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提斯喜马拉雅地块白垩纪古纬度变化对印欧碰撞模式的制约
发布时间:2018-06-08 00:46
本文选题:印欧碰撞模型 + 特提斯喜马拉雅 ; 参考:《中国科学:地球科学》2017年06期
【摘要】:印度与欧亚大陆初始碰撞的模式和时限是正确认识青藏高原地质演化的前提和基础.然而,根据相同的古地磁数据,不同学者对此却提出了截然不同的印欧大陆碰撞模型.本文从白垩纪期间印度板块的运动图像出发,分析了印度板块白垩纪期间的近90°逆时针旋转对其内部不同参考点之间相对纬度变化的影响.我们发现在印欧碰撞前存在刚性/准刚性的大印度板块的前提条件下,前人基于特提斯喜马拉雅地块白垩纪观测古纬度与同时期印度板块视极移曲线换算得到的期望古纬度之间的变化关系,所提出的印欧大陆碰撞的"大印度洋盆地"或"陆间盆地"伸展模型,主要源自于白垩纪期间大印度板块自身近90°的逆时针水平旋转所导致的板块内部古纬度的相对变化.另一方面,假设碰撞前特提斯喜马拉雅和印度克拉通是两个相互独立的块体,通过白垩纪期间特提斯喜马拉雅地块与印度克拉通古地理位置的重建,我们认为在缺少充分地质证据情况下,特提斯喜马拉雅地块上的现有古地磁数据尚难以确定印度克拉通和特提斯喜马拉雅地块之间相对构造关系;早白垩世"大印度洋盆地"伸展模型仅仅是诸多可能之一.
[Abstract]:On the other hand , on the assumption that there is a large Indian plate with rigid / quasi - rigid during the Cretaceous period , the relative structural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Indian Craton and the Tethyan Himalayan block is mainly derived from the Cretaceous observation of the Cretaceous period during the Cretaceous period , and the extension model of the Early Cretaceous " Big Indian Ocean Basin " is only one of the most probable .
【作者单位】: 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教育部造山带与地壳演化重点实验室;
【基金】: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项目(B类)(编号:XDB03010404)资助
【分类号】:P534.53;P54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李建忠;冯心涛;朱同兴;庄忠海;潘忠习;邹光富;;藏南特提斯喜马拉雅构造古地磁新结果[J];自然科学进展;2006年05期
2 朱同兴;庄忠海;周铭魁;潘忠习;冯心涛;;喜马拉雅山北坡奥陶纪—古近纪构造古地磁新数据[J];地质通报;2006年Z1期
3 崔军文;张晓卫;唐哲民;;青藏高原的构造分区及其边界的变形构造特征[J];中国地质;2006年02期
4 ;[J];;年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李建忠;庄忠海;朱同兴;邹光富;冯心涛;潘忠习;;喜马拉雅地块晚白垩世以来的运动[A];青藏高原及邻区地质与资源环境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鲍杰;“拉萨—林芝地块”地壳岩体的现今应力—形变作用机制数值模拟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99359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qiudizhi/19935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