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尔多斯盆地镇原地区长8~1砂层组双坡折带的发现及其研究意义
本文选题:浅水三角洲 + 坡折带 ; 参考:《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17年03期
【摘要】:通过岩心观察和测井岩性解释,对镇原地区长8油层组岩石组合特征、沉积构造、沉积相及层序地层特征进行了详细研究,确定镇原地区长8~1砂层组主要发育一套具双坡折带的浅水辫状河三角洲沉积,湖岸线在坡折带之上数十千米范围内频繁迁移。坡折带主要根据测井资料和沉积构造特征进行识别。镇原地区长8~1砂层组坡折带主要受基底断裂控制,其成因与盆地西、南缘强烈的火山喷发和构造活动有关。长8~1沉积期研究区可划分为第一坡折带之上的台型平原(前缘)、双坡折带之间的中部斜坡和第二坡折带之下的下部斜坡3个地貌单元,这一古地貌特征控制了湖侵期和湖退期砂体在不同相带的分配模式。靠近物源一侧的台型平原(前缘),湖侵期砂体较为发育,而在湖退期则以泥、粉砂岩为主;离物源较远的中部斜坡相带,湖侵期砂体较薄,而湖退期发育较厚并且优先堆积于第一坡折带附近;远离物源的下部斜坡相带,任何时期内砂体都很少发育;枯水期,湖岸线迁移至第一坡折带附近,坡折带附近的砂体,可能因波浪和沿岸流的搬运和改造而具有"沿岸砂坝"的特征。
[Abstract]:Through core observation and logging lithology interpretati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rock assemblage, sedimentary structure, sedimentary facies and sequence stratigraphy of Chang 8 formation in Zhenyuan area are studied in detail. It is determined that a set of shallow water braided river deltas with double slope break zone is mainly developed in the Chang 8Li 1 sand formation in Zhenyuan area, and the lacustrine lines migrate frequently in the range of tens of kilometers above the slope break zone. Slope break zones are mainly identified according to logging data and sedimentary structural characteristics. The slope break zone of Chang 8Li 1 sand formation in Zhenyuan area is mainly controlled by basement faults and its genesis is related to the strong volcanic eruption and tectonic activity in the western and southern margin of the basin. The study area of the sedimentary epoch of Chang8yun1 can be divided into three geomorphologic units: the platform plain above the first slope break, the middle slope between the double slope break and the lower slope below the second slope break. This paleogeomorphic feature controls the distribution patterns of lacustrine transgression and lacustrine retreating sandbodies in different facies zones. The platform type plain near the provenance side (front margin, lacustrine transgressive sand body is relatively developed, but in the lake receding stage is mainly mud and siltstone, the middle slope facies belt far away from the provenance, the lake transgression sand body is thin, During the receding period, the lacustrine developed thicker and preferentially accumulated near the first slope break zone; the lower slope facies zone, far from the provenance, rarely developed sand bodies at any time; during the dry season, the lacustrine line migrated to the sand body near the first slope break zone and the slope break zone, It may be characterized by wave and coastal current transport and modification.
【作者单位】: 成都理工大学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廊坊分院;中国石油长庆油田分公司超低渗透第四项目部;
【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2016ZX05007)
