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地质论文 >

辽河油区低渗透油田潜力评价及改善开发效果对策研究

发布时间:2018-06-25 20:16

  本文选题:低渗透油藏 + 油藏渗流特征 ; 参考:《西安石油大学》2015年硕士论文


【摘要】:近年来,低渗透油藏原油储量比重不断增大,且与其他类型油藏相比整体开发效果较差,虽然针对部分区块进行了改善开发和采油工艺试验,其效果也不尽理想。为对此类油藏进行综合分析和评价,本文根据低渗透油藏地质特征与渗流的特点,以辽河油田包14区块为例,在开发、治理效果调研、分析的基础上,以储层平均渗透率和原油物性为主要指标,将油层厚度、油藏埋藏深度、原油地质储量、开发难度、开采效果等作为参考因素,对低渗透油藏治理、改造可行性和潜力进行了分析。根据分析结果得出以下结论:在计算低渗透储层渗流的产液速率、含水等开发指标时需考虑启动压力梯度;随着油藏动态的不断变化,开发层系和开发井距均需重新评价与确定;利用压裂改造技术,包14块7生产井的日产油量与递减率均有所改善;研究区开发潜力可以从细分开发层系,周期注水、增补注水井点,改变液流方向,控制注采比,搞好酸化等方面考虑。
[Abstract]:In recent years, the proportion of crude oil reserves in low permeability reservoirs has been increasing, and compared with other types of reservoirs, the overall development effect is poor. In order to comprehensively analyze and evaluate this kind of reservoir, according to the ge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percol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low permeability reservoir, this paper takes Bao-14 block of Liaohe Oilfield as an example, on the basis of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of development, treatment effect, etc. Taking the average permeability and physical properties of crude oil as the main indexes, taking reservoir thickness, reservoir burial depth, oil geological reserves, development difficulty and exploitation effect as the reference factors, the low permeability reservoir is treated. The feasibility and potential of transformation are analyzed. According to the analysis results, the following conclusions are drawn: the starting pressure gradient should be taken into account when calculating the fluid production rate and water cut of percolation in low permeability reservoir, and with the change of reservoir performance, The daily oil production and decline rate of Bao-14 block 7 production well have been improved by using fracturing technology, the development potential of the research area can be divided into development series and periodically injected water, and the development potential of the research area can be improved by the re-evaluation and determination of the development well spacing, the daily oil production rate and the decline rate of the production well Bao-14 block 7 are improved. Adding injection well points, changing fluid flow direction, controlling injection-production ratio, acidizing and so on.
【学位授予单位】:西安石油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P618.13;TE348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孔建芳;;浅析虎狼峁低渗透油田的材料管理[J];科技风;2011年08期

2 全一平;;关于低渗透油田开发效果的研究[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3年22期

3 谢丛姣,陈生泽;低渗透油田开发效果评价指标[J];内江科技;2005年01期

4 李志明;杨磊;张金庆;康安;杨凯雷;;海上低渗透油田特点及开发策略探讨[J];山东国土资源;2011年04期

5 张莹莹;;低渗透油田提高采收率技术研究及应用[J];科技风;2012年15期

6 史春国;纪善东;陈荣立;;低渗透油田举升新工艺的研究应用[J];科技致富向导;2012年23期

7 栾涛;;常规低渗透油田面积注水井网开发方式[J];内江科技;2013年02期

8 曾联波,田崇鲁;构造应力场与低渗透油田开发[J];石油勘探与开发;1998年03期

9 呼园平;;低渗透油田油井高含水处理措施[J];河南科技;2012年04期

10 曹益中;袁梅;曹忠礼;;完善注采系统改善低渗透油田开发效果[J];内江科技;2007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8条

1 李德聪;陈力;丁雁生;林英松;;低渗透油田“层内爆炸”增产技术研究进展[A];第八届全国爆炸力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2 刘永爱;董义军;;长庆超低渗透油田开发的难点和主要对策[A];低碳陕西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3 薛国锋;孙士艳;于秀玲;;物理法增产技术在低渗透油田应用[A];科技创新与节能减排——吉林省第五届科学技术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C];2008年

4 宋新民;;(裂缝性)低渗透油田的高效开发新技术研究[A];面向21世纪的科技进步与社会经济发展(下册)[C];1999年

5 黄海;刘易非;蒲春生;;利用气体性质提高低渗透油田的原油采收率[A];第九届全国渗流力学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二)[C];2007年

6 张讯焕;陈芳;张丽梅;李建阁;卢军;;TCY调剖技术在裂缝性低渗透油田的应用[A];加入WTO和中国科技与可持续发展——挑战与机遇、责任和对策(下册)[C];2002年

7 洪伟;金燕波;;表面活性剂降压增注技术在低渗透油田应用研究[A];江汉油田难采储量开发技术研讨会论文集(一)[C];2007年

8 刘建军;刘先贵;;低渗储层开发中孔渗结构变化的数值模拟[A];第十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Ⅰ卷[C];200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5条

1 任厚毅;低渗透油田空气驱油技术通过验收[N];中国石化报;2010年

2 记者 幸福;油田织地“网”挖出剩余油[N];大庆日报;2012年

3 记者 宋杰;喷涌的希望[N];中国石油报;2006年

4 记者 姚仕文 通讯员 侯郁;勘探院朝一流油公司上游研究院迈进[N];中国石油报;2003年

5 特约记者 于鸿升 通讯员 陈世伟;四大优势驱动 高效开发快行[N];中国石油报;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苏留帅;低渗透油田CO_2驱集输系统的腐蚀与防护技术研究[D];东北石油大学;2015年

2 张乐;辽河油区低渗透油田潜力评价及改善开发效果对策研究[D];西安石油大学;2015年

3 张云龙;博兴洼陷低渗透油田高效开发配套技术研究与应用[D];西安科技大学;2009年

4 白海燕;大庆外围低渗透油田波动采油现场试验[D];西南石油大学;2006年

5 刘新宇;乌南油田提高单井产量工艺技术研究与应用[D];西南石油大学;2013年

6 吴茜茜;低渗透油田操作成本预测研究[D];西南石油大学;2015年

7 韩丽;朝阳沟油田长10区块超前注水开发研究[D];大庆石油学院;2010年

8 蔡恒;低渗透油田中后期可采储量预测方法的研究与应用[D];西南石油大学;2015年

9 张永明;大王北油田大37块开发效果评价及潜力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3年

10 陈伟;低渗透油田提高机采系统效率技术研究[D];西安石油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206734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qiudizhi/206734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ba4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