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地块诸广-万洋山地区早古生代陆内岩浆作用与岩石成因
本文选题:陆内长英质岩浆作用 + 壳幔相互作用 ; 参考:《南京大学》2017年博士论文
【摘要】:大陆地壳的形成和演化是地球科学研究领域的根本性问题之一,作为其主要组成部分的长英质岩浆岩记录了陆壳增生和再造的重要信息。因此,长英质岩浆岩的成因和演化研究一直是固体地球科学研究的热点之一。近年来,针对长英质大火成岩省的研究表明,巨量幔源岩浆底侵/内侵是诱发中下地壳广泛部分熔融的重要机制之一。华夏地块早古生代巨量陆内岩浆岩以花岗岩类为主,是研究这一科学问题的良好对象之一。本文选取华夏地块诸广-万洋山地区早古生代镁铁质-长英质岩浆岩进行了详细的矿物学、岩石学、地球化学和地质年代学综合研究,讨论了这些岩浆岩的成因及其构造背景,并在结合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探讨了壳幔相互作用在华夏地块早古生代巨量陆内岩浆岩形成过程中的作用。依据矿物组合,诸广-万洋山地区早古生代花岗岩类可分为三组,A组含角闪石花岗岩类,准铝质,具有相对低的初始87Sr/86Sr值(0.7052至0.7116)、相对高的εNd(t)值(-7.0至-3.0)和相对高的锆石εHf(t)值(-6.9至-2.8);C组二云母花岗岩,弱过铝-强过铝质,具有相对高的初始87Sr/86Sr值(0.7153至0.7219)、相对低的εNd(t)值(-9.4至-7.3)和相对低的锆石εHf(t)值(-9.0至-7.2);B组黑云母花岗岩地球化学组成大致介于A组角闪石花岗岩类与C组二云母花岗岩之间。锆石U-Pb测年结果显示,这些岩浆岩的结晶年龄从A组含角闪石花岗岩类到B组黑云母花岗岩,再到C组二云母花岗岩,依次降低(从443 Ma到431Ma,在误差范围内有所重叠)。来自于关田石英闪长岩中的镁铁质微粒包体虽然具有和寄主岩类似的Sr-Nd同位素特征,但具有明显高的锆石εHf(t)值(-1.0± 0.5)。此外,A组含角闪石花岗岩类具有弱的Eu负异常,而B组黑云母花岗岩和C组二云母花岗岩则具有明显的Eu负异常。鉴于华夏地块早古生代存在大量I型花岗岩,且多数岩体含有岩浆成因镁铁质微粒包体,再加上近年来证实的同时代镁铁质岩浆岩(如高镁玄武岩等),我们认为底侵的巨量幔源岩浆为华夏地块早古生代大规模花岗岩类的形成提供了热量和部分物质贡献,而非此前认为的纯壳源物质重熔且鲜有幔源岩浆参与。探讨长英质岩浆岩形成和演化过程中的壳幔相互作用离不开对镁铁质岩浆岩的研究。研究表明,扶溪二长苏长岩既具有幔源镁铁质岩浆岩特征(高MgO、Cr和Ni含量,含橄榄石和辉石),也具有壳源岩浆岩特征(高SiO2、K2O、Rb、Ba和LREE含量,含钾长石和低钙斜长石)。此外,该二长苏长岩与伴生的花岗闪长岩具有类似的Sr-Nd-Hf同位素特征:相对高的初始87Sr/86Sr值(0.7081至0.7098)、相对低的εNd(t)值(-6.8至-6.3)和锆石εHf(t)值(-8.0至-7.4)。结合已有研究认识到:华夏地块早古生代镁铁质岩浆岩在Sr-NNd-Hf同位素上具有宽泛的变化范围(初始87Sr/86Sr值,0.7041至0.7102;εNd(t)值,-8.4至1.8;加权平均锆石εHf(t)值,-7.4至5.2),具有低的Ce/Pb和Nb/U比值(分别为0.59-13.1和3.5-20.9)。值得注意的是,华夏地块早古生代高镁(10 wt.%)镁铁质岩浆岩往往具有低的εNd(t)值(--5),而大部分相对低镁(10wt.%)镁铁质岩浆岩却具有高的εNd(t)值(-4),暗示具有富集同位素特征的高镁镁铁质岩浆岩可能经历了明显的地壳混染和/或同化了部分壳源长英质岩浆。我们认为,华夏地块早古生代镁铁质岩浆岩可能并不源于富集的地幔源区,更可能来自于一个中等亏损的地幔源区。华夏地块早古生代陆内岩浆活动的动力学机制一直是个争议的话题。结合华夏地块早古生代岩浆岩分布和构造变形特征,以及古地理、古生物学研究成果,我们认为华南板块可能自晚奥陶世开始自冈瓦纳大陆裂解,最终在早泥盆世完成。在华南板块从冈瓦纳大陆的裂解过程中,来自板块边界的构造应力诱发了陆内构造薄弱带(如断陷盆地)幔源岩浆的上涌,进而导致中下地壳的大范围部分熔融形成同期巨量陆内岩浆岩。
[Abstract]:The formation and evolution of continental crust is one of the fundamental problems in the field of earth science research . Although the Mg - Fe particle inclusions in the quartz diorite have similar Sr - Nd isotopic characteristics to the host rocks , it has a significantly higher zircon 蔚Hf ( t ) value ( - 1.0 卤 0.5 ) . In addition , there is a weak Eu negative anomaly in Group A , and the biotite granite and C - group of biotite granite in Group A have obvious Eu negative anomaly . In view of the large amount of I - type granites in the early Paleozoic of Cathaysian block , and most of them contain magmas - derived magnesium - iron particle inclusions , and the mantle - mantle interaction in the formation and evolution of the long - British magmatic rocks is not required to be involved in the study of the magmatite of the same time . It is worth noting that the early Paleozoic magnesium - iron magmatic rocks in Cathaysian block have a low 蔚 Nd ( t ) value ( -4 ) , and most of the relatively low Mg ( 10 wt . % ) magmatite has a low 蔚 Nd ( t ) value ( -4 ) .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P588.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朱丽英;;早古生代高变质藻煤的煤岩特征及其地质意义[J];地质论评;1983年03期
