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地质论文 >

脱节型河流与地下水相互作用研究进展

发布时间:2018-06-24 00:48

  本文选题:河流-地下水相互作用 + 脱节 ; 参考:《水科学进展》2017年01期


【摘要】:河流与地下水的脱节现象广泛存在于干旱及半干旱地区,二者间的相互作用已成为目前的研究热点。在简要分析河流与地下水关系的基础上,综述了河流与含水层之间由饱和连接,经过渡脱节,演化为完全脱节系统的物理过程及机理和脱节系统形成的必要条件。总结分析了最大渗漏量法、临界地下水位法、水位波动法等河流与地下水关系判别方法以及优缺点。讨论了非稳定演化过程中河水的入渗规律以及介质时空非均质性对脱节系统的影响。分析认为目前脱节形成机理仍不完全明晰;简便有效的判别方法还需进一步研究;介质时空非均质性对河水渗漏的影响是未来研究的重要方向。
[Abstract]:The disjointing phenomenon between river and groundwater exists widely in arid and semi-arid areas, and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hem has become a hot research topic at present. Based on a brief analysis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rivers and groundwater, the physical process and mechanism of the fluvial and aquifer systems from saturated connection to complete disjointed systems and the necessary conditions for the formation of the disjointed systems are summariz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river and groundwater, such as maximum leakage method, critical groundwater level method, water level fluctuation method, and their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are summarized and analyzed. The infiltration law of river water and the influence of spatio-temporal heterogeneity of medium on disjointing system are discussed in the course of unsteady evolution. It is concluded that the mechanism of disjoint formation is still unclear, the simple and effective discriminant method needs to be further studied, and the influence of spatio-temporal heterogeneity of medium on river water leakage is an important research direction in the future.
【作者单位】: 中国地质大学盆地水文过程与湿地生态恢复学术创新基地;中国地质大学环境学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新疆联合基金重点支持项目(U1403282)~~
【分类号】:P641;P33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余明辉;陈曦;魏红艳;胡呈维;吴松柏;;不同近岸河床组成情况下岸坡崩塌试验[J];水科学进展;2016年02期

2 张敏;黄河清;张晓华;;黄河下游漫滩洪水冲淤规律[J];水科学进展;2016年02期

3 李洁;夏军强;邓珊珊;张晓雷;;近期黄河下游游荡段滩岸崩退过程及特点[J];水科学进展;2015年04期

4 李国敏;余明辉;陈曦;胡呈维;;均质土岸坡崩塌与河床冲淤交互过程试验[J];水科学进展;2015年01期

5 余明辉;申康;吴松柏;魏红艳;;水力冲刷过程中塌岸淤床交互影响试验[J];水科学进展;2013年05期

6 林俊强;严忠民;夏继红;;弯曲河岸侧向潜流交换试验[J];水科学进展;2013年01期

7 鲁程鹏;束龙仓;陈洵洪;;河床地形影响潜流交换作用的数值分析[J];水科学进展;2012年06期

8 王文科;李俊亭;王钊;冯西洲;徐敏;王文明;杨丽君;;河流与地下水关系的演化及若干科学问题[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07年02期

9 ;Research on the conversion relationships between the river and groundwater in the Yellow River drainage area[J];Science in China(Series E:Technological Sciences);2004年S1期

10 刘国东,李俊亭;傍河强采地下水的渗透机理研究[J];中国科学E辑:技术科学;1997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白直旭;黄艳;许月萍;;测流不确定度的插值方差估计法[J];水科学进展;2017年01期

2 刘东升;赵坚;吕辉;;大坝下游河岸带冬夏季水热交换特征对比[J];水科学进展;2017年01期

3 靳孟贵;鲜阳;刘延锋;;脱节型河流与地下水相互作用研究进展[J];水科学进展;2017年01期

4 李涛;张俊华;夏军强;马怀宝;郜国明;王增辉;;小浪底水库溯源冲刷效率评估试验[J];水科学进展;2016年05期

5 高清洋;李旺生;杨阳;王晓旭;李晓星;;长江中下游河道崩岸研究现状及展望[J];水运工程;2016年08期

6 Zhao Dan;Zhou Qi;Jing Yanxia;;Dynamic Characteristics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of Groundwater Level in Qianyang County[J];Meteorological and Environmental Research;2016年04期

7 贾宁凤;王雪;王晓军;王嘉维;;小型河流泛滥平原生态蓄洪措施设计[J];水土保持通报;2016年04期

8 解哲辉;黄河清;周园园;张敏;;游荡性河流演变规律研究进展及其河型归属探讨[J];地理科学进展;2016年07期

9 张洪波;顾磊;陈克宇;俞奇骏;;渭河生态水文联系变异分区研究[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年06期

10 李英玉;赵坚;吕辉;陈斌;;河岸带潜流层温度示踪流速计算方法[J];水科学进展;2016年03期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宋永港;卢永金;李路;;潮汐作用下弯道环流的数值模拟[J];水动力学研究与进展A辑;2015年03期

