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地质论文 >

基于微量元素比值分析方法研究川东南地区小河坝组沉积环境和古气候环境

发布时间:2018-06-15 22:44

  本文选题:微量元素 + 小河坝组 ; 参考:《岩矿测试》2017年03期


【摘要】:川东南地区下志留统小河坝组砂岩具有较好的生储盖组合条件,油气地质条件优越,但对其沉积环境为陆相还是海相沉积三角洲的厘定尚不明确。本文针对川东南地区小河坝组亟需解决的沉积环境问题,系统采集了该地区9条典型剖面的74个样品,通过微量元素比值分析方法分析其元素组成,并结合沉积构造特征分析其沉积环境及古气候环境。利用X射线荧光光谱法测试了能判别海陆相沉积环境的Sr、Ba、Mn、Cu等微量元素。结果显示,Sr/Ba平均值为0.2790,最大值为2.31,Mn/Fe值为0.0093~0.0778,Sr/Ca值为0.0005~0.0414,表现为三角洲淡水沉积特征;Sr/Ba平均值小于1,Sr/Cu平均值为4.8758,8.1%样品的Sr/Cu值大于10,总体上反映了小河坝组沉积环境为温润潮湿的古气候环境。
[Abstract]:The sandstones of Xiaoheba formation of Lower Silurian in southeast Sichuan have good assemblage conditions and favorable oil and gas geological conditions, but it is not clear whether the sedimentary environment is continental or marine sedimentary delta. In order to solve the problem of sedimentary environment in Xiaoheba formation in southeast Sichuan, 74 samples of 9 typical sections in this area were collected systematically, and their elemental compositions were analyzed by the method of trace element ratio analysis. The sedimentary environment and paleoclimate environment are analyzed in combination with sedimentary structural characteristics. Some trace elements, such as SrPa-BaMnMn-Cu, which can distinguish the marine and continental sedimentary environment, were measured by X-ray fluorescence spectrometry (XRF).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average value of Sr- / Ba is 0.2790, and the maximum value is 2.31 Mn-Fe = 0.00933-0.0778nr-Ca = 0.0005- 0.0414, which shows that the average value of Sr- / Ba is less than 1.87588.1wt% of the samples, which reflects that the sedimentary environment of Xiaoheba formation is warm and moist. A moist paleoclimate.
【作者单位】: 成都理工大学能源学院;成都理工大学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41204091)
【分类号】:P532;P618.1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高拉凡;王长城;杨海欧;施泽进;张文强;;XRF法在四川盆地须家河组沉积相研究中的应用[J];光谱学与光谱分析;2016年06期

2 金艳;傅强;;东海盆地某油气田A井P层沉积体系研究[J];海洋石油;2013年04期

3 王正和;谭钦银;何利;程锦翔;王瑞华;;川东南-黔北志留系石牛栏组沉积与层序地层[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13年04期

4 钱利军;陈洪德;林良彪;徐胜林;欧莉华;;四川盆地西缘地区中侏罗统沙溪庙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环境意义[J];沉积学报;2012年06期

5 吉昂;;X射线荧光光谱三十年[J];岩矿测试;2012年03期

6 孔芹;陈磊;汪灵;;非金属矿二级标样配制及其粉末样品的XRF分析方法[J];光谱学与光谱分析;2012年05期

7 朱志军;陈洪德;;川东南地区早志留世晚期沉积特征及沉积模式分析[J];中国地质;2012年01期

8 杨明太;唐慧;;能量色散X射线荧光光谱仪现状及其发展趋势[J];核电子学与探测技术;2011年12期

9 熊小辉;肖加飞;;沉积环境的地球化学示踪[J];地球与环境;2011年03期

10 王国茹;陈洪德;朱志军;林良彪;范昱;;川东南-湘西地区志留系小河坝组砂岩中重矿物特征及地质意义[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何刚;李双应;;晚古生代全球古气候特征及其研究方法[J];安徽地质;2006年04期

2 韩有松,孟广兰,王少青,宋怀龙;中国东部沿海第四纪古环境的探讨——Ⅱ.关于中国东部沿海晚更新世晚期古气候环境的讨论[J];海洋科学;1989年01期

3 何培元;中国第四纪古气候环境的重建[J];中国地质科学院院报;1992年00期

4 李永乐,郑西来,林国庆;河南省黄河流域黄土的发育特征及其古气候环境分析[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1期

5 张彭熹,张保珍;柴达木地区近三百万年来古气候环境演化的初步研究[J];地理学报;1991年03期

6 沈吉,刘兴起,R.Matsumoto,王苏民,羊向东;晚冰期以来青海湖沉积物多指标高分辨率的古气候演化[J];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2004年06期

7 郑国璋;岳乐平;何军锋;王建新;张玉玲;;疏勒河下游安西古沼泽全新世沉积物粒度特征及其古气候环境意义[J];沉积学报;2006年05期

8 李洪涛;宋之光;邹艳荣;王成善;季强;;冀北—辽西早白垩世沉积有机质特征与古气候环境演变[J];地质学报;2008年01期

9 白凤龙;兰州第四纪孢粉组合及其古气候[J];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1988年04期

10 刘嘉麒;伍婧;储国强;刘强;旺罗;Patrick Rioual;刘嘉丽;游海涛;;玛珥湖古气候环境研究进展[J];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2013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6条

1 何培元;;中国第四纪古气候环境的重建[A];中国地质科学院文集(25)[C];1992年

2 阎存凤;赵应成;袁剑英;魏郑铁;郑云涛;吴良宇;;西北地区石炭——二叠纪古气候特征[A];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西北分院建院20周年论文专集[C];2005年

3 张年学;;长江三峡工程库区古气候环境对滑坡发育的影响[A];第四届全国工程地质大会论文选集(一)[C];1992年

4 刘强;刘嘉麒;顾兆炎;储国强;吕厚远;陈晓雨;游海涛;JensMingram;GeorgSchettler;J銉rgFWNegendank;;东北和华南两个玛珥湖末次冰期以来的全岩有机碳同位素记录及古气候环境意义[A];第三届全国沉积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4年

5 杨长秀;巴燕;刘振宏;;平顶山地区新近纪和第四纪古地理及古气候演化[A];河南省地质调查与研究通报2007年卷(上册)[C];2007年

6 陈涛;王欢;张祖青;王河锦;;粘土矿物对古气候指示作用浅析[A];第二届全国环境矿物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马瑞元;安徽宣城红土微生物GDGTs分布特征及其古气候意义[D];中国地质大学;2016年

2 白建斌;世界盐湖的研究现状及典型区域古气候环境演变[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3 刘奇;淮河源区晚更新世古气候环境变化的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07年

4 卫艳;苏北盆地兴化钻孔末次间冰期以来的古气候环境记录[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5 金培红;内蒙古固阳茜连脑包早白垩世植物和孢粉及古气候恢复[D];兰州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202394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qiudizhi/202394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1b5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