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次冰期最盛期沂河汤头—刘道口段古河槽特征
本文选题:末次冰期最盛期 + 沂河 ; 参考:《地球学报》2017年04期
【摘要】:选择沂河汤头—刘道口段作为研究河段。在船流街—解家庄断面进行了电测法物探和钻探工作。搜集了柳杭橡胶坝、解放路沂河大桥、陶然路沂河大桥、罗程路沂河大桥等钻孔资料。根据物探、钻探结果及钻孔资料,绘制了船流街—解家庄、柳杭橡胶坝附近、解放路沂河大桥附近、陶然路沂河大桥附近及罗程路沂河大桥附近5个断面的沂河古河槽地质剖面示意图。在船流街、解家庄、柳杭、yJ河大桥南岸及陶然路大桥附近沂河河槽等剖面采集了~(14)C及光释光(OSL)年代样品,样品分别在美国BETA实验室、北京大学AMS 14C实验室、南京师范大学光释光实验室等进行了测试,获得了26个年代结果。结论认为,船流街附近约70 m以下、柳杭橡胶坝附近约69.53 m以下、解放路沂河大桥附近约55.09 m以下、陶然路沂河大桥附近约50.36 m以下、罗程路沂河大桥附近约56.35 m以下的河槽,为末次冰期最盛期时的沂河古河槽,古河槽宽深比较大,河槽宽浅;沂河古河槽底部基岩岩性复杂,断裂带发育。由于断裂构造、岩性、支流汇入等,沂河古河槽在解放路沂河大桥、陶然路沂河大桥附近形成局部深切;末次冰期最盛期,沂河汤头—刘道口段属于辫状河。
[Abstract]:Select the section of Yihe Tangtou-Liudaokou as the study reach. Geophysical prospecting and drilling were carried out in Chuanliu Street-Jiujiazhuang section. The drilling data of Liuhang Rubber Dam, Yihe Bridge of Jiefang Road, Yihe Bridge of Tao ran Road and Yihe Bridge of Luocheng Road are collected. Based on geophysical prospecting, drilling results and drilling data, the vicinity of Chuanliu Street, Jiejiazhuang, Liuhang Rubber Dam and Jiefanglu Yihe Bridge were drawn. The geological profile of Yihe trough in 5 sections near Tao ran Lu Yi River Bridge and Luocheng Road Yi River Bridge. In the sections of Chuanliu Street, Jiejiazhuang, the south bank of Liuhang YY J River Bridge and the Yi River trough near the Taolan Road Bridge, the samples of Yi-he River and OSL were collected. The samples were collected in BETA Laboratory of USA and AMS 14C Laboratory of Peking University, respectively. The experiment was carried out in the laboratory of optical luminescence of Nanjing normal University, and the results of 26 years were obtained. The conclusion is that the river channels are below 70 m near Chuanliu Street, 69.53 m near Liuhang Rubber Dam, 55.09 m near Yihe Bridge on Jiefang Road, 50.36 m near Yihe Bridge on Tao ran Road, and 56.35 m below Yihe Bridge on Luocheng Road. At the peak of the last glacial period, the Yiheguhe trough, which has a large width and shallow width, has a complex lithology and a fault zone at the bottom of the trough. Due to fault structure, lithology and tributaries confluence, the Yihe Guhe trough is formed locally deep near Yihe Bridge in Jiefang Road, Tao ran Lu Yi River Bridge, and at the peak of the last glacial period, the Tangtou-Liudaokou section of Yihe River belongs to braided river.
