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地质论文 >

基于InSAR的郑州市地面沉降监测应用研究

发布时间:2018-06-13 23:52

  本文选题:InSAR + 小基线集 ; 参考:《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7年硕士论文


【摘要】:地面沉降是普遍存在的地质现象。它会不断地对房屋建筑、道路交通、地下管道枢纽等造成严重甚至不可逆的破坏,使我国许多城市饱受其害。郑州市地处我国中原地区,周边有多个地质变动带,易发生地面沉降。因此,对郑州市进行地面沉降观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这不仅对郑州市的城市规划具有指导意义,还可以为郑州地面沉降灾害进行实施评估和预防。在地面沉降监测的技术中,InSAR很好的替代了原有的水准、GPS测量技术手段,很好的解决了原有方法采样点少、监测时间长的缺点,并且具有监测范围大、处理方法简单高效、精度高的优点。目前,使用InSAR技术监测城市地面沉降已经成为沉降监测的主要方法之一。本文对InSAR原理进行了详细的介绍,且着重介绍了基于永久散射体的InSAR技术,并对其在郑州市地面沉降监测进行了十分深入的讨论,且创新性的进行了与水准、GPS测量结果的精度分析,主要内容有以下几方面:(1)开展基于InSAR的地面沉降监测方法研究,对InSAR地面沉降监测方法进行对比分析。(2)对获取的TerraSAR-X数据进行干涉处理,提取郑州市区一年期间地面沉降的发展变化信息。(3)利用GPS、水准测量结果对InSAR监测结果进行精度验证,评价InSAR技术进行地面沉降监测的准确性。
[Abstract]:Land subsidence is a common geological phenomenon. It will cause serious and even irreversible damage to buildings, road traffic, underground pipeline hubs and so on, which has caused many cities in our country to suffer from the damage. Zhengzhou is located in the Central Plains of China. There are many geological zones around Zhengzhou, which are prone to land subsidence. Therefore, 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observe the ground subsidence in Zhengzhou. This not only has guiding significance for Zhengzhou city planning, but also can evaluate and prevent the ground subsidence disaster in Zhengzhou. In the technology of land subsidence monitoring, InSAR is a good substitute for the original GPS measurement method, which solves the shortcomings of the original method, such as less sampling points and longer monitoring time, and has a large monitoring range and a simple and efficient processing method. The advantage of high precision. At present, using InSAR technology to monitor urban land subsidence has become one of the main methods of settlement monitoring. In this paper, the principle of InSAR is introduced in detail, and the InSAR technology based on permanent scatterer is emphatically introduced. And the precision analysis of GPS survey results with leveling is carried out innovatively. The main contents are as follows: (1) the research of land subsidence monitoring method based on InSAR is carried out. The method of InSAR ground subsidence monitoring is compared and analyzed. (2) the TerraSAR-X data are processed by interferometry, and the development information of land subsidence in Zhengzhou urban area is extracted during one year.) the precision of InSAR monitoring results is verified by using GPS and leveling results. The accuracy of land subsidence monitoring by InSAR technology is evaluated.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P642.26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文治,殷宪坤,潘宝玉;济宁市城区地面沉降监测与成果分析[J];地矿测绘;2002年03期

2 俞煜华 ,陈蔚蔚;海门建成长三角最大地面沉降监测点[J];水文地质工程地质;2005年05期

3 郭新华;李建欣;;开展郑州市地面沉降监测工作的必要性[J];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2007年01期

4 赵守生;刘明坤;周毅;;北京市地面沉降监测网建设[J];城市地质;2008年03期

5 徐益峰;;小区域地面沉降监测的实施与分析[J];中国科技信息;2009年05期

6 刘明坤;贾三满;褚宏亮;;北京市地面沉降监测系统及技术方法[J];地质与资源;2012年02期

7 陈基禄,,王海军,邸剑;地面沉降监测管理系统软件设计[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1995年06期

8 ;江苏省常州市地面沉降监测系统[J];江苏地质;1996年02期

9 宋波;德州地面沉降监测[J];地矿测绘;2001年03期

10 方正,武健强,赵建康;长江三角洲地区地面沉降监测[J];上海地质;2003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刘汉忠;张晓菊;;盘锦市地面沉降监测与管理初探[A];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国科技工作者的历史责任——中国科协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上)[C];2003年

