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第四系沉积相三维可视化精细建模研究
本文选题:三维精细地质建模 + 第四系 ; 参考:《中国地质大学》2015年博士论文
【摘要】:随着地质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智慧城市”和“玻璃国土”建设的提出及其建设工程的实施,三维地质建模技术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三维地质模型的构建是开展地质空间分析、地质过程模拟、地质现象解释、地下空间利用、矿产资源评价等一系列地质应用的基础。这项工作对于寻求工程建设与地质环境条件之间的有机结合,提高城市规划、施工、管理和地下空间利用效率,谋求城市最大经济、环境效益,具有重要意义。本课题来源于省部级合作项目“福州城市(闽江口地区)地质环境信息管理与数据管理服务系统”(简称“福州城市地质信息系统”)。选题立足于地质体三维模型构建的技术与方法研究,直接面向地学信息工程领域的前沿——城市三维精细地质模型建模方法的研究。其目的是在现有三维地质建模技术的基础上,结合城市地质的特点,研究出一种能够支持城市合理规划、建设和地下空间利用的三维地质建模方法。城市三维精细地质模型的构建,是在三维空间中真实再现城市地下空间结构,从而使地质人员直观而形象地感知地下地质体和地质结构,目的是提高对城市水资源与地质环境条件的认知水平,支持城市基础设施和地下空间规划、建设,以及地质灾害预警和防治。本文针对城市地质体和地质结构的特点及其三维精细表达的需求,着重探讨了将沉积学知识融入三维地质模型构建过程的原理,以及基于不规则三角网(TIN)和角点网格(CPG)混合数据结构模型来构建三维精细地质模型的可行性,提出并实现城市第四系沉积相三维可视化精细建模解决方案。该解决方案的主要思路是:首先通过钻孔数据和相关地质资料并结合沉积学知识构建研究区域的第四系沉积相剖面图;然后对这些剖面图进行矢量化,构建相应的第四系综合地层格架模型;运用TIN模型到CPG模型的数据结构模型转换工具,实现三维精细地质模型构建;最后研发出相应的空间分析功能。基于以上思路,本论文所取得的主要成果如下:(1)根据大量钻孔和地面地质资料,采用沉积学知识进行细分层合并,把平面图与剖面图编绘结合起来,互相对比印证,分析了福州市(闽江口地区)基岩分布情况以及第四系4个层段的沉积环境概貌和时空演化特征。第四系4个层段由老到新依次是:更新统(未分)残坡积(Qpel)、中更新统(Qp2),上更新统(Qp3)和全新统(Qh)。(2)在沉积环境和沉积相分析的基础上,编绘了福州市(闽江口)地区的第四系的45幅沉积相剖面图和5幅沉积相平面图。这种基于沉积环境分析的编图方式,取代了“砂对砂”、“土对土”的传统层板模式,便于理解剖面上的岩层结构及其在相邻剖面间的变化,使岩层界面外推和连接更加合理而真实,为剖面拓扑推理提供了地质知识支持。(3)提出了基于沉积学知识驱动的第四系三维精细地质模型构建方法。其要领是,先对所编绘的二维沉积相剖面图进行矢量化,构建不同时代的地层框架数字模型;再集成为统一的第四系综合地层格架模型,然后运用矢量化剪切技术进行边界裁剪成型。基于知识驱动方法所建立的模型,能更好地表达地质人员对地下地质体的客观认识。(4)根据城市第四系三维精细地质建模的需求,提出基于不规则三角网(TIN)和角点网格(CPG)混合空间数据结构模型的构建思路和方法原理。其实现过程是:先用TIN面元模型来构建三维构造-地层格架模型,用CPG体元模型来表达精细地质结构,然后通过空间数据结构模型转换工具,将TIN模型转换为CPG模型,实现三维精细地质模型的构建。(5)编程实现了空间数据结构由TIN到CPG的模型转换算法。首先,确定TIN面元模型中各个地层转换到CPG体元模型中所对应的地层序列的定义方式;其次,根据格网的边界和方向确定模型转换时CPG格网的剖分方式和方法;最后,利用控制格网计算CPG模型中各单元格的空间坐标,并利用*GRDECL文件格式实现对CPG三维地质模型的存储和展示。(6)提出了基于CPG模型的三维精细属性模型的构建方法。该方法是在用TIN-CPG混合数据结构模型构建的地层框架模型基础上,运用适当的空间插值算法,先计算出CPG体元模型中各个单元格的属性数据,然后根据*GRDECL文件格式特点,将属性数据写入该框架模型的属性文件中,从而实现在地层框架模型的基础上进行三维精细属性建模。(7)在完成上述方法和算法原理研究的基础上,建立了不同尺度的研究区第四系三维地质模型。其中包括:福州(闽江口)地区第四系三维构造-地层格架模型、福州(闽江口)地区第四系三维精细地质模型和福州大学城附近水文地质三维精细属性模型。(8)在完成三维精细地质模型构建原理、方法研究并实现的基础上,研发了地质切片分析和空间属性单元格提取功能。其中,地质切片分析是指在X、Y、Z方向上,对模型进行矢量剪切和剖面图制作;空间属性单元格提取则是根据所设置的参数,从模型中提取出符合参数范围要求的属性单元格,并对这些单元格进行单独显示。