【作者单位】: 临沂大学资源环境学院;山东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学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编号:41372182)资助~~
【分类号】:P53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夏东兴,吴桑云,郁彰;末次冰期以来黄河变迁[J];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1993年02期
2 李从先,张桂甲;末次冰期时存在入海的长江吗?[J];地理学报;1995年05期
3 刘锡清;末次冰期陆架古环境新说——《陆架沙漠化》一书评介[J];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1997年02期
4 叶玮,董光荣,袁玉江,马英杰;新疆伊犁地区末次冰期气候的不稳定性[J];科学通报;2000年06期
5 胡思辉,袁胜元;黄土高原西缘地区末次冰期气候不稳定事件[J];许昌学院学报;2005年05期
6 王运生;黄润秋;段海澎;韦猛;;中国西部末次冰期一次强烈的侵蚀事件[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1期
7 郑妍;郑洪波;王可;;末次冰期以来东海内陆架沉积反映的海平面变化[J];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9期
8 李保生,董光荣,祝一志,李森,任秀生,靳鹤龄,金炯,高尚玉;末次冰期以来塔里木盆地沙漠、黄土的沉积环境与演化[J];中国科学(B辑 化学 生命科学 地学);1993年06期
9 黄镇国,张伟强,,蔡福祥,徐起浩;华南末次冰期盛期最低海面问题[J];地理学报;1995年05期
10 夏东兴,刘振夏,吴桑云,崔金瑞;末次冰期黄河解体事件初探[J];海洋与湖沼;1996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9条
1 党皓文;翦知nc;成鑫荣;BASSINOT Franck;;西菲律宾海末次冰期以来的浊流沉积及其古环境意义[A];中国古生物学会第十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25届学术年会——纪念中国古生物学会成立80周年论文摘要集[C];2009年
2 许江;汪卫国;毛建利;;福建北部沿海层序地层记录的末次冰期以来全球海平面变化[A];第九届全国古地理学及沉积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3 徐建;KUHNT Wolfgang;HOLBOURN Ann;ANDERSEN Nils;;末次冰期以来西太平洋暖池地区表层海水温度和氧同位素变化及其古气候学意义[A];中国古生物学会第十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25届学术年会——纪念中国古生物学会成立80周年论文摘要集[C];2009年
4 李徐生;杨达源;房迎山;;末次冰期鄱阳湖风成沙丘及其风尘衍生堆积序列[A];认识地理过程 关注人类家园——中国地理学会2003年学术年会文集[C];2003年
5 李彦彦;王建;周晓华;白世彪;曹光杰;;流速断面法在长江古流量估算中的应用[A];第七届全国地理学研究生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2年
6 刘强;顾兆炎;刘嘉麒;吕厚远;储国强;;湛江湖光岩玛珥湖沉积物有机碳同位素记录的末次冰期以来植被演化与古气候古环境变化的响应关系[A];2001年全国沉积学大会摘要论文集[C];2001年
7 党心悦;杨欢;谢树成;;末次冰期以来渭南黄土类脂物的分布特征及其古气候意义[A];中国古生物学会第26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8 张平中;Kathleen R.Johnson;陈发虎;B.Lynn Ingram;Hai Cheng;庞福顺;;青藏高原与黄土高原过渡带石笋记录的末次冰期亚洲季风变化[A];高分辨记录与同位素技术在环境变化研究中的应用全国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04年
9 何潇;李清;李廷勇;王建力;王昕亚;林玉石;张美良;;重庆地区末次冰期短尺度气候变化的高分辨石笋记录[A];全国第十一届洞穴大会学术论文集[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中国文物报社总编辑 曹兵武;马年说马:怀念马[N];光明日报;201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葛倩;晚末次冰期以来南海古环境和古气候记录[D];中国地质大学;2010年
2 管清玉;末次冰期旋回气候高度不稳定性研究[D];兰州大学;2006年
3 钟艳霞;末次冰期以来黄土高原西部地区环境变化的黄土有机地球化学记录研究[D];兰州大学;2008年
4 陈安东;云南大理点苍山末次冰期冰川地貌与冰碛物特征及其发育时代[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5年
5 侯红明;末次冰期以来南沙海区古环境演变研究[D];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200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任建武;青海天峻木里冻土区末次冰期以来的气候变化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5年
2 徐传奇;赣北地区末次冰期粉尘沉积记录的古气候演化信息[D];江西师范大学;2016年
3 于涛;末次冰期北京西山黄土中高分辨率的植被演化过程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4年
4 刘维明;川西高原黄土记录的末次冰期气候变化[D];兰州大学;2008年
5 高志远;四川螺髻山末次冰期与环境演变[D];辽宁师范大学;2013年
6 许善洋;靖远黄土记录的末次冰期旋回气候变化研究[D];兰州大学;2009年
7 于英鹏;沙漠边缘末次冰期旋回黄土记录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环境意义[D];兰州大学;2011年
8 贾玉芳;末次冰期以来鄱阳湖沙山沉积及其环境意义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2年
9 类延斌;江河源区希门错岩芯记录的末次冰期以来的环境变化[D];兰州大学;2006年
10 张贤芳;苏北里下河地区末次冰期中晚期气候与环境演变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01391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qiudizhi/20139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