2 余明辉;郭晓;;崩塌体水力输移与塌岸淤床交互影响试验[J];水科学进展;2014年05期

3 岳红艳;姚仕明;朱勇辉;陈栋;;二元结构河岸崩塌机理试验研究[J];长江科学院院报;2014年04期

4 张幸农;陈长英;假冬冬;应强;张思和;;渐进坍塌型崩岸的力学机制及模拟[J];水科学进展;2014年02期

5 假冬冬;黑鹏飞;邵学军;张幸农;;分层岸滩侧蚀坍塌过程及其水动力响应模拟[J];水科学进展;2014年01期

6 舒安平;高静;李芳华;;黄河上游沙漠宽谷河段塌岸引起河道横向变化特征[J];水科学进展;2014年01期

7 夏军强;宗全利;许全喜;邓春艳;;下荆江二元结构河岸土体特性及崩岸机理[J];水科学进展;2013年06期

8 王延贵;;河流岸滩挫落崩塌机理及其分析模式[J];水利水电科技进展;2013年05期

9 姚文艺;冉大川;陈江南;;黄河流域近期水沙变化及其趋势预测[J];水科学进展;2013年05期

10 余明辉;申康;吴松柏;魏红艳;;水力冲刷过程中塌岸淤床交互影响试验[J];水科学进展;2013年05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嘉;王明玉;;非均质渗透介质纵向弥散度数值模拟估算法适宜性探析[J];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11年01期

2 徐国风;;用相交偏光法测定非均质吸收性矿物的旋转性质[J];地质与勘探;1973年05期

3 刘先志;关于非均质变截面弹性直杆的纵向自主振动[J];应用数学和力学;1980年02期

4 徐国风;非均质吸收性矿物的反射聚敛偏光图象新研究[J];长春地质学院学报;1980年04期

5 Von S.Koritnig ,唐月青;正交偏光镜垂直照射下测量非均质性强度[J];地质地球化学;1981年03期

6 白珍娥,刘先志;对“关于非均质变截面弹性直杆的纵向自主振动”一文的讨论[J];应用数学和力学;1983年01期

7 S·C·COLBECK ,迟国彬;水在非均质雪中的流动[J];干旱区地理;1985年02期

8 川上绅一;李庚一;;地幔的非均质性与地球的演化[J];世界地质;1985年Z1期

9 邱柱国;非均质透射旋转角[J];成都地质学院学报;1986年04期

10 张勇,G.E.Fogg;多尺度非均质多孔介质模拟及参数灵敏度分析[J];中国科学E辑:技术科学;2003年09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磊;刘启元;陈九辉;李顺成;郭飚;;汶川地震前川西地区介质非均质性的时变特征[A];中国地球物理2013——第十五专题论文集[C];2013年

2 刘伯然;宋海斌;黄兴辉;拜阳;;利用地震海洋学资料对南海海水层非均质性的研究[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七届年会论文集[C];2011年

3 钱昌吉;高国良;钟瑞;李洪;;非均质基底表面团簇生长的周期性研究[A];第六届中国功能材料及其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6)[C];2007年

4 孙伟家;符力耘;;高压带非均质分析与钻井对比研究-以北澳大利亚为例[A];中国地球物理2013——第十五专题论文集[C];2013年

5 刘可禹;黄秀;;沉积体系非均质性对致密油气成藏控制及其定量评价方法[A];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14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专辑[C];2013年

6 邢光龙;刘曼芬;杨善穗;;高频等参数感应(VIKIZ)测井资料的二维非均质及演[A];中国地球物理.2003——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九届年会论文集[C];2003年

7 高福平;;有限厚度非均质海床对非线性波浪响应的有限元模拟[A];2003年度海洋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3年

8 王芸;吴信宝;;微球聚焦测井仪非均质K值的研究[A];1992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八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2年

9 薛齐文;;偶应力参数识别的正则化解[A];中国力学学会学术大会'2009论文摘要集[C];2009年

10 杨小波;魏生祥;林承焰;;孤岛油田南区B19断块Ng3-6储层非均质定量表征[A];2002低渗透油气储层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2条

1 涂兴万;辨析非均质 开发求高效[N];中国石化报;2010年

2 王鹏飞邋康红兵;措施提液增油效果好[N];中国石化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崔可;电荷作用对湿蒸汽流中非均质凝结影响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6年

2 马雷;非均质多孔介质多尺度模型及其在地下水模拟中的应用[D];合肥工业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李洋;含油气泥页岩层非均质性评价方法研究[D];东北石油大学;2015年

2 刘登峰;黄原胶强化传输多硫化钙修复铬(Ⅵ)污染非均质含水层研究[D];吉林大学;2016年

3 刘科;层状与非均质岩体中隧道围岩变形和衬砌结构力学特性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6年

4 孙芳玲;非均质与非线性问题的间接边界元分析[D];山东理工大学;2016年

5 曹碧波;基于交叉小波分析的山西省娘子关泉域含水层非均质性识别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13年

6 高晓红;多尺度有限元法在非均质多孔介质地下水流问题的应用[D];中国海洋大学;2014年

7 张弛;结合升尺度方法的地下水污染物迁移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4年

8 许多;非均质气藏AVO反演及含气性判别方法技术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02年



本文编号:205921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qiudizhi/205921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454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