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马尔科夫-贝叶斯模拟算法的多地震属性沉积相建模方法——以苏里格气田苏10区块为例
本文选题:沉积相建模 + 地震属性 ; 参考:《油气地质与采收率》2017年03期
【摘要】:在钻井资料较少的气田早期评价阶段,仅以钻井数据建立的沉积相模型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难以满足地质研究的精度要求。为此,在沉积相建模过程中引入多地震属性作为约束条件。首先在贝叶斯模型框架约束下建立先验概率分布,然后根据模拟点周围的钻井数据和地震数据将先验概率分布更新为后验概率分布,在更新过程中运用马尔科夫假设解决不同变量间交叉矩阵的不稳定问题,最终通过对模拟点的后验概率分布进行随机抽样,从而获取其沉积相类型。以苏里格气田北部苏10区块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地震属性与沉积相的关系,优选出均方根振幅、平均瞬时频率、有效频带和衰减因子4种地震属性,针对在整合多变量时互协方差计算量大的问题,运用马尔科夫-贝叶斯模拟算法,对多地震属性进行融合,得到多变量融合概率场信息,进而建立沉积相模型。研究结果表明,模拟结果与人工编绘的沉积相分布规律的吻合率超过80%,通过交叉检验分析预测误差在1%以内。
[Abstract]:In the early evaluation stage of gas fields with less drilling data, there is great uncertainty in the sedimentary facies model only established by drilling data, and it is difficult to meet the precision requirements of geological research. Therefore, multiple seismic attributes are introduced as constraints in sedimentary facies modeling. A priori probability distribution is established under the constraints of the Bayesian model framework, and then the prior probability distribution is updated to a posteriori probability distribution according to the drilling data and seismic data around the simulated point. In the process of renewal, Markov hypothesis is used to solve the instability problem of cross matrix between different variables. Finally, the types of sedimentary facies are obtained by random sampling of posteriori probability distribution of simulated points. Taking Su10 block in the northern part of Sulige gas field as the research object, through analyz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eismic attributes and sedimentary facies, four kinds of seismic attributes, such as mean square amplitude, mean instantaneous frequency, effective frequency band and attenuation factor, are selected. In order to solve the problem of large amount of calculation of cross covariance in the integration of multi-variables, Markov Bayesian simulation algorithm is used to fuse the multi-seismic attributes, and the multi-variable fusion probability field information is obtained, and then the sedimentary facies model is establish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distribution rate of the simulated results is more than 80%, and the prediction error is less than 1%.
【作者单位】: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球物理与信息技术学院;中国石油长庆油田分公司第三采气厂;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数理学院;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能源学院;
【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大型油气田及煤层气开发”(2016ZX05014-001)
【分类号】:P618.13;P631.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印兴耀,周静毅;地震属性优化方法综述[J];石油地球物理勘探;2005年04期
2 黄昌武;;不要滥用地震属性[J];石油勘探与开发;2006年01期
3 石明;张赛民;;地震属性提取及微机上迅速编程实现[J];西部探矿工程;2008年05期
4 赵海华;;地震属性约简对比分析[J];油气地球物理;2009年04期
5 贾可林;;地震属性应用中几个关键问题的探讨[J];石油仪器;2010年06期
6 Reinaldo J.Michelena ,马秀兰;相似性分析:地震属性信息综合分析的一种新方法[J];石油物探译丛;1998年04期
7 王彦仓;秦凤启;杜维良;王孟华;王亚;郝军;杜宪英;张玲彦;;地震属性优选、融合探讨[J];中国石油勘探;2013年06期
8 NormHaskell;高章伟;;用3-D地震属性划分地质钻井危险区的范围[J];国外油气勘探;2000年01期
9 席敏红,贝智敏,王允洪,丁长明;地震属性的油气模式识别[J];海洋石油;2001年04期
10 乐友喜;利用模型技术研究地震属性的地质意义[J];物探与化探;2001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刘杏芳;郑晓东;杨昊;王玲;李艳东;徐光成;;基于流形的地震属性特征提取方法及应用[A];中国地球物理·2009[C];2009年
2 赵迪;黄捍东;张如伟;;基于灰关联和遗传算法的地震属性优化方法[A];中国地球物理·2009[C];2009年
3 李芳;王守东;陈小宏;;基于模糊逻辑的地震属性融合技术研究与应用[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七届年会论文集[C];2011年
4 刘伟;王永刚;;地震属性优化方法分析[A];2001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年刊——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七届年会论文集[C];2001年
5 陈胜红;;多地震属性综合解释的一般方法[A];中国地球物理.2003——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九届年会论文集[C];2003年
6 孔国英;印兴耀;张广智;;基于核主成分分析的地震属性优化方法[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三届年会论文集[C];2007年
7 温书亮;;地震多属性优选及应用[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三届年会论文集[C];2007年
8 于敏捷;刘洋;张晶玉;;数据降维方法在地震属性优化中的应用[A];中国地球物理2013——第十九专题论文集[C];2013年
9 朱红娟;张向鹏;汶小刚;;灰色关联分析在地震属性优化中的应用[A];中国煤炭学会矿井地质专业委员会2007年学术论坛论文集[C];2007年
10 陈鸿雁;;辽河海南—月东地区地震属性与储层变化特征分析[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四届年会论文集[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邓道静;油气演变有望在屏幕上重现[N];中国石化报;200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陈遵德;地震储层信息智能处理方法研究[D];成都理工学院;2001年
2 姜秀清;储层地震属性优化及属性体综合解释[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2006年
3 张铁强;地震属性及其对实际数据的应用[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0年
4 戴世鑫;基于物理模型的煤田地震属性响应特征的关键技术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2年
5 陈茂山;塔里木盆地塔中45井区碳酸盐岩油气藏地震属性识别方法与成藏模式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0年
6 贺懿;地震储层参数非线性反演与预测方法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8年
7 徐波;运用地震属性研究柴达木盆地早新生代断裂特征[D];浙江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文渊;宽方位角地震属性的提取方法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5年
2 陈德进;多元信息融合在地震属性储层预测中的应用[D];成都理工大学;2015年
3 曹禹;杏十区地震资料解释及应用研究[D];东北石油大学;2016年
4 郭彪;川南某工区地震属性多尺度融合方法及油气检测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6年
5 邓勇;储层特征参数估算与模糊评价方法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15年
6 郭旭;地震属性在薄层砂体预测中的应用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1年
7 童庆佳;地震属性在识别南海天然气水合物的应用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6年
8 杨广广;地震属性研究及其在先巴扎三维工区中的应用[D];长江大学;2012年
9 付小明;地震属性的研究及在工程勘察中的应用[D];成都理工大学;2012年
10 於治益;地震属性聚类分析技术在储层预测中的应用[D];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12年
,本文编号:202873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qiudizhi/20287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