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地质论文 >

南昌市梅岭花岗岩石蛋地貌的特征与发育机制初探

发布时间:2018-06-08 08:26

  本文选题:梅岭 + 裸露型石蛋 ; 参考:《地质论评》2017年05期


【摘要】:梅岭主要以新元古代花岗岩为地质基础,在长期的构造抬升和风化侵蚀作用下,形成了以垄状山脊/锯状山脊和侵蚀沟谷为组合的地貌特征,其代表性地貌为大小不同和圆度各异的石块堆积,广泛分布于山顶、山谷和缓山坡上,对于其形成机制,过去常被认为是冰川遗迹或倒石堆。通过研究这些石块堆积的形态特征和分布规律,笔者认为属石蛋地貌,可分为裸露型石蛋地貌和埋藏型石蛋地貌。二者的广泛分布,表明梅岭处于花岗岩地貌演化的幼年期晚期—青年期早期阶段,发育机制与当地的地质构造背景和湿热气候环境密切相关,其中的裸露型石蛋主要与埋藏型石蛋剥露、裸露岩石的球状风化和倒石堆的球状风化有关,沟谷中的石蛋流主要形成于裸露岩石崩解破碎后顺坡滚动、土体崩塌导致埋藏型石蛋出露和顺坡滚动、洪水搬运、季节性冻融作用使岩石顺坡蠕动等方式的综合作用下。埋藏型石蛋主要是在花岗岩内部裂隙和节理的控制下,形成于温度和降水对不同深度花岗岩的差异性风化作用。
[Abstract]:Meiling, mainly based on Neoproterozoic granites, formed the geomorphological features of ridge-like ridge / sawlike ridge and erosion gully under the long-term tectonic uplift and weathering erosion. The typical geomorphology is the accumulation of rocks with different sizes and roundness, which is widely distributed on the hilltops, valleys and gentle hillsides. The formation mechanism of these rocks was often considered as glacial remains or toppling rocks. By studying the morp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distribution of these rocks, the author thinks that they belong to stone and egg landforms, which can be divided into bare stone egg landforms and buried stone egg landforms. The widespread distribution of the two suggests that Meiling is in the late infancy and early adolescence of the evolution of granite landforms, and the development mechanism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local geological tectonic setting and the humid and thermal climatic environment. The bare type of stone eggs are mainly related to the burial type of stone eggs peeling, the spherical weathering of exposed rocks and the spherical weathering of toppled rocks, and the flow of stone eggs in the gully is mainly formed when the exposed rocks are broken down and rolled along the slope. The collapse of the soil resulted in the burial type of stone eggs exposed and rolling along the slope, flood transport, seasonal freezing and thawing, rock creep along the slope and so on. The buried stone eggs are mainly formed unde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rnal cracks and joints of the granite and are formed by the differential weathering of the different depth granite caused by temperature and precipitation.
【作者单位】: 江西省数字国土重点实验室;东华理工大学地球科学学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编号:41571007) 江西省数字国土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资助项目(编号:DLLJ201511) 东华理工大学地质资源经济与管理研究中心开放基金资助项目(编号:14JC01) 梅岭地质灾害实习基地建设项目的成果~~
【分类号】:P588.121;P93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马耀光,严宝文,靳世昌;中国北方干旱半干旱地区宏观地貌的发育特征[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03年04期

2 高玄_g;地貌基本形态的主客分类法[J];山地学报;2004年03期

3 樊克锋;杨东潮;;论太行山地貌系统[J];长春工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1期

4 曲景慧;刘集伟;;本溪钓鱼台地貌的分布及成因[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3期

5 范勇;徐刚;;线状地貌分形研究综述[J];科技传播;2012年19期

6 曹伟超;谭理;申学林;应国伟;王蕾;;地理国情监测中地貌形态识别研究——以汶川地震核心灾区为例[J];测绘;2012年06期

7 张玉存;孔涛;付献斌;;基于双重逆极限空间的地貌信息数据挖掘方法[J];地球物理学报;2013年01期

8 夏伟生;;南湖地区的几个砂漠地貌问题[J];兰州大学学报;1961年01期

9 高玄_g;地貌基本形态的位差分类法[J];山西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1995年02期

10 乌云其木格;内蒙古地貌的发育与特征[J];阴山学刊;1995年S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6条

1 张捷;;地貌遗产评价方法综述[A];中国地理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2 王凤云;李万忠;;中国云台山世界地质公园《云台地貌》形成机制探讨[A];河南地球科学通报2009年卷(下册)[C];2009年

3 崔灵周;李占斌;肖学年;;岔巴沟流域地貌形态分形特征量化研究[A];“全国水土流失与江河泥沙灾害及其防治对策”学术研讨会会议文摘[C];2003年

4 李雯静;龙毅;;基于分形理论的地貌形态及其成因分析方法研究[A];认识地理过程 关注人类家园——中国地理学会2003年学术年会文集[C];2003年

5 麻莉;;基于DEM自动划分湿地微地貌形态——以黑龙江洪河国家级湿地保护区为例[A];中国地理学会百年庆典学术论文摘要集[C];2009年

6 陈浩;Y.Tsui;蔡强国;L.G.Tham;胡文生;梁广林;;黄土高原典型小流域坡沟地貌形态演化特征[A];地貌·环境·发展——2004丹霞山会议文集[C];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褚永彬;祁连山地貌特征及对青藏高原隆升的响应[D];成都理工大学;2015年

2 朱永清;黄土高原典型流域地貌形态分形特征与空间尺度转换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06年

3 桑广书;黄土高原历史时期地貌与土壤侵蚀演变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3年

4 陶象武;基于GIS的流域地貌形态分形空间变异特征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2年

5 金玉休;渤海东部潮流地貌及控制因素[D];中国海洋大学;2014年

6 舒成强;元谋干热河谷潜蚀地貌特征及演化过程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曾德耀;基于最佳地形因子组合的地貌形态类型划分研究[D];重庆交通大学;2015年

2 陈维崧;基于地貌综合方法的数字晕渲图优化技术研究[D];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2012年

3 徐道柱;基于TIN和RGD的地貌综合研究[D];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2007年

4 孔涛;基于双重逆极限的地貌信息挖掘方法研究[D];燕山大学;2013年

5 张廷;基于DEM的洮河流域构造地貌分析[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0年

6 郗增福;广东乳源大峡谷地区的层状地貌[D];华南师范大学;2007年

7 曹颖;基于DEM的地貌分形特征研究[D];西北大学;2007年

8 高丽芳;基于DEM的岳麓山地貌特征的分析[D];湖南师范大学;2007年

9 邢汉发;基于PDA的地貌变化信息采集方法研究与实现[D];中南大学;2007年

10 黄燕;三维地形地貌的可视化研究[D];北京工业大学;2002年



本文编号:199533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qiudizhi/199533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818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