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地质论文 >

涪陵地区页岩含气量计算模型及应用

发布时间:2018-06-24 11:27

  本文选题:涪陵 + 页岩含气量 ; 参考:《地球科学》2017年07期


【摘要】:目前页岩含气量的预测获取方法主要包括现场解吸法、测井解释法、等温吸附法、线性拟合法以及地震反演法等,但每种方法都存在不足,因此研制了涪陵地区页岩含气量计算模型,为页岩资源量评价奠定基础.以岩心实验为基础,筛选并分析了研究区页岩游离气含量和吸附气含量的主控参数,分别建立了游离气含量和吸附气含量的计算模型,最终利用该模型得到了研究区页岩含气量与孔隙度、TOC和深度的演化图版以及单井页岩含气量分布特征.当孔隙度和TOC一定时,页岩含气量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加,但是增加幅度逐渐降低;当深度一定时,页岩含气量随孔隙度和TOC的增大而增加.A井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气储层含气量呈现"上低下高"且随深度的增加而明显增加的特征;其中下部Ⅰ段储层段,总含气量高达7.76m~3/t,游离气含量占60.57%,为优质层段.
[Abstract]:At present, the prediction and acquisition methods of shale gas content mainly include field desorption method, logging interpretation method, isothermal adsorption method, linear fitting method and seismic inversion method, etc. Therefore, a calculation model of shale gas content in Fuling area is developed, which lays a foundation for shale resource evaluation. Based on core experiments, the main control parameters of free gas content and adsorption gas content of shale in the study area were screened and analyzed, and the calculation models of free gas content and adsorption gas content were established respectively. Finally, the evolution chart of gas content and porosity TOC and depth of shale in the study area and the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gas content in single well shale are obtained by using this model. When the porosity and TOC are constant, the shale gas content increases with the increase of depth, but decreases gradually, and when the depth is constant, Shale gas content increases with the increase of porosity and TOC. The gas content of shale gas reservoir of Wufeng formation and Longmaxi formation of well A is "low and high" and increases obviously with the increase of depth. The total gas content is as high as 7.76 mm2 / t, and the free gas content is 60.57%, which is a high quality layer.
【作者单位】: 中国地质大学资源学院;中国地质大学构造与油气资源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中石化江汉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
【基金】:中国地质调查局油气基础性公益性地质调查项目(No.DD20160185) 国家重大油气专项(No.2016ZX05034-002-003)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No.41672134) 国家基础地质调查项目(No.12120114055801) 高等学校创新引智计划(No.B14031)
【分类号】:P618.1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孟贵希;赵景辉;贺小黑;周国文;杨媛媛;张蓉蓉;;沁水盆地和顺区块15号煤层含气量及其控制因素[J];油气藏评价与开发;2013年02期

2 孔洁;;油液含气量检测设备的设计与实现[J];科技资讯;2014年19期

3 乔玉珍;王晓阳;宋昌顺;;全烃与全脱值的相关性分析和地层含气量的计算[J];录井工程;2011年01期

4 高永慧;用压力差测液体中的含气量[J];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9年02期

5 王爱国,林建法,王洪林,唐书恒;寿阳矿区深部煤层含气量预测[J];中国煤田地质;1999年02期

6 赵晓莉;张遂安;;利用排采数据校正煤层含气量[J];科学技术与工程;2014年10期

7 王功军;王冬梅;;页岩层含气量评价方法研究[J];内江科技;2013年03期

8 张平占;刘志国;郭学增;;获得地层真实含气量的工程条件及简单方程[J];录井技术;1996年04期

9 李学国,曹凤江;气测资料在确定地层含气量中的应用[J];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2002年04期

10 邓泽;刘洪林;康永尚;;煤层气含气量测试中损失气量的估算方法[J];天然气工业;2008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郑家林;吴青;;降温不足对汽水含气量的影响及改进[A];'94全国果蔬、饮料加工技术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1994年

2 张勇;谢永江;仲新华;朱长华;;含气量对蒸养预制混凝土若干性能的影响[A];第十二届全国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3年

3 邓泽;刘洪林;康永尚;;煤层气含气量测试中有关损失气量估算方法的探讨[A];煤层气勘探开发理论与实践[C];2007年

4 李明;;抗冻混凝土生产中有关含气量的若干探讨[A];2008中国商品混凝土可持续发展论坛暨第五届全国商品混凝土技术交流大会论文集[C];2008年

5 周敏;李贵中;;深部煤层含气量的预测方法[A];2013年煤层气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3年

6 詹风伟;王昌龙;董成林;蔡小磊;胡学敏;;高精度自动含气量测量装置[A];江苏省计量测试学术论文集(2011)[C];2011年

7 李腾;吴财芳;潘磊;;织纳煤田煤层含气量分布规律及其地质控制因素研究[A];2011年煤层气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8 傅雪海;吴桁;权彪;周言安;何也;;淮南潘谢深部煤层含气量预测[A];2008年煤层气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9 薛晓辉;曾凡武;陈磊;李维;;常规取心过程中页岩含气量解吸测定分析及建议[A];2013年煤层气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3年

10 傅雪海;周宝艳;雷波;申建;刘爱华;;煤层含气量校正系数研究[A];煤层气勘探开发理论与技术——2010年全国煤层气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安伟;煤层含气量测试方法有突破[N];中国矿业报;200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李明明;页岩含气量主控因素及其定量模型[D];东北石油大学;2015年

2 朱亮亮;页岩含气量实验方法与评价技术[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3年

3 吴克亦;铝合金压铸件内部含气量定量检测技术的研究与开发[D];华中科技大学;2014年

4 赵天菲;飞机液压含气量检测系统研究[D];浙江大学;2017年

5 殷国伟;含气量和掺合料对钢筋锈蚀性能的影响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8年

6 段娟;不同含气量水溶液替换法产生纳米气泡及其物理特性的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206136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qiudizhi/206136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b82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