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震幅叠加的微地震事件定位在地面监测中的应用
本文选题:压裂监测 + 短长时窗 ; 参考:《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17年01期
【摘要】:在微地震地面监测中,由于微地震信号能量微弱,因此很难对微地震事件进行精确拾取。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STA/LTA(short term averaging/long term averaging)的判别频率估计模式识别方法,可以避免由于设定阈值出现漏判小能量微地震事件的情况,并在精度上比传统的STA/LTA方法提升10%以上。采用基于震幅叠加的能量聚焦方法对微地震事件进行定位计算,同时通过对能量聚焦结果的分析,进一步剔除"假"的微地震事件,从而能够更加精确地描述地下裂缝的发育情况。最后,通过对河北北部一水平井的压裂监测对该方法进行验证,结果表明,本方法计算效率高、监测结果获得施工单位的认可,能够对下一步压裂施工方案提供理论指导。
[Abstract]:In ground monitoring of microearthquakes, it is difficult to accurately pick up microseismic events because of the weak energy of microseismic signals. In this paper, a discriminant frequency estimation pattern recognition method based on STAL / LTA short term averaging/long term estimation is proposed, which can avoid the possibility of missing small energy microseismic events due to the setting of threshold, and the accuracy is more than 10%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traditional STAP / LTA method. The energy focusing method based on amplitude superposition is used to locate and calculate the microseismic events, and the "false" microseismic events are further eliminated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energy focusing results. Thus, the development of underground fractures can be described more accurately. Finally, the method is verified by fracturing monitoring in a horizontal well in the north of Hebei Province.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method has high calculation efficiency, the monitoring results are approved by the construction units, and it can provide theoretical guidance for the next fracturing construction scheme.
【作者单位】: 中联煤层气有限责任公司;吉林大学仪器科学与电气工程学院;
【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项目(2011ZX05060)~~
【分类号】:P631.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刘财;杨宝俊;冯fE;单玄龙;田有;刘洋;鹿琪;刘才华;杨冬;王世煜;;论油气资源的多元勘探[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16年04期
2 叶根喜;姜福兴;杨淑华;;时窗能量特征法拾取微地震波初始到时的可行性研究[J];地球物理学报;2008年05期
3 高淑芳;李山有;武东坡;马强;;一种改进的STA/LTA震相自动识别方法[J];世界地震工程;2008年02期
4 李正光,杨润海,赵晋明,胡毅力,许昭永;地震序列类型的岩石破裂实验研究[J];地震研究;2005年04期
5 张山,刘清林,赵群,姜宇东;微地震监测技术在油田开发中的应用[J];石油物探;2002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程久龙;宋广东;刘统玉;胡宾鑫;王纪强;王金玉;;煤矿井下微震震源高精度定位研究[J];地球物理学报;2016年12期
2 吴建光;张平;吕昊;曾晓献;;基于震幅叠加的微地震事件定位在地面监测中的应用[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17年01期
3 刘尧文;廖如刚;张远;高东伟;张怀力;李婷;张驰;;涪陵页岩气田井地联合微地震监测气藏实例及认识[J];天然气工业;2016年10期
4 崔庆辉;;水力压裂微地震监测质量监控方法研究[J];天然气与石油;2016年05期
5 杨心超;朱海波;李宏;赵德明;李华昌;;基于P波辐射花样的压裂微地震震源机制反演方法研究及应用[J];石油物探;2016年05期
6 刘旭礼;;井下微地震监测技术在页岩气“井工厂”压裂中的应用[J];石油钻探技术;2016年04期
7 何先龙;佘天莉;高峰;;一种地震P波和S波初至时间自动拾取的新方法[J];地球物理学报;2016年07期
8 苗永康;;微地震信号传播特性分析[J];地球物理学进展;2016年03期
9 张清森;;压裂微地震野外资料噪音分析与压制方法研究[J];内蒙古石油化工;2016年04期
10 秦fE;宋维琪;;基于时窗能量比与互信息量的微地震初至拾取方法[J];物探与化探;2016年02期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曾维顺;周建波;董策;曹嘉麟;王斌;;蒙古-鄂霍茨克洋俯冲的记录:额尔古纳地区八大关变质杂岩的证据[J];岩石学报;2014年07期
