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地质论文 >

辽西下白垩统义县组沉积有机质单体烃碳—氢同位素组成及剖面变化的生源与古气候环境意义

发布时间:2018-06-28 05:25

  本文选题:生物标志化合物 + 单体烃碳氢同位素组成 ; 参考:《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2016年博士论文


【摘要】:辽宁西部下白垩统义县组三段沉积时期不仅动植物极其繁盛,而且火山活动也剧烈频繁,因此是研究早白垩世陆相古气候环境变化、生物演化的重要地区。古生物学家在该地层中相继发现大量保存完好的古生物化石,构成著名的的热河生物群。长期以来,义县组三段沉积时期的古气候与古环境是包括沉积学、火山地质学、古生物学以及地球化学等学科研究的重要方面。本博士论文在前人研究工作的基础上,运用分子有机地球化学研究方法和实验分析技术(包括GC、GC-MS和GC-IR-MS分析),对辽西下白垩统义县组三段四合屯剖面的沉积有机质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特别是生物标志化合物的组成分布以及单体烃的稳定碳、氢同位素组成剖面变化等,探讨了沉积有机质对火山活动的响应以及热河生物群发育时期的古气候与古环境演化特征。论文主要取得了以下成果和认识:1、辽西下白垩统义县组三段四合屯剖面有机质丰度(TOC)在0.05%~5.65%之间,变化较大,且剖面下部富含化石层段的TOC含量明显高于上部。样品可溶有机质族组成分布特征及甾藿烷成熟度参数表明义县组三段沉积有机质处于未成熟阶段,所受成岩改造作用的影响较小。伽马蜡烷的普遍检出以及低的姥植比(Pr/Ph0.8)表明当时的湖泊为强还原且具一定盐度分层的沉积水体。2、正构烷烃的组成分布及其碳同位素组成在剖面上具有明显阶段性特征,其中剖面下部和上部以高碳数正构烷烃(nC_(27)、nC_(29)、nC_(31))为主峰的双峰群分布为主,而在剖面中部主要是以nC23为主峰的单峰群分布,表明剖面下部和上部有机母质以高等植物来源为主,中部以水生植物来源为主。不同碳数正构烷烃碳同位素组成在剖面上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表现为在剖面底部时极为偏轻而向上至中部则呈逐渐正偏趋势,并在352.5 cm处达最大正偏值(-26‰),但该正偏之后转而回归负偏。根据高等植物叶蜡烷烃碳同位素组成恢复重建的古大气CO2碳同位素组成在-10‰~-3‰之间,反映了频繁和大规模的火山喷发活动造成大气CO2浓度变化及其碳同位素组成的显著偏移效应并引起气候环境的相应变化。3、各主峰碳正构烷烃氢同位素组成的相关性结果表明nC23主要来自水生植物;nC_(27)可能具多源性,而nC_(29)与nC_(31)高碳数正构烷烃主要来自陆生高等植物。所计算中碳数与高碳数正构烷烃氢同位素组成的差值(ΔδDmid-long)在-28.8~85.0‰之间,指示热河生物群发育时期气候环境波动显著,呈现由干旱逐渐变为温湿再回归干旱的阶段性循环变化特征,与正构烷烃主峰碳、碳同位素组成所指示的气候变化一致,特别是与沉积学、古植物学等证据的一致性,表明ΔδDmid-long是反映古气候环境信息的有效指标。4、义县组三段样品中检出的甾类化合物以规则甾烷为主,重排甾烷和C_(30)4-甲基甾烷仅在剖面上个别样品中有检出。剖面上规则甾烷的“V”字型或反“L”型分布,主要反映了水生藻类、陆源植物混合输入的特点。重排甾烷仅在剖面中部检出,很可能指示了样品中粘土矿物组成的差异。仅在剖面上部检出C_(30) 4-甲基甾烷,表明该时期的沉积和气候环境很可能有利于某种特殊淡水藻类或/和细菌的生存。5、义县组三段样品中检出的藿烷类化合物主要有C_(27)-C_(31)藿烷、C_(30) 8,14-断藿烷和C24 17,21-断藿烷。C_(30)藿烷的碳同位素组成在-53.3‰~-37.6‰之间,指示存在不同类型细菌的输入。其中剖面下部明显贫13C的C_(30)藿烷(-53.3‰~-50.3‰)可能主要来源于甲烷菌;而剖面上部明显富13C的C_(30)藿烷(-43.7‰~-37.6‰)可能来自于甲烷菌和其它自养微生物的混合输入。C_(30) 8,14-断藿烷在样品中普遍检出,而C24 17,21-断藿烷仅在剖面下部和中部个别样品中检出,该差异表明二者可能具有不同的来源或成因机制。结合单体烃碳同位素组成证据,C_(30) 8,14-断藿烷可能来自于含有藿烷类化合物的细菌;而C24 17,21-断藿烷的来源相对复杂,很可能与火山灰沉积和大量脊椎动物残余有关,或者来自某种富13C的特殊细菌。
[Abstract]:The sedimentary organic matter in the Lower Cretaceous Yixian Formation in western Liaoning has been studied systematically by using molecular organic geochemical research methods and experimental analysis techniques ( including GC , GC - MS and GC - IR - MS ) . C _ ( 30 ) - C _ ( 31 ) hopane , C _ ( 30 ) 8 , 14 - epimedan and C24 - 17 , 21 - epimedan . C _ ( 30 ) 8 , 14 - epimedan may be derived from a mixture of methane bacteria and other self - cultured microorganisms .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P597;P53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钱雅倩,郭吉保;黑柱石-水之间氢同位素动力分馏的实验研究[J];中国科学(B辑 化学 生命科学 地学);1992年04期

