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地质论文 >

裂隙岩体损伤的注浆加固效果试验

发布时间:2018-06-24 13:55

  本文选题:裂隙岩体 + 损伤变量 ; 参考:《西安科技大学学报》2017年01期


【摘要】:为了研究岩体的裂隙损伤及注浆加固恢复效应,基于损伤力学理论,引入损伤变量,构建综合岩体损伤和超声波测速定量评价裂隙岩体注浆加固效果的方法。通过室内试验模拟岩体裂隙损伤及注浆加固过程,应用超声波检测技术测定岩体在不同裂隙宽度下的声波传播速度,进而推算岩体动弹性模量,并对比分析注浆前后裂隙岩体的损伤变量与动弹性模量的变化程度及规律。结果表明:注浆前后岩体损伤变量均与裂隙宽度成正相关;同一裂隙宽度下,泥岩的损伤变量最大,为0.89;灰岩最小,为0.57;注浆后,裂隙岩体损伤变量明显减小,且岩体动弹性模量明显增大,其中砂岩动弹性模量增加幅度最大,为354.82%;泥岩次之,为174.15%;灰岩最小,为85.75%.根据实验室结果对比分析,提出注浆加固变量,建立分级分岩性定量评价注浆效果的新方法,并应用于现场实践。
[Abstract]:In order to study the fracture damage of rock mass and the effect of grouting reinforcement, based on the theory of damage mechanics and introducing damage variables, a method of synthesizing rock mass damage and quantitative evaluation of grouting reinforcement effect by ultrasonic velocity measurement is established. By simulating the crack damage and grouting reinforcement process of rock mass in laboratory, the acoustic wave propagation velocity of rock mass under different crack widths was measured by ultrasonic detection technique, and the dynamic elastic modulus of rock mass was calculated. The change degree and law of damage variable and dynamic elastic modulus of fractured rock mass before and after grouting are compared and analyz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damage variables of rock mass before and after grouting are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the width of fracture, the maximum damage variable of mudstone is 0.89, the minimum of limestone is 0.57, and the damage variable of fractured rock decreases obviously after grouting. The dynamic elastic modulus of rock is obviously increased, among which the dynamic elastic modulus of sandstone is 354.82, mudstone is the second, 174.15, and limestone is the smallest, 85.75. According to the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laboratory results, a new method for quantitative evaluation of grouting effect by grade and lithology is proposed and applied to field practice.
【作者单位】: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资源与安全工程学院;国家煤矿水害防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北京);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1504095)
【分类号】:TU45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刘泉声;卢超波;刘滨;刘学伟;;深部巷道注浆加固浆液扩散机理与应用研究[J];采矿与安全工程学报;2014年03期

2 许延春;李见波;;注浆加固工作面底板突水“孔隙-裂隙升降型”力学模型[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2014年01期

3 黎永索;张可能;;考虑岩体损伤和注浆加固效应的单元稳定性[J];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年02期

4 杨米加,陈明雄,贺永年;裂隙岩体注浆模拟实验研究[J];实验力学;2001年01期

5 葛家良,陆士良;注浆模拟试验及其应用的研究[J];岩土工程学报;1997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左建平;孙运江;李楷;陈岩;王金涛;姜广辉;;陷落柱影响区软岩巷道加固段长度及其底鼓控制研究[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2017年01期

2 张贵金;张聪;梁经纬;杨东升;潘烨;;松软地层灌浆实验装置研制[J];工程地质学报;2016年06期

3 陶广美;马赛;李学鹏;;大采高工作面端头区注浆加固技术[J];煤矿安全;2016年11期

4 崔学栋;崔腾跃;朱弘;;吴家茆斜井注浆止水加固技术研究[J];煤炭工程;2016年S2期

5 王广强;杨恒;肖罗坤;徐祚荣;肖雄;邓朝义;名文成;;辛安矿复杂构造下涌突水注浆治理技术应用研究[J];煤炭工程;2016年S2期

6 王铁记;;峰峰矿区特大突水灾害治理技术[J];煤炭工程;2016年S2期

7 王友新;周宗红;付斌;;断层带巷道围岩变形特征及支护优化[J];河南科学;2016年09期

8 张贵金;肖通;张聪;梁经纬;;松散地层脉动与稳压灌浆室内试验研究[J];水文地质工程地质;2016年05期

9 赵庆彪;赵兵文;付永刚;南生辉;赵章;;大采深矿井地面区域治理奥灰水害关键技术研究[J];煤炭科学技术;2016年08期

10 张保良;郭惟嘉;张新国;沈宝堂;张涛;孔贺;;煤层开采底板承压水导升模拟试验系统研制与应用[J];煤炭学报;2016年08期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金安;魏现昊;陈绍杰;;承压水体上开采底板岩层破断及渗流特征[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2012年04期

2 孟庆彬;韩立军;乔卫国;林登阁;吕言新;;深部高应力软岩巷道变形破坏特性研究[J];采矿与安全工程学报;2012年04期

3 方新秋;赵俊杰;洪木银;;深井破碎围岩巷道变形机理及控制研究[J];采矿与安全工程学报;2012年01期

4 刘恺德;刘泉声;刘滨;龚光庆;;地质异常带巷道稳定控制对策及效果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11年12期

5 黎永索;张可能;黄常波;李钟;邓美龙;;管幕预筑隧道地表沉降分析[J];岩土力学;2011年12期

6 刘泉声;康永水;白运强;;顾桥煤矿深井岩巷破碎软弱围岩支护方法探索[J];岩土力学;2011年10期

7 张农;王保贵;郑西贵;朱先龙;;千米深井软岩巷道二次支护中的注浆加固效果分析[J];煤炭科学技术;2010年05期

8 蒋青青;;基于Hoek-Brown准则点安全系数的边坡稳定性分析[J];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3期