2 黄始琪;董树文;张福勤;苗来成;朱明帅;;蒙古—鄂霍茨克构造带中段构造变形及动力学特征[J];地球学报;2014年04期
3 许文良;王枫;裴福萍;孟恩;唐杰;徐美君;王伟;;中国东北中生代构造体制与区域成矿背景:来自中生代火山岩组合时空变化的制约[J];岩石学报;2013年02期
4 周建波;曾维顺;曹嘉麟;韩杰;郭晓丹;;中国东北地区的构造格局与演化:从500Ma到180Ma[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12年05期
5 刘财;杨宝俊;王兆国;刘洋;王典;冯fE;鹿琪;王世煜;;大兴安岭西北部中新生代盆地群基底电性分带特征研究[J];地球物理学报;2011年02期
6 刘财;杨宝俊;王兆国;王典;冯fE;鹿琪;刘洋;王世煜;;松辽盆地西边界带深部构造:地电学证据[J];地球物理学报;2011年02期
7 胡少华;郭波;林东城;杨耀琴;张福天;郑建雄;;方正断陷方3井区三维地震资料构造精细解释及储层预测[J];石油地球物理勘探;2010年06期
8 周建波;张兴洲;马志红;刘立;金魏;张梅生;王成文;迟效果;;中国东北地区的构造格局与盆地演化[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09年05期
9 单玄龙;秦树洪;张艳;杨宝俊;汪名友;;松辽盆地北部浅部基底推覆伸展作用的地震学证据与地质意义[J];地球物理学报;2009年08期
10 ;Tectonic implications of Late Paleozoic stratigraphic distribution in Northeast China and adjacent region[J];Science in China(Series D:Earth Sciences);2009年05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建中,王春耘,刘继民,赵玉武,刘志鹏;用微地震法监测油田生产动态[J];石油勘探与开发;2004年02期
2 T. Wallroth ,朱成宏;用注水激发的微地震描述裂隙储层[J];石油物探译丛;1996年06期
3 刘建安,马红星,慕立俊,邱筱琳;井下微地震裂缝测试技术在长庆油田的应用[J];油气井测试;2005年02期
4 王亚娟;张华光;王成旺;刘利霞;邓军;胡淑娟;;利用微地震测绘和压裂模拟分析进行水力裂缝增长动态研究[J];国外油田工程;2006年10期
5 朱卫星;;相关滤波在微地震数据处理中的应用[J];勘探地球物理进展;2007年02期
6 黄今;苏华友;沙椿;何刚;郝名扬;;锦屏电站微地震监测仪故障分析与探讨[J];科技经济市场;2008年11期
7 周仲礼;王琪;殷静;范谭广;谈伟敦;;用微地震发现高速岩性及识别油气[J];吐哈油气;2008年03期
8 黄今;苏华友;卢国胜;杜林;范波峰;;采动过程中微地震定位方法研究[J];现代矿业;2009年02期
9 黄克献;李利立;刘军芳;岳琳;杨启明;;微地震地下影像技术在注水破裂监测和剩余油分布研究中的应用[J];内蒙古石油化工;2009年14期
10 胡庆春;孟米;;基于大井距油气田的微地震压裂监测技术研究[J];天然气技术与经济;2011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储仿东;王永辉;李永平;衡峰;容娇君;;微地震井中监测技术在致密砂岩中的应用实例[A];中国地球物理2013——第十二专题论文集[C];2013年
2 余洋洋;梁春涛;杨宜海;;微地震监测系统的设计[A];中国地球物理2013——第二十三专题论文集[C];2013年
3 张佩;张海江;M.Nafi Toksoz;;犹他州Cove Fort-Sulphurdale地区微地震震源机制研究与应用[A];2014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专题12:强震机理、孕育环境与地震活动性分析论文集[C];2014年
4 骆循;;矿山与大型地下工程灾害监测的微地震技术应用[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三届年会论文集[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3条
1 特约记者 李铭 通讯员 彭树禹;长庆井下首次实施微地震试验成功[N];中国石油报;2009年
2 特约记者 林勇;胜利油田首次自主微地震压裂监测采集试验成功[N];东营日报;2010年
3 记者 金江山 通讯员 王晓泉;井中微地震裂缝监测技术获重大突破[N];中国石油报;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江海宇;油田压裂微地震地面监测速度模型校正及定位研究[D];吉林大学;2016年
2 况文欢;结合地震学和地质力学对微地震数据的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5年
3 张唤兰;微地震数值模拟及震源定位方法研究[D];西安科技大学;2014年
4 逄焕东;岩体微地震的模式、定位及其失稳预报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超;微地震正演方法研究[D];长安大学;2015年
2 李亮;微地震信号自动检测及震源扫描分割矩阵反演方法研究[D];长安大学;2015年
3 于子超;水力压裂微地震信号提取与裂缝反演研究[D];长安大学;2015年
4 蒋腾飞;微地震数据去噪方法研究[D];长江大学;2015年
5 毛小波;基于PTP的多节点微地震数据懫集与传输技术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5年
6 王子阳;砂砾岩体人工裂缝及地层物性的微地震方法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14年
7 屈敬翔;面向页岩气勘探的微地震采集记录仪研制[D];中国海洋大学;2015年
8 田厚强;郓城煤矿综放采场微地震与应力特征研究及应用[D];安徽理工大学;2016年
9 王东鹤;基于射线理论的微地震速度模型校正方法研究[D];吉林大学;2016年
10 刘昕;基于高阶累积量和Shearlet变换的微地震数据噪声压制研究[D];吉林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203799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qiudizhi/20379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