综上所述,本论文在借鉴三维地质建模领域的最新科研成果基础上,根据城市地下第四系地质结构的特点,运用沉积学知识,解决了三维构造-地层格架内部的非均质结构精细刻画问题,设计并采用Visual C++语言进行了编码实现。主要的创新点是:(1)从第四系三维精细地质模型构建的需求出发,提出TIN-CPG结合的混合空间数据结构模型,并且加以论证和编程实现。方法要领是:先用不规则三角网(TIN)模型来构建三维构造-地层格架模型,用CPG体元模型来表达精细地质结构;然后通过空间数据结构模型转换工具,将整体的TIN面元模型转换为CPG体元模型,从而实现三维精细地质模型的构建。(2)提出一种基于沉积学知识驱动的第四系三维精细地质模型构建方法。该方首先通过沉积环境和沉积相分析来编绘地质剖面图和平面图,然后以所编制的剖面图为基础,在沉积环境分析结果的指导下,采用TIN-CPG结合的混合空间数据结构模型进行拓扑推理建模。由于融入了沉积学知识,所建立的模型将更加符合地下地质结构的真实情况。本文针对目前城市三维地质建模中所建立的大部分模型表达的地质内容较为贫乏,模型刻画的精细程度较低的问题,提出了将沉积环境和沉积相分析结果融入到建模过程中,并运用TIN-CPG混合空间数据结构模型对模型进行精细化表达的解决方案。所取得的研究成果,已经成功应用到省部级合作项目《福州(闽江口)地区地质环境调查》中。该方案具有较强的普适性,针对不同地区的地质环境特征加以扩充和完善,可以运用到油气和金属矿产勘查、水利水电工程勘察设计、铁路工程勘察设计和灾害地质勘查等地质相关领域中。
[Abstract]:With the development of geological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 smart city " and " glass land " , the three - dimensional geological modeling technique is more and more concerned . The construction of three - dimensional geological model is based on the three - dimensional geological modeling technology , which is based on the geological environment information management and data management service system .
then vectorizing the sectional views to construct a corresponding fourth integrated stratigraphic framework model ;
constructing a three - dimensional fine geological model by using a TIN model to a data structure model conversion tool of a cpg model ;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sedimentary environment and sedimentary facies , this paper presents a series of 45 sedimentary facies and five sedimentary facies in Fuzhou .
Based on the demand of three - dimensional fine geological modeling in the fourth line of the city , the authors put forward the construction idea and the method of the model of the mixed spatial data structure based on the irregular triangular network ( TIN ) and the corner grid .
secondly , according to the boundary and the direction of the grid network , determining the split mode and the method of the grid mesh at the time of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model ;
In the end , the spatial coordinates of each cell in the model are calculated by using the control grid , and the storage and display of the three - dimensional geological model is realized by using the * GRDECL file format .