9 武强;王金华;刘东海;崔芳鹏;刘守强;;煤层底板突水评价的新型实用方法Ⅳ:基于GIS的AHP型脆弱性指数法应用[J];煤炭学报;2009年02期

10 韩立军;王延宁;张后全;董亚宁;;高压涌水作用破碎围岩巷道综合施工技术[J];采矿与安全工程学报;2008年04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米加,陈明雄,贺永年;裂隙岩体注浆模拟实验研究[J];实验力学;2001年01期

2 向文飞;周创兵;;裂隙岩体表征单元体研究进展[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5年S2期

3 丁红瑞;王如宾;;基于单裂隙岩体二维稳定温度场数值模拟分析[J];灾害与防治工程;2005年02期

4 韩嵩;蔡美峰;;单轴荷载下裂隙岩体超声波传播速度研究[J];黄金;2006年12期

5 陈益峰;周创兵;盛永清;;应变敏感的裂隙及裂隙岩体水力传导特性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6年12期

6 张海波;王媛;王鲁明;张伟;;裂隙岩体动力特性的试验模拟研究[J];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3期

7 刘晓丽;王恩志;王思敬;;裂隙岩体精细结构描述及工程特性数值试验[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8年S2期

8 赵旭平;;工程建设中裂隙岩体的三维非线性有限元分析[J];中国煤炭地质;2008年S1期

9 纪成亮;李晓昭;王驹;赵晓豹;汪志涛;邵冠慧;王益壮;;裂隙岩体渗透系数确定方法研究[J];工程地质学报;2010年02期

10 张树光;赵亮;徐义洪;;裂隙岩体传热的流热耦合分析[J];扬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付永胜;魏安;李隽蓬;;非贯通裂隙岩体裂纹扩展规律及破坏机制[A];第四届全国工程地质大会论文选集(二)[C];1992年

2 李宁;张平;陈蕴生;;裂隙岩体试验研究进展与思考[A];岩石力学新进展与西部开发中的岩土工程问题——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第七次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2年

3 吉小明;;裂隙岩体多重介质流固耦合分析的全耦合数学模型与有限元公式[A];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第九届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下册)[C];2003年

4 柴军瑞;;裂隙岩体水-岩-热耦合非线性动力学模型研究综述[A];全国岩土与工程学术大会论文集(上册)[C];2003年

5 梁作景;;坚硬裂隙岩体中洞库的锚喷支护[A];地下工程经验交流会论文选集[C];1982年

6 蒋爵光;凌建明;;非贯通裂隙岩体的损伤模型及其强度预测[A];岩土力学数值方法的工程应用——第二届全国岩石力学数值计算与模型实验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0年

7 李新平;朱维申;;裂隙岩体的损伤断裂模型与强度特性分析[A];岩石力学测试技术及高边坡稳定性——第二次湖北省暨武汉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0年

8 刘晓丽;王恩志;王思敬;刘顺贵;;裂隙岩体渗透性研究[A];中国地质学会工程地质专业委员会2006年学术年会暨“城市地质环境与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9 吴刚;;裂隙岩体模型的卸荷破坏试验研究[A];第六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三卷)[C];1997年

10 郑少河;姚海林;葛修润;;裂隙岩体非稳态渗流特性分析[A];岩石力学新进展与西部开发中的岩土工程问题——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第七次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李志伟;“杰青”催化出来的优秀科学家[N];光明日报;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超;硬质裂隙岩体三轴加载及卸荷蠕变特性研究[D];重庆大学;2015年

2 陈必光;地热对井裂隙岩体中渗流传热过程数值模拟方法研究[D];清华大学;2014年

3 张力民;基于宏—细观缺陷耦合的裂隙岩体动态损伤本构模型研究[D];北京科技大学;2016年

4 聂韬译;渗流—应力耦合下裂隙岩体损伤本构模型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5年

5 梁德贤;高压渗流作用下裂隙岩体损伤演化机制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6年

6 贾海梁;多孔岩石及裂隙岩体冻融损伤机制的理论模型和试验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16年

7 张志强;非贯通裂隙岩体破坏细观特征及其宏观力学参数确定方法[D];西安理工大学;2009年

8 张莉丽;裂隙岩体渗透典型单元体存在性[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9 易小明;裂隙岩体损伤位移反分析[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2006年

10 向文飞;裂隙岩体表征单元体及力学特性尺寸效应研究[D];武汉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范佳俊;高放废物处置库北山预选区裂隙岩体注浆特性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5年

2 杨鑫;爆炸作用下裂隙岩体裂纹扩展模拟试验研究[D];西南科技大学;2015年

3 邱艳勇;基于离散元的裂隙岩体水沙渗流特性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5年

4 卫英豪;富水条件下泥岩巷道长时变形失稳机理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5年

5 白仕红;循环荷载下裂隙岩体能量演化及损伤特性试验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5年

6 王凡;基于概率统计的裂隙岩体注浆液扩散效应研究[D];西安工业大学;2013年

7 艾旭峰;裂隙岩体隧道渗流场特征研究[D];石家庄铁道大学;2015年

8 胡峰;基于断裂力学和损伤理论的裂隙岩体损伤机理研究[D];重庆大学;2015年

9 荣腾龙;低温环境下单裂隙岩体强度损伤及断裂特性分析[D];西安科技大学;2015年

10 赵毅;富水裂隙岩体隧道注浆堵水对渗流场影响研究[D];石家庄铁道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206174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qiudizhi/206174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16f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