2 路旭;王巍;徐鸣;;“永久散射体”法用于地面沉降监测初[A];全国控制地面沉降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3 董洪波;张冠军;王兵海;;高速铁路区域地面沉降监测方案的研究[A];第十三届中国科协年会第12分会场-测绘服务灾害与应急管理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4 严学新;张阿根;龚士良;顾为栋;万贵富;李勤奋;黄小秋;俞俊英;曾正强;朱恒银;;上海地面沉降监测标技术与重大典型建筑密集区地面沉降防治研究[A];“十五”重要地质科技成果暨重大找矿成果交流会材料二——“十五”地质行业获奖成果资料汇编[C];2006年

5 吴燕;吴俊雄;;微机自动监测网络系统在地面沉降监测中的应用[A];1995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一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5年

6 朱恒银;王幼凤;;地面沉降监测标结构设计及施工技术要点探讨[A];探矿工程(岩土钻掘工程)技术与可持续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7 朱恒银;张文生;王海洲;;地面沉降监测标孔施工技术研究[A];岩土钻掘技术在资源、环境和工程建设中的应用与发展学术论文集[C];2001年

8 黄立人;武艳强;姜衍祥;匡绍君;路旭;周俊;;GPS连续站在地面沉降监测中的应用[A];全国控制地面沉降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9 李文一;程增杰;陈宗卿;储智邦;;垂直形变仪在地面沉降监测中的应用[A];全国控制地面沉降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10 王冬;;GIS技术在地面沉降监测管理中的应用初探[A];全国控制地面沉降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段金平 通讯员 崔文君;北京将实现地面沉降监测全覆盖[N];地质勘查导报;2007年

2 段金平邋崔文君;北京将实现地面沉降监测全覆盖[N];中国国土资源报;2007年

3 岳德亮;浙江规划地面沉降监测网络体系[N];中国矿业报;2007年

4 记者 段金平 特约记者 段海明;北京全面提升地面沉降监测预警能力[N];中国国土资源报;2012年

5 陈伟进;浙江省测绘大队中标嘉兴地面沉降监测项目[N];中国测绘报;2007年

6 岳德亮;浙江加强对隧道及轨道交通等设施的地面沉降监测[N];中国社会报;2009年

7 冯国南 蔡迎新;全国首份轨道交通地面沉降监测规划出炉[N];中国矿业报;2008年

8 本报记者 李岩 本报通讯员 王猛;建好监测网 随时测沉降[N];中国国土资源报;2011年

9 记者 李风;浙江建覆盖全省的地面沉降监测网络[N];中国国土资源报;2014年

10 王立彬;地面沉降监测全面提速[N];中国矿业报;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王志勇;星载雷达干涉测量技术在地面沉降监测中的应用[D];山东科技大学;2007年

2 陶秋香;PS InSAR关键技术及其在矿区地面沉降监测中的应用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3 何平;时序InSAR的误差分析及应用研究[D];武汉大学;2014年

4 胡俊;基于现代测量平差的InSAR三维形变估计理论与方法[D];中南大学;2013年

5 王永哲;基于InSAR的地表同震形变获取及震源参数反演研究[D];中南大学;2012年

6 葛大庆;区域性地面沉降InSAR监测关键技术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3年

7 刘斌;InSAR高精度观测地震形变场及其三维重建技术研究[D];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孙赫;基于PS-InSAR技术的大范围多轨道数据地面沉降监测研究[D];长安大学;2015年

2 武松超;基于PS-InSAR技术的地面沉降监测研究及应用[D];东华理工大学;2015年

3 陈蓓蓓;北京地区地面沉降监测及风险评价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9年

4 卢学辉;PS-InSAR技术在北京典型地区地面沉降监测中的应用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5 钮小坤;基于SBAS技术在北京地区的地面沉降监测与分析[D];首都师范大学;2013年

6 贺婧;基于D-InSAR技术的西安地面沉降监测[D];长安大学;2013年

7 方志雷;InSAR技术及其在沧州地区地面沉降监测中的应用[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6年

8 张金芝;InSAR技术在地面沉降监测中的应用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1年

9 周琦;基于SBAS-InSAR技术的北京平原区地面沉降监测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3年

10 张佳磊;基于相干目标的D-InSAR方法研究及在北京地面沉降监测中的应用[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3年



本文编号:201605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qiudizhi/201605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dba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