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藏联网工程芒康段地质灾害风险动态评价研究
本文选题:川藏联网工程 + 地质灾害 ; 参考:《成都理工大学》2017年硕士论文
【摘要】:我国西南地区是地质灾害多发地区,地质灾害的发生对祖国的发展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和阻碍。地质灾害风险评价是一种有效的防灾减灾方法,其不仅对工程的运行和维护具有防灾减灾的指导意义,也对所评估区域地质环境和斜坡的活动性的规律认识具有理论和科研意义。经过学者们多年的研究,地质灾害风险评价领域构建了一套较为成熟的理论体系和逻辑系统。地质灾害风险由地质灾害危险性和易损性两部分构成。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是基于对研究区内的地质灾害的发生机理进行研究,对其所处孕育环境进行研究,选取地质灾害发生所需的必要条件作为评价指标,对评价指标与地质灾害的相关性进行分析,采取合适的数理统计模型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地质灾害易损性是针对研究区内地质灾害发生后,进行对人类具备经济价值的资源进行价值评估,以期减少灾害发生后造成的经济损失。结合地质灾害危险性和易损性评价,依据两者值域的分布规律进行分级,两者相乘即得到地质灾害风险评价结果。近年来的地质灾害风险评价理论体系虽然能较好的起到防灾减灾作用,但随着科技快速发展,将高新技术中的RS和GIS融入到地质灾害风险评价体系之中是必然的一步。此外,以往地质灾害风险评价理论体系未能以演化的思维进行,没有考虑斜坡的演化和活动性,这必然对最终的评价结果造成一定影响。同时,现有地质灾害风险评价具有“一次性”的特点,仅能针对特定时期的特点环境有效,不能实现随环境变化而改变的地质灾害风险动态评价。基于上述考虑,本文以川藏联网工程芒康段为例,对斜坡的活动性从定性的认识和定量的监测数据综合分析,构建了基于斜坡活动性的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指标体系。结合基础数据和评估对象,选取适合研究区的加权信息量模型完成了地质灾害危险动态性评价,提出了针对输电塔位的核心目标法完成了单一类别的地质灾害易损性评价,最终实现的地质灾害风险评价。同时,对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指标进行分类,构建了地质灾害危险性动态评价模型,结合易损性评价结果实现了地质灾害风险动态评价模型。具体内容如下所述:(1)分析对比遥感解译方法和操作流程,掌握各种灾害的解译标识,结合实际情况完成研究区历史灾害解译,对其的类别和特征进行分析,进行历史地质灾害的分布空间规律分析;(2)以历史灾害密度定性分析和基于InSAR解译的形变数据定量表示研究区活动性状况,结合斜坡演化周期和变形特征构建出了斜坡活动性指标,实现了基于斜坡活动性指标的的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和应用;(3)对考虑斜坡活动性状态的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指标体系,使用GIS中分区统计根据计算出了各历史灾害面单元内的各指标值,以评价指标在各个灾害面的值分布规律进行了评价指标分级,采取加权信息量模型完成了基于斜坡活动性的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同时,对评价指标体系依据动静性进行归类划分,将危险性评价指标分为a值(静态指标)和可持续更新的动态指标体系(平均变形速率和累计变形位移)两类指标体系,构建了简化后的地质灾害危险性动态评价模型;(4)针对输电塔位的单一易损性评估对象,将研究区划分为塔位地貌单位和非塔位地貌单元,依据塔位地貌单元内的输电塔位密度将其易损性赋值为2-4级,非输电塔位地貌单元赋值为1级,提出了针对输电塔位的核心目标法完了易损性评价;(5)对危险性的评价结果进行有效性验证后,根据“风险性=危险性×易损性”模型完成了研究区的地质灾害风险评价结果。对区内的危险性、易损性和风险进行分析,构建了地质灾害风险动态评价模型,整理归类了后期评价所需的资料,为其他地方的地质灾害风险动态评价的实现提供了一个思路和实例。
[Abstract]:The geological disaster risk assessment is a kind of effective disaster prevention and disaster reduction method . The risk assessment indexes are divided into a value ( static index ) and a dynamic index system ( average deformation rate and accumulative deformation displacement ) of the sustainable update , and the simplified geological disaster risk dynamic evaluation model is constructed .
【学位授予单位】:成都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P69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汤明高;许强;李九乾;罗剑;匡野;;降雨诱发震后松散堆积滑坡的启动试验研究[J];水文地质工程地质;2016年04期
2 汤明高;马旭;张婷婷;黄润秋;李九乾;;顺层斜坡溃屈机制与早期识别研究[J];工程地质学报;2016年03期
3 刘希林;尚志海;;自然灾害风险主要分析方法及其适用性述评[J];地理科学进展;2014年11期
4 汤明高;许强;张伟;董秀军;;汶川地震触发窝前滑坡特征及失稳机制探讨[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11年S2期
5 许强;张一凡;陈伟;;西南山区城镇地质灾害易损性评价方法——以四川省丹巴县城为例[J];地质通报;2010年05期
6 吴树仁;石菊松;张春山;王涛;;地质灾害风险评估技术指南初论[J];地质通报;2009年08期
7 石菊松;石玲;吴树仁;王涛;;滑坡风险评估实践中的难点与对策[J];地质通报;2009年08期
8 许强;黄润秋;殷跃平;侯圣山;董秀军;范宣梅;汤明高;;2009年6·5重庆武隆鸡尾山崩滑灾害基本特征与成因机理初步研究[J];工程地质学报;2009年04期
9 殷坤龙;陈丽霞;张桂荣;;区域滑坡灾害预测预警与风险评价[J];地学前缘;2007年06期
10 石菊松;石玲;吴树仁;;滑坡风险评估的难点和进展[J];地质论评;2007年06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陈伟;西南山区城镇建设地质灾害风险管理控制方法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1年
2 石菊松;基于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的滑坡风险评估关键技术研究[D];中国地质科学院;2008年
3 邓辉;高精度卫星遥感技术在地质灾害调查与评价中的应用[D];成都理工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张一凡;西南山区城镇地质灾害易损性评价方法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204455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qiudizhi/20445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