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地质论文 >

重排藿烷参数示踪陇东地区油藏充注途径

发布时间:2018-06-12 14:54

  本文选题:重排藿烷/藿烷比值 + 充注途径 ; 参考:《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17年05期


【摘要】:鄂尔多斯盆地陇东地区延长组长7油层组原油为弱氧化-还原、淡水-微咸水环境下低等藻类与高等植物混源生成,均为成熟-高成熟阶段,属于同一族群原油,且在平面上普遍分布。大部分学者都集中研究原油垂向运移成藏机理,但是对于平面上的充注运移机理则一直少有关注和研究。基于重排藿烷/藿烷(C_(30)*/C_(30)H)比值的热稳定性,分析C_(30)*/C_(30)H参数在表征石油充注运移方面的可行性,认为对于成熟-高成熟原油,C_(30)*/C_(30)H值可能不仅仅是热成熟度的良好响应,对比C_(30)*/C_(30)H参数与MDR参数(4-/1-甲基二苯并噻吩比值)、暴露/屏蔽烷基二苯并噻吩参数,发现C_(30)*/C_(30)H参数与两参数都具有极好的正相关性,表明C_(30)*/C_(30)H参数不仅是良好的热成熟度参数还是良好的石油充注运移参数。利用C_(30)*/C_(30)H参数示踪陇东地区长7油层组的石油充注方向,发现华池地区为主要充注点,向西南、北东方向呈波阵面的方式充注运移,具有连续充注的特征。研究结果初步表明,C_(30)*/C_(30)H参数是示踪石油充注途径的有效参数。
[Abstract]:The crude oil of Yanchang formation No. 7 in Longdong area, Ordos Basin, is weak oxidation-reduction, and low alga and higher plants are mixed in freshwater and brackish water environment, all of which belong to the same ethnic group crude oil, all of which are mature to high maturity stage. And it is widely distributed on the plane. Most scholars focus on the mechanism of vertical migration and accumulation of crude oil, but little attention has been paid to the mechanism of filling and migration on the plane. Based on the thermal stability of the 30 / C / C / C / C / C / C / H ratio of rearrangement of hopane / hopane,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feasibility of the C30 / C / C / C / 30 H parameter in characterizing the filling and migration of petroleum. It is considered that the value of 30 / 30 / C / C / C / C / C / C / C / C / 30 H of the mature / highly mature crude oil may be more than just a good response to the thermal maturity. Comparing the Che / C / C _ T parameter with the MDR parameter and the ratio of 4 / 1 / 1-methyl-dibenzothiophene, and exposing / shielding the alkyl dibenzothiophene parameter, we found that the C _ S _ 30 / C _ T _ (30) H parameter has an excellent positive correlation with the two parameter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parameters of C / C _ (30) H are not only a good thermal maturity parameter but also a good oil filling and migration parameter. By using the parameters of Che / Che / C / C / C / T to trace the direction of oil filling in Chang7 formation of Longdong area, it is found that the Huachi area is the main filling point and is filled and transported in the way of wave front in the direction of southwest and north to east, which ha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ontinuous filling.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parameters of 30 / 30 / C / C _ (30) H are effective parameters for tracer oil filling pathway.
【作者单位】: 长江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长江大学油气资源与勘探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
【基金】: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科技创新项目(2008D-5006-01-10) 中国地质调查局“中国中东部构造体系控油作用研究”项目(1212011120965)
【分类号】:P618.1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春江,傅家谟,盛国英,肖乾华,李金有,张亚丽,朴明植;18α(H)-新藿烷及17α(H)-重排藿烷类化合物的地球化学属性与应用[J];科学通报;2000年13期

2 王铁冠,候读杰;板桥凹陷泥岩与原油中藿烷类的分布型式[J];科学通报;1994年01期

3 朱扬明;钟荣春;蔡勋育;罗毅;;川中侏罗系原油重排藿烷类化合物的组成及成因探讨[J];地球化学;2007年03期

4 屈定创;贵州草海泥炭中的藿烷类化合物研究(摘要)[J];地质地球化学;1993年05期

5 罗斌杰,王广玉,李新宇,张子彦;生物标志物苯并藿烷系列的新发现及其地化意义[J];沉积学报;1986年02期

6 史继扬,向明菊,周友平;生物标志物藿烷类的单体碳稳定同位素研究[J];沉积学报;2000年02期

7 盛国英 ,傅家谟 ,周中毅 ,沈汝浪;检出于侏罗系沉积岩的一类新标志化合物——苯并藿烷[J];地球化学;1985年01期

8 周友平,史继扬,屈定创;沉积有机质中ββ藿烷成因研究—碳稳定同位素证据[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年03期

9 程熊;陈小慧;张敏;;鄂尔多斯盆地东北部上古生界煤系烃源岩17α(H)-重排藿烷类的分布及成因探讨[J];沉积学报;2014年04期

10 王广利;王铁冠;张林晔;王忠;;2-甲基藿烷:陆相湖盆中古沉积环境的分子化石[J];地质学报;2006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5条

1 邢秀娟;柳益群;郝建荣;;鄂尔多斯盆地陇东地区中、新生代成岩演化史研究[A];鄂尔多斯盆地及邻区中新生代演化动力学和其资源环境效应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2 陈占坤;吴亚生;罗晓容;陈瑞银;;鄂尔多斯盆地陇东地区长8段古输导格架恢复[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2006年论文摘要集[C];2007年

3 李凤杰;王多云;陈践发;;鄂尔多斯盆地陇东地区延长组层序地层及岩相古地理[A];第三届全国沉积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4年

4 陈占坤;;鄂尔多斯盆地陇东地区长8段砂岩输导体系研究[A];鄂尔多斯盆地及邻区中新生代演化动力学和其资源环境效应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5 陈洪德;倪新锋;;陇东地区三叠纪延长组沉积层序及充填动力学特征[A];鄂尔多斯盆地及邻区中新生代演化动力学和其资源环境效应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张忠义;陇东地区延长组长7段致密油地质特征及成藏机理研究[D];西南石油大学;2017年

2 白薷;陇东地区侏罗系沉积体系及成藏潜力研究[D];西北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祁灵;库车坳陷原油中重排藿烷类化合物的组成特征与成因探讨[D];长江大学;2015年

2 姜连;松辽盆地烃源岩和原油中重排藿烷类化合物特征研究[D];长江大学;2016年

3 陈菊林;热力作用对烃源岩中重排藿烷类化合物组成影响及形成机理研究[D];长江大学;2017年

4 赵博;鄂尔多斯盆地陇东地区延长组长7储层特征研究[D];东北石油大学;2015年

5 韩永林;鄂尔多斯盆地陇东地区晚三叠纪早期沉积相及沉积环境演化[D];西北大学;2005年

6 英亚歌;陇东地区低渗储层古流体动力及石油成藏特征[D];西北大学;2010年

7 夏青松;陇东地区三叠系延长组长6-长8储层特征及有利区带预测[D];成都理工大学;2004年

8 陈美婷;陇东地区延长组长4+5油层组储层特征及其发育主控因素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3年

9 刘显阳;鄂尔多斯盆地陇东地区三叠系延长组长8段储层特征及其控制因素研究[D];西北大学;2005年

10 桂俊川;陇东地区三压力剖面和压裂高度测井预测研究[D];西南石油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201005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qiudizhi/201005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1cf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