2 王晓锋;;第三次碳/氢同位素在线测试标准物质研讨会在兰州召开[J];天然气地球科学;2007年03期

3 陶成;把立强;王杰;周宇;;天然气氢同位素分析及应用[J];石油实验地质;2008年01期

4 杨华敏;陶成;把立强;李广友;张美珍;;标定氢同位素工作标准气的一种新方法[J];石油实验地质;2008年02期

5 李中平;李立武;陶明信;王作栋;王广;杜丽;张明峰;石磊;;分流比对烃类单分子氢同位素分析的影响[J];岩矿测试;2010年03期

6 李桂如,邱纯一,张仲录,刘素芳;北京地区天然水氢同位素特征[J];地震地质;1981年01期

7 许宗荣,王凤,朱正和,偠清泉;排列通道的量子力学——Ⅱ、氢同位素多原子分子结构的研究[J];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1987年01期

8 金德秋,张忠起;锌还原-封管法用于微量水中氢同位素的质谱分析[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8年06期

9 T.B.Coplen ,李培忠;氧、氢同位素数据的标准化[J];地质地球化学;1989年03期

10 郭吉保,钱雅倩;黑柱石和水之间氢同位素平衡分馏的实验研究[J];中国地质科学院南京地质矿产研究所所刊;1990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立武;;天然气单体烃氢同位素组成质谱分析[A];同位素地质新进展:技术、方法、理论与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3年

2 黄国强;雷强华;钱晓静;王延龙;;氢同位素分离用涂钯氧化铝性能研究[A];第七届中国功能材料及其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第5分册)[C];2010年

3 李中平;李立武;陶明信;杜丽;王作栋;张明峰;王广;曹春辉;;单体烃氢同位素测试系统高温热转化装置的研制[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第十届(2010年度)学术年会论文集(下)[C];2011年

4 陈虎翅;陆光达;李赣;;钯柱内氢同位素排代计算机模拟[A];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科技年报(2002)[C];2002年

5 张海路;;氢同位素分馏效应校正[A];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科技年报(2003)[C];2003年

6 李志生;;原油热解气组分单体氢同位素特征[A];第十届全国有机地球化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7 李钜源;李祥臣;曹智;王宝山;;原油正构烷单体的氢同位素分析[A];2005年全国无机质谱、同位素质谱和质谱仪器学术报告会论文集[C];2005年

8 李立武;杜晓宁;;重水的氢同位素组成分析[A];2005年全国无机质谱、同位素质谱和质谱仪器学术报告会论文集[C];2005年

9 郭吉保;钱雅倩;;黑柱石和水之间氢同位素平衡分馏的实验研究[A];中国地质科学院南京地质矿产研究所文集(45)[C];1990年

10 刘主;;氢同位素分析样品制备系统中锌反应器和微量水进样器的制作[A];中国地质科学院宜昌地质矿产研究所文集(12)[C];198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6条

1 王晶;天然气氢同位素研究引起关注[N];中国石油报;2004年

2 张辉;氢同位素指纹分析技术有望攻克有机污染难题[N];中国环境报;2001年

3 记者 乔国栋;国产低氘水即将大规模上市[N];中国经济时报;2012年

4 新华社记者 张可喜;氢同位素H5制成[N];新华每日电讯;2001年

5 汪文;日俄科学家制成氢同位素H5[N];北京科技报;2001年

6 记者 毛宇;地球最早或是被水覆盖的“潮湿”行星[N];科技日报;201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李艳;辽西下白垩统义县组沉积有机质单体烃碳—氢同位素组成及剖面变化的生源与古气候环境意义[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2016年

2 褚效中;氢同位素吸附研究[D];天津大学;2007年

3 左海英;地下水中典型挥发性有机污染物单体碳氢同位素方法研究及应用[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5年

4 龚冰;TC/EA-MS在线分析矿物水含量和氢同位素技术及其在大别—苏鲁超高压变质岩的应用[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0年

5 黄峰;H_2-H_2O液相催化交换法分离氢同位素的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1年

6 李吉君;天然气生成过程中氢同位素分馏动力学研究及应用[D];大庆石油学院;2008年

7 靳永斌;正构二十四烷和原油含水裂解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钱晓静;热循环吸附法分离氢同位素的技术研究[D];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2006年

2 王晓英;氢同位素的微气相色谱分析关键技术研究[D];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2011年

3 龙良平;树木年轮硝化纤维素氢同位素组成的测定[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地球化学研究所);2006年

4 钟正坤;氢同位素在碳基吸附剂上的吸附行为研究[D];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北京研究生部;2002年

5 雷强华;氢同位素分离涂钯硅藻土制备及吸-放氢特性研究[D];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2004年

6 宋江锋;钯钇合金膜分离器的氢同位素分离性能研究[D];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2005年

7 许元斌;山西公海过去15 ka以来的湖泊沉积物长链正构烷烃单体碳/氢同位素及其古气候意义[D];兰州大学;2014年

8 皮力;用氢同位素估算氚在熔盐堆材料中的渗透[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2015年

9 陈淼;氚老化对钯氢化物氢氘交换行为的影响[D];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2008年



本文编号:207691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qiudizhi/207691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d50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