In conclusion , based on the latest research achievements in the field of three - dimensional geological modeling , this paper presents a mixed spatial data structure model based on the Quaternary geologic structure of the city , which is based on the latest research achievements in the field of three - dimensional geological modeling .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sedimentary environment and sedimentary facies , this paper presents a method for constructing a three - dimensional fine geological model .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地质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P628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冉丽君;唐洪;颜其彬;邓川;袁霞;;浅谈地质建模中存在的问题[J];断块油气田;2007年06期
2 武军昌;黄继新;葛书义;郭松伟;张克鑫;;新项目评价中快速地质建模方法探讨——以X区块新项目评价为例[J];石油天然气学报;2012年08期
3 孙立春;郭丽娜;何娟;吴梦阳;倪军娥;;地质建模中基于响应面代理的不确定性研究[J];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年01期
4 盛学香;于景锋;李林;;杜229块超稠油油藏地质建模研究[J];内江科技;2011年01期
5 翟雨阳;孙志超;;地质建模技术在河间油田开发研究中的应用[J];石油天然气学报;2008年06期
6 钟思瑛;;沙埝已开发油田地质建模研究[J];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理工卷;2008年02期
7 梁德玉;管波;盛廷福;;基于数值模拟的无缝工程地质建模[J];科学技术与工程;2009年15期
8 张岚;赵春明;霍春亮;苏进昌;吕坐彬;;随钻地质建模一体化综合研究及应用[J];石油钻采工艺;2009年S1期
9 于金彪;杨耀忠;戴涛;宋道万;龚蔚青;;油藏地质建模与数值模拟一体化应用技术[J];油气地质与采收率;2009年05期
10 黄文欢;陈琼瑶;;层次地质建模在油气田开发中的应用[J];内江科技;2010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许长福;吴小军;郑强;;储层随机地质建模技术在油田开发中的应用[A];2004第三届油气储层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4年
2 刘鑫磊;姚长利;郑元满;;二度体地质建模过程中地质体自动划分算法研究[A];中国地球物理2013——第十八专题论文集[C];2013年
3 张永庆;李洁;渠永宏;吕晓光;陈舒薇;徐罗滨;;高含水后期密井网测井条件下精细储层表征及地质建模技术应用[A];2004第三届油气储层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4年
4 杨龙;车明;周建堂;康丽侠;詹健;李儒春;;基于地质建模与数值模拟技术在侏罗系油藏开发的应用[A];低碳经济促进石化产业科技创新与发展——第六届宁夏青年科学家论坛论文集[C];2010年
5 张娜;刘展;魏合龙;;基于GIS的二维地质建模研究与实现[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三届年会论文集[C];2007年
6 祁光;吕庆田;吴燕冈;严加永;;综合地球物理技术在3D地质建模中的应用[A];中国地球物理·2009[C];2009年
7 任建国;赵常胜;;MineSight软件在矿山地质建模中的应用[A];中国实用矿山地质学(上册)[C];2010年
8 杜玉山;;中高渗砂岩储层地质建模应注意的几个问题[A];渤海湾油气勘探开发工程技术论文集(第十三集)[C];2008年
9 赵世华;薛春纪;刘淑文;曾荣;;基于克里金法的三维矿床地质建模初探[A];第二届全国成矿理论与找矿方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10 黄冬梅;于天中;杨正明;张训华;;裂缝性火成岩油藏地质建模技术及其应用[A];第九届全国渗流力学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二)[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3条
1 段冲;金坛储气库含盐层系三位精细地质建模[N];中国石油报;2010年
2 徐哲;技术人员间形成互补互助势头[N];中国石油报;2004年
3 黄新波;石勘院安哥拉项目顺利通过验收[N];中国石化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唐丙寅;城市第四系沉积相三维可视化精细建模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15年
2 翁正平;复杂地质体三维模型快速构建及更新技术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13年
3 曹永娜;地质建模和数值模拟一体化技术在剩余油开发中的应用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2年
4 韦学锐;河流储层相控地质建模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0年
5 刘鸿博;塔河1区三叠系底水油藏精细地质建模及治水措施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武渝;子长油田z201井区长6油藏地质建模研究[D];西安石油大学;2015年
2 翟飞飞;OIV在油藏地质建模可视化中的应用研究[D];西安石油大学;2015年
3 朱珊姗;基于录井数据的三维可视化方法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5年
4 王强;江桥地区江75区块储层特征及地质建模[D];东北石油大学;2015年
5 高鹏;南一区东部高台子油层剩余油分布及挖潜方法研究[D];东北石油大学;2015年
6 耿懿;鄂尔多斯盆地S160井区长6_2油藏地质建模研究[D];西安石油大学;2015年
7 乔雨朋;WT气田HG组沉积体系研究及地质建模[D];燕山大学;2016年
8 邵艳;苏14加密区块盒8、山1段致密砂岩储层沉积相及精细地质建模[D];长江大学;2016年
9 夏巍;基于储层时空地质建模的方法研究[D];长江大学;2016年
10 田红;适合于数值模拟的无缝工程地质建模方法[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8年
,本文编号:205195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qiudizhi/20519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