【分类号】:P618.1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朱筱敏;刘芬;朱世发;徐黎明;牛小兵;梁晓伟;;鄂尔多斯盆地陇东地区延长组物源区构造属性研究[J];高校地质学报;2015年03期
2 柴永波;达丽亚;杨海风;王粤川;;辽西南洼东营组层序地层格架下的沉积相特征及演化[J];山东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年04期
3 刘犟;郑荣才;苟幸福;王昌勇;;鄂尔多斯盆地镇原地区长8油层组古盐度分析[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年03期
4 董月霞;王建伟;刁帆;赵忠新;杜景霞;孟令箭;;陆相断陷湖盆层序构成样式及砂体预测模式——以南堡凹陷东营组为例[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15年01期
5 齐亚林;邓秀芹;楚美娟;李元昊;邓静;时孜伟;;鄂尔多斯盆地晚三叠世长8期沉积环境分析[J];地质科技情报;2014年04期
6 段悦;侯长冰;郑荣才;王海红;王昌勇;;镇原地区长8油层组层序-岩相古地理特征及砂体展布规律[J];岩性油气藏;2014年01期
7 楚美娟;郭正权;白嫦娥;;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长8油层组沉积及其演化特征[J];石油天然气学报;2012年02期
8 杨明慧;刘池洋;曾鹏;白桦;周进;;华北克拉通晚三叠世沉积盆地原型与破坏早期构造变形格局[J];地质论评;2012年01期
9 王昌勇;郑荣才;田永强;梁晓伟;李庭艳;辛红刚;;陇东地区长9油层组浅水三角洲沉积特征及成藏条件研究[J];石油天然气学报;2011年08期
10 胡海涛;张忠义;喻建;宋江海;孙勃;刘丽丽;薛俊林;;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坡折带演化及其对砂体的控制作用——以延长组长6油层为例[J];沉积与特提斯地质;2011年0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邱欣卫;鄂尔多斯盆地延长期富烃凹陷特征及其形成的动力学环境[D];西北大学;2011年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侯长冰;郭杜凯;杨琦;张攀;陈昌奎;;演武油田长3油层段优质储层特征及预测[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年04期
2 王昌勇;张懿;林世国;郑荣才;魏亚琼;王海红;侯长冰;苟幸福;;鄂尔多斯盆地镇原地区长8~1砂层组双坡折带的发现及其研究意义[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17年03期
3 黄云飞;张昌民;朱锐;易雪斐;瞿建华;唐勇;;准噶尔盆地玛湖凹陷下三叠统百口泉组古盐度恢复[J];新疆石油地质;2017年03期
4 杨瑶;赵俊峰;刘池洋;薛锐;闫占冬;;山西南部塔儿山岩体锆石LA-ICP-MSU-Pb年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地质意义[J];地质论评;2017年03期
5 蔡全升;胡明毅;胡忠贵;邓猛;;强烈断陷期小型湖盆沉积充填演化特征——以松辽盆地徐家围子断陷宋站地区沙河子组为例[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17年02期
6 李晨晖;薛海涛;卢双舫;陈和平;张克鑫;;潮控河口湾环境下的沉积相特征研究——以D-F油田M1油藏为例[J];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年02期
7 贺永红;张锐;马芳侠;封从军;王礼常;;三角洲河口区沉积微相演化特征及成因分析——以鄂尔多斯盆地樊学地区长4+5油层组为例[J];中国石油勘探;2017年02期
8 谢慕华;高攀峰;刘磊;郑显林;张春生;;鄂尔多斯盆地绥靖油田长7~长10储层物性特征及储层评价[J];能源化工;2017年01期
9 潘杰;刘忠群;蒲仁海;周思宾;范久霄;刘yN楠;;鄂尔多斯盆地西南缘泾河油田长7——长8古流向及沉积相分析[J];沉积学报;2017年01期
10 李凯强;张景军;李静伟;张娜;;鄂尔多斯盆地西南部长6储层岩石学特征[J];河北工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年04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李浩;鄂尔多斯盆地中部上古生界烃源岩研究[D];西北大学;2015年
2 熊林芳;坳陷型富烃凹陷优质烃源岩的形成环境[D];西北大学;2015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柳永军;徐长贵;杜晓峰;李慧勇;朱文森;柴永波;;渤海海域走滑反转构造带油气运聚与调整——以旅大22-27地区为例[J];断块油气田;2013年06期
2 付金华;邓秀芹;楚美娟;张海峰;李士祥;;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深水岩相发育特征及其石油地质意义[J];沉积学报;2013年05期
3 于兴河;李胜利;李顺利;;三角洲沉积的结构——成因分类与编图方法[J];沉积学报;2013年05期
4 张才利;张雷;陈调胜;张艳;杨亚娟;黄静;贺静;李慧;;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长7沉积期物源分析及母岩类型研究[J];沉积学报;2013年03期
5 王若谷;李文厚;廖友运;郭艳琴;刘昊伟;;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延长组长7段物源区分析[J];地质通报;2013年04期
6 袁竞;辛仁臣;宋修艳;;辽西凹陷Z区东营组层序地层格架[J];海洋石油;2013年01期
