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盆地及邻区中上寒武统洗象池群碳同位素特征与芙蓉统底界标志
本文选题:四川盆地 + 晚寒武世 ; 参考:《天然气工业》2017年10期
【摘要】:四川盆地中上寒武统洗象池群为一套以台地相为主的白云岩,过去一直未能找到有效的方法来确定上寒武统的底界标志,导致对该层位的天然气勘探工作较为滞后。以岩屑碳氧同位素剖面的建立为依托,发现洗象池群中部存在着碳同位素正漂移事件且这一现象可全球比对,可作为识别芙蓉统(相当于上寒武统)的重要标志。进而结合电性曲线特征,确定了芙蓉统底界的划分标志,初步找到了解决芙蓉统划分难题的方案。研究结果表明:(1)洗象池群沉积时该区古地貌为西高东低的缓坡碳酸盐岩台地,沉积了一套西薄东厚的薄层—中厚层白云岩地层,纵向上可分4个层段;(2)四川盆地及邻区芙蓉统底界划分标志可以由碳同位素SPICE(Steptoean Positive Carbon Isotope Excursion)事件与电性曲线特征结合来确定;(3)芙蓉统底界的碳同位素标志是区域可对比的正漂移所对应的SPICE事件,电性标志是SPICE事件对应的洗象池群中部自然伽马值低峰,而岩性标志则是该自然伽马值低峰所对应的泥质云岩。该研究成果有助于对该盆地及其邻区洗象池群的进一步细分并推进其沉积演化与储层分布规律研究,以加快对该层系的勘探步伐。
[Abstract]:The Xixiang Group of the Middle and Upper Cambrian in Sichuan Basin is a set of dolomite dominated by platform facies. In the past, it has not been possible to find an effective method to determine the bottom boundary mark of the Upper Cambrian, which leads to the lagging of natural gas exploration work on this formation. Based on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carbon and oxygen isotope profile of cuttings, it is found that there is a positive drift event of carbon isotope in the middle of the wash elephant pool and this phenomenon can be compared globally, which can be used as an important marker to identify the hibiscus (equivalent to the Upper Cambrian). Combined with the characteristic of electric curve, the dividing mark of the bottom boundary of hibiscus system is determined, and the scheme to solve the problem of dividing hibiscus system is preliminarily found. The results are as follows: (1) the paleogeomorphology of this area is a carbonate platform with low slope in west, high and east, and a set of thin and medium thickness dolomite strata in the west, thin and east thick. Vertically, it can be divided into 4 layers; (2) the criteria for the division of the bottom boundary of the Furong Series in Sichuan Basin and its adjacent areas can be determined by combin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arbon isotope spice (Steptobean potential carbon Isotope Excursion) event with the electrical curve; (3) the carbon isotope marker of the bottom boundary of the Furong Series is a regional pair. The spice event corresponding to the positive drift of the The electrical marker is the natural gamma value low peak in the middle of the wash elephant pool corresponding to spice event, while the lithologic marker is the shaly dolomite corresponding to the natural gamma value low peak. The research results are helpful to further subdivide the wash elephant pool group in the basin and its adjacent areas and to advance the study of sedimentary evolution and reservoir distribution in order to speed up the exploration of the strata.
