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地质论文 >

单轴分级循环加载条件下砂岩疲劳变形特性与损伤模型研究

发布时间:2018-06-12 09:41

  本文选题:分级循环荷载 + 岩石力学 ; 参考:《中国矿业大学学报》2017年01期


【摘要】:利用MTS815电液伺服试验机对两组砂岩试样进行了单轴分级循环加卸载试验,分析了分级循环加卸载应力-应变曲线特征和分级循环加卸载下岩石疲劳损伤演化过程,建立了循环加卸载条件下轴向应变与循环数目之间的理论模型,并推导了评价岩石损伤程度的损伤变量演化方程.结果表明:理论模型可以作为岩石循环加卸载条件下的破坏准则,试验结果与理论值之间相关度超过98%,同时,其逆函数可以实现对岩石疲劳寿命的预测;疲劳损伤演化方程可以衡量循环加卸载过程中疲劳损伤的发展水平;疲劳循环上限应力值是决定岩石疲劳寿命的关键因素,随着上限应力的提高,岩石的疲劳寿命呈现几何级数下降.
[Abstract]:Using MTS815 electro-hydraulic servo testing machine, uniaxial cyclic loading and unloading tests were carried out on two groups of sandstone sampl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tress-strain curves of graded cyclic loading and unloading and the fatigue damage evolution process of rock under graded cyclic loading and unloading were analyzed. A theoretical model between the axial strain and the number of cycles under cyclic loading and unloading is established, and the damage variable evolution equation for evaluating the damage degree of rock is deriv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theoretical model can be used as the failure criterion under cyclic loading and unloading conditions, and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test results and the theoretical values is more than 98. At the same time, the inverse function of the model can be used to predict the fatigue life of rock. The fatigue damage evolution equation can measure the development level of fatigue damage during cyclic loading and unloading, the upper limit stress of fatigue cycle is the key factor to determine the fatigue life of rock, and with the increase of upper limit stress, The fatigue life of rock decreases exponentially.
【作者单位】: 中国矿业大学深部煤炭资源开采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矿业工程学院;西弗吉尼亚大学工程与矿物资源学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1574220) 江苏省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项目(SZBF2011-6-B35)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2014ZDPY21)
【分类号】:TU45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忠献;陈宇;李宁;;基于材料损伤的钢筋混凝土构件损伤模型[J];工程力学;2014年06期

2 胡英国;卢文波;陈明;严鹏;周创兵;;岩石爆破损伤模型的比选与改进[J];岩土力学;2012年11期

3 何明,符晓陵,徐道远;混凝土的损伤模型[J];福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4年04期

4 孟红,孙广莲,李焱,刘菊华,王玉梅;HCMV大小鼠眼组织损伤模型的初步研究[J];中国实验动物学报;2001年03期

5 曹文衔,董宝,沈祖炎;单向应力状态下钢材高温分析的损伤模型[J];上海力学;1998年02期

6 倪红坚,王瑞和,张延庆;高压水射流作用下岩石的损伤模型[J];工程力学;2003年05期

7 高军;黄再兴;;基于Anand本构关系的损伤模型及其在ABAQUS中的单元验证[J];力学季刊;2011年02期

8 陈文玲,李宁;含非贯通裂隙岩体介质的损伤模型[J];岩土工程学报;2000年04期

9 郭进;王君杰;黄勇;;Park-Ang损伤模型在弯矩-转角层面的三维拓展[J];世界地震工程;2013年04期

10 朱慧敏;陈志;;UVB辐射皮肤损伤模型的构建[J];甘肃科技;2007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阙海萍;刘少君;;大鼠脊髓原代神经元培养和损伤模型的建立[A];中国生理学会第21届全国代表大会暨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02年

2 唐占英;周泉;李晨光;王拥军;周重建;施杞;;大鼠颈神经背根节压迫性损伤模型的设计与建立[A];中华中医药学会骨伤分会第四届第二次会议论文汇编[C];2007年

3 胡英国;卢文波;陈明;严鹏;周创兵;;岩石爆破损伤模型的比选与改进[A];第3届全国工程安全与防护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2年

4 郭丽丽;王阶;陈雯;周婷婷;;离体心脏缺血再灌时间与损伤模型的合理评价[A];2011年中华中医药学会心病分会学术年会暨北京中医药学会心血管病专业委员会年会论文集[C];2011年

5 沈忆文;赵子琴;陈忆九;阎祖康;顾云菊;吴文庆;廖燕萍;;体外培养人成纤维细胞(FBs)损伤模型的建立及其细胞免疫组织化学研究[A];全国第六次法医学术交流会论文摘要集[C];2000年

6 张曦;陈幸华;司英健;刘耀;高蕾;高力;彭贤贵;王庆余;;裸鼠造血微环境损伤模型的建立[A];第11次中国实验血液学会议论文汇编[C];2007年

7 陈琢;焦新福;叶望云;舒沪英;;血瘀证大鼠红细胞损伤模型的研制与运用[A];第五次全国中西医结合血瘀证及活血化瘀研究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01年

8 郑黎燕;王国华;阙海萍;郁毅刚;马振莲;李欣;刘少君;;Nogo及其NgR受体在神经细胞及损伤模型中的表达[A];中国生理学会第21届全国代表大会暨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02年

9 唐占英;周泉;李晨光;王拥军;周重建;施杞;;大鼠颈神经背根节压迫性损伤模型的设计与建立[A];第十六届全国中西医结合骨伤科学术研讨会暨中西医结合手法治疗骨伤科疾病新进展学习班论文汇编[C];2008年

10 刘锐;鞠躬;;还原论式大鼠脊髓急性全横断损伤模型的建立[A];中国神经科学学会第六届学术会议暨学会成立十周年庆祝大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郭长岚;基于微观损伤模型的Q235B圆钢管断裂行为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5年

2 胡蕾;人脐血源基质细胞对造血损伤模型小鼠体内造血调控作用的研究[D];泸州医学院;2014年

3 祁玉婷;急性高原缺氧损伤模型的建立及脑线粒体差异蛋白表达研究[D];河北医科大学;2011年

4 张沛;基于GTN损伤模型的钢节点断裂预测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4年

5 刘文涛;考虑混合强化准则的GTN损伤模型[D];北京交通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200923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qiudizhi/200923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b32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