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更新世气候转型:特征、机制和展望
本文选题:中更新世转型(MPT) + 冰期-间冰期旋回 ; 参考:《科学通报》2017年33期
【摘要】:中更新世转型(mid-Pleistocene transition,MPT)的特征、机理及其影响一直是古气候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通过综合分析全球代表性的地质记录,揭示出海洋和陆地气候变化在中更新世(距今~1.2至~0.7 Ma)多表现为从准4万年到准10万年的主导周期转型,但低纬地区水文气候的周期变化不显著.数值模拟研究表明,地球轨道参数变动引起的太阳辐射变化可能是冰期-间冰期气候旋回的根本驱动,而下垫面和大气CO2浓度变化的反馈机制则触发了中更新世气候周期转型并放大冰期-间冰期的波动.因此,MPT是地球气候系统内外部多个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未来研究一方面应加强中低纬地区水文循环变化研究,关注中更新世气候转型影响的区域差异;另一方面通过整合气候重建和模拟结果,辨析区域气候变化响应差异的主要诱因.
[Abstract]:The characteristics, mechanism and influence of mid-Pleistocene transition (MPT) have always been one of the hot issues in paleoclimate research. Through a comprehensive analysis of the global representative geological records, it is revealed that the climate change of the oceans and continents in the Middle Pleistocene (1.2 to 0.7 Ma) showed a dominant cycle transition from quasi-40,000 years to quasi-100000 years. But the periodic variation of hydroclimate in low latitude area is not significant. Numerical simulation shows that the solar radiation caused by the variation of the Earth's orbit parameters may be the fundamental driving force of the glacial to interglacial climatic cycles. The feedback mechanism of the change of CO _ 2 concentration in the underlying surface and atmosphere triggers the transition of the climate cycle in the Middle Pleistocene and amplifies the fluctuation between the glacial and interglacial ages. Therefore, MPT is the result of many factors acting together inside and outside the earth's climate system. Future studies should, on the one hand, strengthen the study of hydrological cycle changes in middle and low latitudes and pay attention to regional differences in the impacts of climate transition in the Middle Pleistocene; on the other hand, by integrating the results of climate reconstruction and simulation, The main inducement of the difference of regional climate change response is analyzed.
【作者单位】: 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黄土与第四纪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全球变化研究院;
【分类号】:P53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邬光剑,潘保田,管清玉,高红山;中更新世气候转型与100ka周期研究[J];地球科学进展;2002年04期
2 邹松梅,周钢军,朱佰万,聂新坤;太湖西山岛中更新世柏山组的发现[J];江苏地质;1995年04期
3 贾铁飞,银山,赵明,包桂兰,白冰冰;黄河托克托段早中更新世湖相地层剖面的建立及其意义[J];内蒙古师大学报(自然科学汉文版);2001年01期
4 薛祥煦,李虎侯,李永项,刘护军;秦岭中更新世以来抬升的新资料及认识[J];第四纪研究;2004年01期
5 李前裕;汪品先;陈木宏;郑范;王汝建;孙湘君;刘传联;成鑫荣;翦知nc;;中更新世气候转型时期南海生态环境的南北差异[J];地球科学进展;2006年08期
6 王汝建,A. Abelmann,李保华,赵泉鸿;南沙海区放射虫组合在中更新世气候转型时的突然变化[J];科学通报;2000年03期
7 龙文国;林义华;朱耀河;石春;周进波;吕嫦艳;;海南岛北部第四纪早中更新世多文组的建立[J];地质通报;2006年03期
8 王丽媛;程捷;辛蔚;昝立宏;;腾格里沙漠西北缘青土湖中更新世晚期以来沉积环境变迁[J];现代地质;2013年04期
9 唐贵智,陶明;论长江三峡形成与中更新世大姑冰期的关系[J];华南地质与矿产;1997年04期
10 王苏民,薛滨;湖泊记录揭示的中更新世以来我国区域环境分异与亚洲季风的关系[J];地质学报;1998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尹秋珍;郭正堂;;我国南方中更新世网纹红土对东亚季风异常强盛期的指示意义(摘要)[A];青藏高原地质过程与环境灾害效应文集[C];2005年
2 陈泓君;陈弘;李文成;彭学超;朱本铎;;南海北部陆架区晚中更新世以来古海岸变迁[A];第三届全国沉积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4年
3 郭迪;张茂恒;;关于粒度峰态分布特征反映的中更新世以来苏北盆地的沉积动力与沉积环境的初步研究[A];中国地理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4 朱芸;陈晔;舒强;赵志军;萧家仪;李吉均;;苏北盆地XH1钻孔中更新世以来的彩度指标记录及其气候环境变化[A];中国地理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于永涛;柴达木盆地西北缘尕斯库勒湖钻孔记录的中更新世气候转型[D];兰州大学;2006年
2 田庆春;青藏高原腹地湖泊沉积物记录的中更新世以来的气候变化[D];兰州大学;2012年
3 柏道远;洞庭盆地第四纪地质环境演化[D];中国地质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雪玲;顺义断裂带北段第四纪活动规律[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5年
2 刘亚楠;南黄海中部中更新世以来地震地层学特征与构造-沉积环境演化[D];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2016年
3 王丹萍;长春地区中更新世沉积物地球化学特征及其环境变化意义[D];吉林大学;2008年
4 王兢繁;河北省石家庄市中更新世以来古环境变迁的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2年
5 王泽光;松辽盆地南缘中更新世沉积物地球化学特征及其环境变化指示意义[D];吉林大学;2010年
6 刘晓丽;可可西里地区钻孔记录的中更新世孢粉与环境演化[D];兰州大学;2010年
7 郑秋凤;大九湖盆地中更新世晚期以来的古气候重建[D];南京师范大学;2012年
8 王丹;苏北盆地兴化孔中更新世的古植被和古气候记录[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9 周汶;临汾盆地中更新世中晚期沉积环境与气候变化研究[D];山西师范大学;2015年
10 郝星培;焦作地区中更新世以来沉积物粒度分析与沉积环境演化[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4年
,本文编号:207104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qiudizhi/20710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