【作者单位】: 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
【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编号:2011ZX05004) 中国石油西南油气田公司科技项目“四川盆地及其邻区洗象组地层划分对比及沉积演化规律研究”(编号:XNS14NH2015-002)
【分类号】:P534.41;P597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怡杉;闫华嵋;虞一洋;;螺观1井寒武系洗象池群沉积相与储层特征研究[J];内江科技;2013年04期
2 卢双舫;李吉军;薛海涛;黄光玉;徐立恒;;碳同位素分馏模型比较研究[J];天然气工业;2006年07期
3 季东;关平;肖玉雄;廖永胜;;原油极性分离法及其对解释原油碳同位素特征的作用[J];天然气地球科学;2007年03期
4 王东良;马成华;李剑;李志生;张英;王义凤;李谨;;取样装置对天然气碳同位素检测结果的影响[J];天然气地球科学;2010年02期
5 孙春叶;毛治超;;国产碳同位素标样的稳定性实验分析[J];科技风;2012年19期
6 W.J.Stahl;李明喜;;烃类勘查中的碳同位素方法[J];国外地质勘探技术;1982年11期
7 程伟基;碳同位素与矿物成因[J];地质地球化学;1982年03期
8 林立青,陈宗义,万惠琴,徐爱萍,凌佑纯;菜园子菱铁矿床氢、氧、碳同位素特征及其地质意义[J];贵州地质;1986年03期
9 Aymon Baud ,冯庆来;碳同位素在二叠——三叠纪界线上对集群绝灭和沉积事件的反应[J];地质科技情报;1987年04期
10 刘本立,陈成业,莫志超;氧、碳同位素应用于找矿的初步实践[J];物探与化探;1988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周传明;;华南埃迪卡拉纪碳同位素变化的古环境意义[A];中国古生物学会第十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25届学术年会——纪念中国古生物学会成立80周年论文摘要集[C];2009年
2 李中平;李立武;陶明信;杜丽;曹春辉;王广;徐义;;特定化合物碳同位素分析系统中的氧化反应装置的研制[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2012年度(第12届)学术论文汇编——离退休和其他部门[C];2013年
3 关平;王玉斌;;四川西部沉积物中饱和烃单体烃碳同位素研究及其环境意义[A];第三届全国沉积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4年
4 廖永胜;李钜源;李祥臣;卫英杰;王宝山;曹智;陶军明;;生化模拟和高温合成模拟生成烃气的碳同位素分馏探讨[A];第十届全国有机地球化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5 李钜源;卫英杰;李祥臣;王宝山;曹智;;原油及岩石可溶有机质单体烃碳同位素分析的影响因素[A];第十届全国有机地球化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6 曹长群;王伟;沈树忠;郑全锋;;二叠纪-三叠纪过渡期不同沉积相区的无机碳同位素表现和地质意义[A];中国古生物学会第十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25届学术年会——纪念中国古生物学会成立80周年论文摘要集[C];2009年
7 把立强;李广友;;凝析油轻烃单体碳同位素分析及应用[A];第十届全国有机地球化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8 廖永胜;李钜源;李祥臣;卫英杰;王宝山;陶军明;;油气氢、碳同位素分馏的研究[A];同位素地质新进展:技术、方法、理论与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3年
9 李广友;把立强;王勤;;现代藻类及泥炭热模拟产物的碳同位素特征[A];第十届全国有机地球化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10 上官志冠;赵慈平;高玲;;中国活动火山区甲烷的碳同位素研究[A];火山作用与地球层圈演化——全国第四次火山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2条
1 华义;史前“蘑菇”高达6米以上,有科学家认为是树[N];新华每日电讯;2007年
2 记者 董映璧;地球3亿年前曾发生过大规模温室效应[N];科技日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邹君宇;西江源区河水水化学和碳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及物源分析[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6年
2 沈忱忱;不同形态的硫与有机质的相互作用研究[D];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2017年
3 于志强;地质卟啉碳同位素及结构研究[D];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2000年
4 于志强;地质卟啉碳同位素及结构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2000年
5 綦琳;青藏高原东缘表土有机碳同位素分布特征及其主控因素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7年
6 帅燕华;天然气组分及碳同位素动力学研究与地质应用[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黄超;过去11.5ka以来的北疆阿勒泰泥炭纤维素碳同位素记录及其可能的驱动机制[D];兰州大学;2015年
2 曹群;天然气碳同位素动力学及其应用[D];东北石油大学;2015年
3 聂旭东;豫西中晚全新世环境变化的石笋记录及现代洞穴碳同位素监测研究[D];西南大学;2016年
4 黄春霞;渝黔岩溶地区碳同位素的分布和变化特征及在古环境研究中的初步应用[D];西南大学;2016年
5 徐庆霞;有机质成气过程碳同位素分馏的动力学及应用[D];大庆石油学院;2008年
6 胡庆;贵州安顺新民剖面晚二叠世碳同位素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11年
7 黄光玉;库克油页岩和木质煤成气过程中碳同位素分馏的动力学研究[D];大庆石油学院;2004年
8 赵爱卫;四川盆地及周缘地区寒武系洗象池群岩相古地理研究[D];西南石油大学;2015年
9 李小霞;峡东似人山—丁白剖面陡山沱组碳同位素变化及其指示意义[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4年
10 李吉君;天然气生成过程中的碳同位素分馏作用研究[D];大庆石油学院;2005年
,本文编号:206922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qiudizhi/20692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