2 ;陕南早古生代煤性质及成因的初步研究[J];煤田地质与勘探;1975年05期
3 赵凤游;;北祁连区早古生代生物地层研究的进展[J];青藏高原地质文集;1983年05期
4 高长林,黄泽光,叶德燎,刘光祥,吉让寿,秦德余;中国早古生代三大古海洋及其对盆地的控制[J];石油实验地质;2005年05期
5 楼雄英,许效松;塔里木盆地早古生代晚期构造-沉积响应[J];沉积与特提斯地质;2004年03期
6 李佐臣;裴先治;刘战庆;李瑞保;丁仨平;张晓飞;陈国超;刘智刚;陈有;王学良;;扬子地块西北缘后龙门山南华纪—早古生代沉积地层特征及其形成环境[J];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2011年02期
7 韩宝福,何国琦,吴泰然,李惠民;天山早古生代花岗岩锆石U-Pb定年、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大地构造意义[J];新疆地质;2004年01期
8 贾振远,李志明,蔡忠贤;中国古大陆及其边缘早古生代层序地层及海平面变化的基本特征[J];地球科学;1997年05期
9 雒昆利,苏文智,杜美利,雷福尧;南秦岭早古生代石煤的微量元素[J];西安矿业学院学报;1995年02期
10 蔡志慧;许志琴;段向东;李化启;曹汇;黄学猛;;青藏高原东南缘滇西早古生代早期造山事件[J];岩石学报;2013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刘豪;王英民;;塔里木盆地早古生代陆架坡折发育特征与演化初探[A];第八届古地理学与沉积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4年
2 赵凤游;;北祁连区早古生代生物地层研究的进展[A];青藏高原地质文集(2)——地层·古生物——青藏高原地质科学讨论会论文集(一)[C];1979年
3 周志毅;;西北地区早古生代地质[A];西部大开发 科教先行与可持续发展——中国科协2000年学术年会文集[C];2000年
4 周志毅;;西北地区早古生代地质[A];中国古生物学会第21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1年
5 秦秀峰;郭原生;汪岩;匡永生;刘旭光;周世强;;大兴安岭北端漠河早古生代埃达克质岩特征及其地质意义[A];2006年全国岩石学与地球动力学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6 许志琴;杨经绥;梁凤华;刘福来;曾令森;戚学祥;陈松永;刘敦一;;泛非-早古生代造山事件与原始喜马拉雅的形成[A];2004年全国岩石学与地球动力学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4年
7 郭养和;;东南大陆早古生代古地理轮廓[A];中国地质科学院南京地质矿产研究所文集(50)[C];1991年
8 马醒华;;华北早古生代岩石重磁化问题的岩石磁学实验研究[A];中国地质科学院“九五”科技成果汇编[C];2001年
9 王金荣;吴继承;汤中立;贾志磊;吴春俊;;北祁连造山带东段早古生代构造岩浆作用及成矿的研究[A];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11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10 董顺利;李忠;高剑;朱炼;;阿尔金—祁连—昆仑造山带早古生代构造格架及结晶岩年代学研究进展[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2013年度(第13届)学术论文汇编——岩石圈演化研究室[C];201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郑宁;湘赣南部及粤北部早古生代沉积—构造演化[D];中国地质科学院;2012年
2 雷如雄;中天山东段前寒武纪及早古生代岩浆活动、成矿作用与构造演化[D];南京大学;2012年
3 徐文景;华夏地块诸广-万洋山地区早古生代陆内岩浆作用与岩石成因[D];南京大学;2017年
4 杨子江;新疆阿尔金红柳沟一带早古生代地质构造演化研究[D];中国地质科学院;2012年
5 康磊;南阿尔金高压—超高压变质带早古生代多期花岗质岩浆作用及其地质意义[D];西北大学;2014年
6 王兴安;华北板块北缘中段早古生代—泥盆纪构造演化[D];吉林大学;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杨朝;全球早古生代造山带:板块重建与古大陆[D];中国海洋大学;2015年
2 李涛;原特提斯北界西段早古生代构造变形及微陆块演化[D];中国海洋大学;2015年
3 张乔;福建中部志留纪辉长岩和Ⅰ型花岗岩成因及构造意义[D];南京大学;2015年
4 周宾;柴北缘西段绿梁山一带早古生代岩浆作用与成矿[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3年
5 唐磊;喜马拉雅造山带中段亚东地区片麻岩的早古生代岩浆作用与新生代变质作用[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6年
6 李松彬;阿尔金北缘喀腊大湾地区早古生代构造演化[D];中国地质科学院;2013年
7 吴鹏;贺兰山地区早古生代地层分区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3年
8 冯坚;伊春—延寿构造带早古生代构造属性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05372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qiudizhi/20537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