乍得Doseo盆地白垩系层序地层与沉积体系
本文选题:乍得 + Doseo盆地 ; 参考:《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年06期
【摘要】:利用层序地层学理论,综合分析地震和钻井资料,对乍得Doseo盆地白垩系地层层序界面特征、沉积类型、沉积体系分布及生储盖组合进行系统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识别出6个层序界面,划分为2个二级层序,5个三级层序;三级层序内依准层序组叠置样式,可细分为低位体系域、湖侵体系域和高位体系域。沉积类型主要有5种类型,即滨浅湖、三角洲、辫状三角洲、冲积河流及半深湖—深湖。沉积演化形成4种沉积体系,即分布广泛的湖泊沉积体系、盆地南缘三角洲沉积体系、盆地北缘辫状三角洲沉积体系及早期SQ1层序和晚期SQ5层序中发育的冲积河流沉积体系,前三者主要分布在SQ2,SQ3和SQ4层序中,构造活动及古地貌控制沉积体系的分布。生储盖组合可分为顶生式、正常式和自生自储式,SQ2,SQ3和SQ4层序能形成有利生储盖组合,预测有利生油区和储集区,湖侵期的暗色泥岩是最有利生油区,低位期和高位期的砂体是有利储集区。
[Abstract]:Based on sequence stratigraphy theory and comprehensive analysis of seismic and drilling data,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equence interface, sedimentary types, distribution of sedimentary system and assemblage of source, reservoir and cap in the Cretaceous system in Doseo Basin, Chad, are systematically analyz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re are 6 sequence interfaces identified in the study area, which can be divided into two secondary sequences and five third-order sequences, and the tertiary sequences can be subdivided into lowstand system tracts, lacustrine transgressive system tracts and high system tracts according to the quasi-sequence superposition pattern. There are five types of sedimentary types, namely shallow littoral lake, delta, braided delta, alluvial river and semi-deep lacustry-deep lake. The sedimentary evolution formed four sedimentary systems, namely, the widely distributed lacustrine sedimentary system, the delta sedimentary system in the southern margin of the basin, the braided delta sedimentary system in the northern margin of the basin and the alluvial fluvial sedimentary system developed in the early SQ1 sequence and the late SQ5 sequence. The first three are mainly distributed in SQ2SQ3 and SQ4 sequences. Tectonic activity and paleogeomorphology control the distribution of sedimentary systems. The assemblage can be divided into top type, normal type and autogenic type SQ2 / SQ3 and SQ4 sequence can form beneficial reservoir / caprock assemblage, predict favorable oil source area and reservoir area, dark mudstone in transgression period is the most favorable oil source area. Sand bodies in low and high stages are favorable reservoir areas.
【作者单位】: 东北石油大学地球科学学院;
【基金】:东北石油大学培育基金资助项目(XN2014119)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U1262106)~~
【分类号】:P539.2;P618.1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平;邹德江;李胜利;;深县凹陷沙一下段沉积体系恢复方法[J];油气藏评价与开发;2012年01期
2 王红霞;李睿;;甘肃北山地区沙婆泉期沉积体系特征[J];甘肃科技;2013年13期
3 刘振夏,夏东兴,王揆洋;中国陆架潮流沉积体系和模式[J];海洋与湖沼;1998年02期
4 赵俊兴,田景春,蔡进功;惠民凹陷南坡古中生代沉积体系特征及时空演化[J];沉积与特提斯地质;2002年01期
5 李华;何幼斌;王振奇;;深水高弯度水道—堤岸沉积体系形态及特征[J];古地理学报;2011年02期
6 张成弓;陈洪德;陈安清;林良彪;隆轲;杨帅;;黔南-桂中地区二叠系沉积体系展布规律及演化[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年06期
7 杨福珍,,王宇林,高明泽;平庄西露天矿区元宝山组沉积体系分析[J];阜新矿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995年01期
