学报;2006年05期

9 张吉来;张春生;;吴旗油田吴133、135井区延10储层流动单元研究[J];石油天然气学报(江汉石油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10 李海燕;彭仕宓;刘风喜;;储层动态流动单元研究——以别古庄油田京11断块为例[J];油气地质与采收率;2007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7条

1 张福明;李洪奇;邵才瑞;李元江;刘洪涛;;一种流动单元自动分层新方法[A];第三届全国沉积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4年

2 代金友;张一伟;熊琦华;王志章;张春雷;;枣南油田储层中流动单元构成及开采特征研究[A];2002低渗透油气储层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2年

3 晏宁平;赵正军;王旭;黄文科;高远;张争航;黄刚;代恒;;靖边下古气藏流动单元精细划分及指标对比[A];低碳经济促进石化产业科技创新与发展——第九届宁夏青年科学家论坛石化专题论坛论文集[C];2013年

4 高远;白艳;刘永建;张争航;王晓华;代恒;张延斌;陈琳琳;李曼子;赵建军;;靖边下古气藏流动单元开发指标评价与优化[A];创新·质量·低碳·可持续发展——第十届宁夏青年科学家论坛石化专题论坛论文集[C];2014年

5 卢本_";乔守武;王辉;杨先杰;袁秉利;;绥靖油田杨57井区流动单元划分及其在开发中应用[A];创新·质量·低碳·可持续发展——第十届宁夏青年科学家论坛石化专题论坛论文集[C];2014年

6 孙卫;史成恩;赵惊蛰;解伟;梁晓伟;闫林;赵蕾;;盘古梁长6油藏流动单元的定量划分[A];鄂尔多斯盆地及邻区中新生代演化动力学和其资源环境效应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7 焦宝;秦智;郑锡;焦滔;李军健;李晓芳;朱丽萍;高彦博;于博;罗仁敏;;姬塬油田黄57区长8油藏精细描述技术研究与应用[A];低碳经济促进石化产业科技创新与发展——第九届宁夏青年科学家论坛石化专题论坛论文集[C];201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2条

1 记者 马启孝;实现储采良性循环[N];中国石化报;2001年

2 记者 李兵 通讯员 李历;“老树”发“新芽”[N];中国石油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段贺海;储层流动单元研究及其应用[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5年

2 朱玉双;油层伤害对岩性油藏流动单元的影响——以鄂尔多斯盆地华池油田、马岭油田为例[D];西北大学;2004年

3 张吉;河流相储层流动单元研究[D];西南石油学院;2004年

4 董凤娟;注水开发阶段的储层评价与油水分布规律研究[D];西北大学;2010年

5 周锋德;低渗含裂缝砂岩油藏渗流规律及综合模拟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09年

6 王军;中原油田濮53断块流动单元划分与剩余油分布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7年

7 喻鹏;静观2区块高凝油油藏流动单元预测表征及剩余油分布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14年

8 孙明;元城油田精细油藏描述与剩余油分布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9年

9 夏国朝;枣园复杂断块低流度油藏特征及稳产措施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0年

10 陆万雨;测井储层评价新技术应用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曦莎;低孔低渗低压气藏储层流动单元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0年

2 王勇;百21井区百口泉组储层特征及流动单元研究[D];西南石油学院;2005年

3 郭晓博;薄窄砂体流动单元分类评价及剩余油研究[D];大庆石油学院;2007年

4 徐博;扶余油田中38区块杨大城子油层流动单元研究[D];长江大学;2013年

5 李松泽;高集油田流动单元研究[D];长江大学;2013年

6 甘永年;扶余油田西25-20区块流动单元研究[D];长江大学;2013年

7 董越;瓦窑堡油田元峁区块长2_1储层及流动单元特征研究[D];西北大学;2014年

8 马婧;华庆地区长6_3储层特征及流动单元研究[D];西北大学;2013年

9 魏晓敏;姬塬油田长8油藏流动单元研究[D];西安石油大学;2010年

10 马斌;砂(砾)岩油藏储层流动单元研究[D];西南石油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196868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qiudizhi/196868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52b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