7 姚泾利;邓秀芹;赵彦德;韩天佑;楚美娟;庞锦莲;;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致密油特征[J];石油勘探与开发;2013年02期
8 廖纪佳;朱筱敏;邓秀芹;孙勃;惠潇;;鄂尔多斯盆地陇东地区延长组重力流沉积特征及其模式[J];地学前缘;2013年02期
9 朱筱敏;邓秀芹;刘自亮;孙勃;廖纪佳;惠潇;;大型坳陷湖盆浅水辫状河三角洲沉积特征及模式:以鄂尔多斯盆地陇东地区延长组为例[J];地学前缘;2013年02期
10 杨华;刘自亮;朱筱敏;邓秀芹;张忠义;齐亚林;;鄂尔多斯盆地西南缘上三叠统延长组物源与沉积体系特征[J];地学前缘;2013年0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王建强;鄂尔多斯盆地南部中新生代演化—改造及盆山耦合关系[D];西北大学;2010年
2 秦江锋;秦岭造山带晚三叠世花岗岩类成因机制及深部动力学背景[D];西北大学;2010年
3 毛光周;铀对烃源岩生烃演化的影响[D];西北大学;2009年
4 梁文天;秦岭造山带东西秦岭交接转换区陆内构造特征与演化过程[D];西北大学;2009年
5 曹红霞;鄂尔多斯盆地晚三叠世沉积中心迁移演化规律研究[D];西北大学;2008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朱正平;袁淑琴;王书香;潘仁芳;么景臣;;歧南地区坡折带特征及对沉积作用的控制[J];特种油气藏;2014年02期
2 吴昊;;辽河西部凹陷沙三段坡折带发育特征[J];特种油气藏;2014年03期
3 黄胜兵;叶加仁;朱红涛;杨香华;魏刚;;渤中西环古沟谷与坡折带特征及其对储层的控制[J];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2011年01期
4 胡海涛;张忠义;喻建;宋江海;孙勃;刘丽丽;薛俊林;;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坡折带演化及其对砂体的控制作用——以延长组长6油层为例[J];沉积与特提斯地质;2011年02期
5 于景维;张尚峰;柳妮;;简析坡折带及其对油气藏的控制[J];大庆师范学院学报;2012年03期
6 游李伟,彭军,陈果,汪彦;坡折带理论在油气勘探中的应用[J];新疆石油地质;2005年03期
7 郝琦;刘震;赵贤正;李春霞;;二连盆地坡折带类型及其对高位域砂体的控制[J];西南石油大学学报;2007年02期
8 黄薇;王建功;赵应成;王天琦;巩固;;松辽盆地拗陷期坡折带特征[J];石油学报;2007年04期
9 龙更生;施和生;王英民;杜家元;刘军;张晓宇;刘豪;;珠江口盆地惠州凹陷新近系坡折带成因类型及对地层沉积的控制作用[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09年02期
10 胡望水;胡芳;李瑞生;柴华;李涛;龚良源;;东海盆地西湖凹陷平湖斜坡区坡折带发育及特征研究[J];石油地质与工程;2010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7条
1 王晓州;王英民;王颖;赵志魁;赵占银;;隐蔽油气藏松南西部坡折带油气分布规律及主控因素分析[A];第八届古地理学与沉积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4年
2 王晓州;王英民;王颖;赵志魁;赵占银;;松南西部坡折带油气分布规律及主控因素分析[A];第八届古地理学与沉积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4年
3 吴世强;曹卫生;;江汉盆地潜江凹陷老新地区断裂坡折带与油气藏[A];中扬子及周缘油气成藏地质要素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4 杨海军;邬光辉;陈利新;黄广建;;塔中Ⅰ号坡折带奥陶系油气成藏特征与油气富集规律[A];第二届中国石油地质年会——中国油气勘探潜力及可持续发展论文集[C];2006年
5 胡太平;罗春树;董立胜;;塔中Ⅰ号坡折带奥陶系礁滩体储层预测技术[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22届年会论文集[C];2006年
6 徐长贵;于水;赖维成;程建春;;渤海海域古近系坡折带成因类型及其对砂体的控制作用[A];第三届全国沉积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4年
7 董立胜;罗春树;胡太平;;塔中Ⅰ号坡折带奥陶系灰岩岩溶型储层地震预测技术[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22届年会论文集[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赵志魁;坳陷盆地缓坡坡折带与非构造圈闭形成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7年
2 王建功;松辽盆地坡折带研究及岩性油气藏预测[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6年
3 卫平生;论坳陷盆地“坡折带”及“湖岸线”对岩性地层油气藏的控制作用[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05年
4 陈胜红;珠江口盆地东部陆架坡折带PY35-2气藏地质地球物理综合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陈江华;辽河滩海西部地区古近纪坡折带特征及其对沉积的控制作用[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9年
2 李振振;丽水凹陷构造坡折带对油气圈闭的控制作用[D];中国海洋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196952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qiudizhi/19695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