8 张银国;梁杰;;南黄海盆地二叠系至三叠系沉积体系特征及其沉积演化[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14年05期
9 王敏芳,黄传炎;盐湖沉积体系的研究现状与油气地质意义[J];内江科技;2005年03期
10 雷建喜,吴冬,苏茂森;贵州青岩地区三叠纪的沉积体系及盆地演化史[J];地球科学;1992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杨会东;宋立忠;董丽红;于连忠;褚春梅;张萍;;坳陷盆地沉积体系精细研究方法探讨[A];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促进吉林经济发展——启明杯·吉林省第四届科学技术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C];2006年
2 孟睿;;浅谈纳岭沟地区沉积体系与铀成矿之间的关系[A];中国核科学技术进展报告(第二卷)——中国核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第1册(铀矿地质分卷)[C];2011年
3 孟睿;;浅谈纳岭沟地区沉积体系与铀成矿之间的关系[A];全国铀矿大基地建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C];2012年
4 吴因业;涂小仙;;吐鲁番盆地三叠系沉积体系与油气储集体研究[A];2001年全国沉积学大会摘要论文集[C];2001年
5 赖生华;陆先亮;束青林;;断陷盆地沉积体系研究新思路:从古地貌、岩性变化、水体深度到沉积体系[A];第九届全国古地理学及沉积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6 高抒;;全新世海岸沉积体系形成、演化及资源潜力:以江苏海岸为例[A];中国地理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7 李安春;秦蕴珊;;中国近海细粒沉积体系及其环境响应[A];第三届全国沉积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4年
8 刘家铎;张哨楠;田景春;赵锡奎;何建军;;塔里木盆地志留-泥盆系沉积体系及储层评价[A];第八届古地理学与沉积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4年
9 敬小军;高攀峰;李儒春;杨立国;姬瑞兰;王勇;;绥靖油田主力生油层系沉积微相及储层特征研究[A];青年人才与石化产业创新发展——第七届宁夏青年科学家论坛论文集[C];2011年
10 ;鄂尔多斯盆地西北部长8油层石油勘探[A];2008年度中国地质科技新进展和地质找矿新成果资料汇编[C];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秦志亮;南海北部陆坡块体搬运沉积体系的沉积过程、分布及成因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12年
2 魏红红;鄂尔多斯地区石炭—二叠系沉积体系及层序地层学研究[D];西北大学;2002年
3 窦伟坦;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延长组沉积体系、储层特征及油藏成藏条件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05年
4 刘文;Rub’Al Khali盆地古生界沉积体系及石油地质特征[D];成都理工大学;2007年
5 付锁堂;鄂尔多斯盆地北部上古生界沉积体系及砂体展布规律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04年
6 朱志军;川东南地区志留系小河坝组沉积体系及物质分布规律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0年
7 李伟;柴达木盆地沉积体系发育的动力学机制及成藏效应[D];成都理工大学;2004年
8 王海侨;英台地区萨葡高油层沉积体系及储层特征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2008年
9 刘晓;二连盆地乌里亚斯太凹陷中洼沉积体系及油气成藏条件分析[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6年
10 肖彬;深水水道沉积体系及成因机制研究[D];长江大学;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潘冬;白云凹陷北坡珠江组沉积体系分析[D];长江大学;2015年
2 付彦辉;琼东南盆地南部深水水道沉积体系及其油气意义[D];中国石油大学;2009年
3 刘智;中卫及周缘地区晚古生代主要海泛期沉积体系[D];中国海洋大学;2013年
4 赵玉峰;川西地区中晚三叠世多重地层划分对比及沉积体系分析[D];成都理工大学;2009年
5 李新富;正村勘探区石炭—二叠系沉积体系及聚煤规律研究[D];河北工程大学;2011年
6 韦东晓;鄂尔多斯盆地中西部地区三叠系延长组长6沉积体系及砂体展布规律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07年
7 岳翠;松辽盆地南部伏龙泉断陷北部下白垩统沉积体系及储层特征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8 裴家学;路东凹陷九上段沉积体系及储层研究[D];东北石油大学;2013年
9 吴永良;塔里木盆地震旦系沉积体系及岩相古地理特征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0年
10 姜岩;华北油田霸县凹陷古近纪沙河街组三段沉积体系特征[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4年
本文编号:201237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qiudizhi/20123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