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地质论文 >

朝鲜半岛中南部三叠纪岩浆岩的分布、系列与成因浅析

发布时间:2018-06-10 13:57

  本文选题:华北古陆 + 华南古陆 ; 参考:《岩石学报》2016年10期


【摘要】:朝鲜半岛发育大量三叠纪侵入体,主要分布在半岛中部一个北东向走廊地带,该带状区域根据岩性差异,以洪城-高城一线为界分为两个亚带:北亚带(正长岩带/碱性岩带)主要分布在狼林地块南部及京畿地块北部,为碱性系列,以正长岩类为主;南亚带(二长岩带)主要分布在京畿地块南部-岭南地块,多为亚碱性系列,以(纹长)二长岩类为主,部分岩体有闪长岩-辉长岩端元,南部有少量A型花岗岩。这些岩体多形成于ca.230~220Ma,如本文获得的北亚带江北黑云母正长岩228.7±0.8 Ma锆石U-Pb谐和年龄。它们与本区高级变质作用时代接近,分布范围大致对应但稍大,说明它们是同成因的。岩石化学方面,这些岩体均显示高场强元素亏损,轻稀土和大离子亲石元素富集的典型的大陆岩石圈特征。南北亚带相比,北亚带岩体SiO_2和Na_2O等的含量整体上略低,而K_2O、Sr、Ba、La、Eu、Y、Cr等及稀土元素含量略高,轻重稀土分异程度((La/Yb)N)略高。空间上,两个亚带内K_2O/Na_2O和SiO_2有相反的变化趋势:从南向北,两个亚带内K_2O/Na_2O逐渐升高,SiO_2含量逐渐降低;但K_2O+Na_2O和Sr/Y的变化是相似的:南亚带从南向北,北亚带从北向南,两者逐渐降低。我们认为这些岩浆岩为同碰撞或者碰撞后产物,两个亚带之间的界线接近华北和华南古陆缝合带,岩性和成分的空间差异受控于华南古陆(朝鲜半岛南部)向华北古陆(朝鲜半岛北部)之下俯冲所形成的特定壳幔结构。
[Abstract]:A large number of Triassic intrusions were developed on the Korean Peninsula, mainly distributed in a north-eastern corridor in the central part of the peninsula. The Hongcheng-Gaocheng line is divided into two subzones: the northern subzone (syenite / alkaline rock belt) is mainly distributed in the southern part of the Langlin block and the northern part of the Jingji block, which is an alkaline series, mainly composed of syenite; The South Asian belt (Erchangyan belt) is mainly distributed in the southern part of the Jingji block and Lingnan block, mostly of subalkaline series, mainly composed of (plagioclase) monzonite, some of which are diorite and gabbro end elements, and a few A-type granites in the south. Most of these bodies were formed at CA. 230U 220Ma.The zircon U-Pb harmonic age of 228.7 卤0.8Ma zircon from the northern subzone biotite syenite is obtained in this paper. They are close to the age of high grade metamorphism in this area, and the distribution range is about the same but slightly larger, indicating that they are of the same origin. In terms of petrochemistry, these rocks all show typical continental lithospheric characteristics of high field strength element depletion and enrichment of light rare earth and large ion lithophile elements. Compared with the North and South subzones, the contents of SiO2 and NaTi2O in the north subzone are slightly lower, while the contents of K _ 2O _ 2, Sr, Ba, La, La-EU, Ya-Cr and rare earth elements are slightly higher, and the degree of differentiation of heavy and heavy rare earths is slightly higher. In space, the K _ S _ 2O / Na _ 2O and Sio _ S _ 2 in the two subzones have the opposite trend: from south to north, the K _ 2O / Na _ 2O content in the two subzones is gradually increasing and decreasing; but the changes in K _ 2O / Na _ 2O and Sr _ (r / Y) are similar: the South Asia zone goes from south to north, and the north subzone from north to south. Both are decreasing gradually. We think that these magmatic rocks are the product of collision or collision, and the boundary between the two subzones is close to the paleocontinent suture zone in North and South China. The spatial differences in lithology and composition are controlled by the specific crust-mantle structure formed by the subduction of the South China ancient land (south of the Korean peninsula) to the North China ancient land (the northern part of the Korean peninsula).
【作者单位】: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岩石圈演化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大学地球科学学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210003、41322018) 中组部青年拔尖人才项目联合资助
【分类号】:P588.1;P534.5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令人不安的朝鲜半岛[J];世界知识;2002年24期

2 张琏瑰;朝鲜半岛终将统一[J];世界知识;2004年12期

3 于美华;;朝鲜半岛还要“停战”多久[J];世界知识;2006年16期

4 李强;;南北关系与朝鲜半岛局势[J];世界知识;1996年16期

5 金柏松;沈晓刚;;一条上升的曲线——朝鲜半岛双方的经贸往来[J];世界知识;1997年20期

6 虞少华;;朝鲜半岛四方会谈[J];世界知识;1997年17期

7 刘军;;保持耐心 冷静务实——就朝鲜半岛四方会谈访中国代表团团长陈健[J];世界知识;1998年07期

8 李华;一言难尽的朝鲜半岛[J];百科知识;2005年21期

9 肖杰;;朝鲜半岛上的联合国军[J];百科知识;2006年08期

10 宫玉涛;肖锐;;炮击之后的朝鲜半岛[J];百科知识;2011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杨玲玲;;改革开放与促进朝鲜半岛和平[A];改革开放与当代世界社会主义学术研讨会暨当代世界社会主义专业委员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2 鲍志成;;历史上浙江与朝鲜半岛的友好交往[A];多元视野中的中外关系史研究——中国中外关系史学会第六届会员代表大会论文集[C];2005年

3 丁兆胜;;中美日三国围绕朝鲜半岛初次博弈述论[A];朝鲜·韩国历史研究(第十二辑)——中国朝鲜史研究会会刊[C];2012年

4 冷东;;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在朝鲜半岛的传播[A];多元视野中的中外关系史研究——中国中外关系史学会第六届会员代表大会论文集[C];2005年

5 郑继永;;朝鲜半岛南北关系新变化与中韩合作[A];中国朝鲜史研究会会刊——朝鲜·韩国历史研究(第十三辑)[C];2011年

6 金龟春;;十九世纪末至二十世纪初日俄在朝鲜半岛的角逐[A];朝鲜近代史研究[C];1992年

7 金光洙;;训民正音创制前汉字对朝鲜半岛的影响[A];中国民族语言学会第10届学术讨论会摘要集[C];2010年

8 陈奉林;;东亚历史上围绕朝鲜半岛问题的大国较量[A];中国朝鲜史研究会会刊——朝鲜·韩国历史研究(第十四辑)[C];2013年

9 王志伟;;明清时期朝鲜半岛的地缘战略地位分析[A];朝鲜·韩国历史研究(第十二辑)——中国朝鲜史研究会会刊[C];2012年

10 权赫秀;;最近三十年国内学界有关朝鲜半岛近现代史研究综述[A];朝鲜·韩国历史研究(第十辑)——中国朝鲜史研究会会刊[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谢美华;欢迎朝鲜半岛和平进程[N];人民日报;2000年

2 徐宝康;共创朝鲜半岛美好未来[N];人民日报;2007年

3 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常务副院长 沈丁立;中国继续作贡献[N];东方早报;2007年

4 马琳;华南与朝鲜半岛南部地矿对比研究展开[N];地质勘查导报;2007年

5 干玉兰邋李拯宇;韩朝总理会谈日期确定[N];人民日报;2007年

6 记者 李诗佳 贾楠;希望有关各方多做有利于朝鲜半岛和平稳定的事[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9年

7 记者 廖雷 张艺;中方建议六方会谈团长紧急磋商[N];人民日报;2010年

8 钟声;朝鲜半岛需要减压,而非增压[N];人民日报;2010年

9 记者 陈恃雷 郝亚琳;朝鲜半岛问题我吁尽快对话[N];新华每日电讯;2010年

10 驻京记者 洪俊杰;武力示威解决不了朝鲜半岛问题[N];解放日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盛海燕;冷战后俄罗斯朝鲜半岛政策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2 马云鹏;朝鲜半岛南北统一互动关系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5年

3 高鹏;朝鲜半岛分裂的进程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4 李华;朝鲜半岛安全机制研究[D];复旦大学;2005年

5 徐光河;朝鲜半岛统一与东北亚国际政治的关系[D];延边大学;2014年

6 王宇;中美两国在朝鲜半岛的安全博弈[D];延边大学;2013年

7 陈宗权;中美在朝鲜半岛问题上的互动之研究(1950年至今)[D];复旦大学;2008年

8 苏俊燮;冷战以来朝鲜半岛局势的演变与驻韩美军的未来[D];复旦大学;2004年

9 汪权;冷战后的美国朝鲜半岛政策析论[D];中共中央党校;2006年

10 Anastasiya Bayok(娜丝佳);冲突转变与东北亚地区安全[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南荣;论朝鲜半岛的统一前景与面临的课题[D];吉林大学;2009年

2 金华;朝鲜半岛问题对东北亚政治格局影响的研究[D];延边大学;2010年

3 丁峰;朝鲜半岛局势对中国的影响研究[D];延边大学;2010年

4 李凌超;中美在朝鲜半岛上的战略博弈[D];外交学院;2010年

5 于丛;论冷战后影响朝鲜半岛局势的大国因素[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6 万平来;朝鲜半岛和平机制探析[D];暨南大学;2000年

7 蔡秋英;论周边环境对朝鲜半岛统一的影响[D];延边大学;2000年

8 张一萍;朝鲜半岛和平机制探析[D];华中师范大学;2000年

9 朴美兰;冷战时代朝鲜半岛局势的变化对东北亚的影响——半岛的分裂、朝鲜战争、七·四声明对东北亚的影响[D];延边大学;2004年

10 路宝春;朝鲜半岛局势的前景预测及中国的对策[D];中国人民解放军外国语学院;2002年



本文编号:200345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qiudizhi/200345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e7a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