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西南下雷锰矿床地球化学特征及沉积环境分析
本文选题:晚泥盆世 + 锰矿床 ; 参考:《地质与勘探》2016年01期
【摘要】:晚泥盆世五指山组是桂西南地区重要的含锰地层,为一套硅质-泥质-灰质及其过渡相组成的深水台沟相沉积。锰矿体的形态和展布受岩相组合和构造条件的控制。本文分析了含锰岩系的主量及微量元素地球化学:含锰岩系的V/(V+Ni)、V/Cr、U/Th、Ni/Co值,U、V和Mo等氧化还原敏感元素的富集程度显示研究区含锰岩系形成于弱氧化-富氧环境。另外,含锰岩系的Fe/Ti、Al/(Al+Fe+Mn)、Si O2/Al2O3、Ba/Sr及Co/Zn比值及稀土元素Eu正异常特征均显示热水沉积物的特征,在Si O2-Al2O3、Fe/Ti-Al/(Al+Fe+Mn)、log U-log Th、(Ni+Cu+Co)×10-Fe-Mn关系图解中,样品投影点均落在热水沉积区内,反映锰的富集和成矿过程与热水活动的参与密切相关。含锰岩系的La/CeAl2O3/(Al2O3+Fe2O3)、100×(Fe2O3/Si O2)-100×(Al2O3/Si O2)、Fe2O3/(100-Si O2)-Al2O3/(100-Si O2)、Fe2O3/Ti O2-Al2O3/(Al2O3+Fe2O3)图解及稀土元素特征,均指示含锰岩系形成于被动大陆边缘背景。
[Abstract]:The late Devonian Wuzhishan formation is an important manganese bearing formation in southwestern Guangxi. It is a set of deep-water platform trench facies composed of siliceous muddy lime-gray and its transitional facies. The morphology and distribution of manganese ore bodies are controlled by lithofacies assemblages and tectonic conditions. In this paper, the main quantity and trace element geochemistry of manganese bearing rock series are analyzed. The enrichment of redox sensitive elements such as V / (V Ni) V / (V Ni) V / (V / Ni) V / (Ni) O _ (2) O _ (2) O _ (2) in the study area shows that the manganese bearing rocks in the study area were formed in a weakly oxidized and oxygen-rich environment. In addition, the positive anomalies of Fe / Ti-Al / (Al Fe mn) Si / O 2 / Al 2O 3 + Ba / Sr and Co / Zn ratios and rare earth element EU in the mn bearing rock series show the characteristics of hot water sediments. In the diagram of Fe / Ti Al / (Al Fe mn) log U-log Th, (Ni Cu Co) 脳 10 -Fe-Mn relationship, the projection points of the samples are all located in the hot water deposition area.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enrichment and metallogenic process of manganese are closely related to the participation of hot water activities. The diagram of La / CeAl _ 2O _ 3 / (Al _ 2O _ 3) Fe _ 2O _ 3 / (Al _ 2O _ 3 / Sio _ 2) -100 脳 (Al _ 2O _ 3 / Sio _ 2) -Al _ 2O _ 3 / (100-SiO _ 2) Fe _ 2O _ 3 / (100-SiO _ 2) Fe _ 2O _ 3 / (Al _ 2O _ 3) Fe _ 2O _ 3 diagram and rare earth element characteristics indicate that the manganese bearing rocks were formed in the passive continental margin.
【作者单位】: 中国冶金地质总局矿产资源研究院;中国冶金地质总局;成都理工大学;
【基金】: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撑项目(编号:2011BAB04B10)资助
【分类号】:P618.3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秦元奎;张华成;姚敬劬;;广西大新县下雷锰矿床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意义[J];地质论评;2010年05期
2 锺大赉,吴根耀,季建清,张旗,丁林;滇东南发现蛇绿岩[J];科学通报;1998年13期
3 王忠诚,吴浩若,邝国敦;桂西晚古生代海相玄武岩的特征及其形成环境[J];岩石学报;1997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继顺;周余国;韩海涛;高启芝;林家勇;刘德利;郭军;;滇东南底圩金矿地质特征及找矿预测[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07年04期
2 陈丛林;史晓颖;;右江盆地晚古生代深水相地层沉积构造演化[J];中国地质;2006年02期
3 黄虎;杨江海;杜远生;黄宏伟;黄志强;谢春霞;胡丽沙;;右江盆地上二叠统-中三叠统凝灰岩年龄及其地质意义[J];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2012年01期
4 许志琴,姜枚,杨经绥,薛光琦,宿和平,李海兵,崔军文,吴才来,梁凤华;青藏高原的地幔结构:地幔羽、地幔剪切带及岩石圈俯冲板片的拆沉[J];地学前缘;2004年04期
5 史晓颖;侯宇安;帅开业;;桂西南晚古生代深水相地层序列及沉积演化[J];地学前缘;2006年06期
6 杜远生;黄宏伟;黄志强;徐亚军;杨江海;黄虎;;右江盆地晚古生代—三叠纪盆地转换及其构造意义[J];地质科技情报;2009年06期
7 吴浩若;邝国敦;王忠诚;;广西晚古生代构造沉积背景的初步研究[J];地质科学;1997年01期
8 吴根耀;滇桂交界区印支期前陆褶皱冲断带[J];地质科学;2001年01期
9 舒良树;周新民;邓平;余心起;;南岭构造带的基本地质特征[J];地质论评;2006年02期
10 张斌辉;丁俊;张林奎;陈敏华;王鹏;戴婕;;滇东南“新寨岩组”与变质花岗质岩的接触关系及其地质意义[J];地质论评;2011年03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柏坚;非线性数学地质模型研究及在滇东南金矿成矿预测中的应用[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0年
2 裴先治;勉略—阿尼玛卿构造带的形成演化与动力学特征[D];西北大学;2001年
3 薛传东;个旧超大型锡铜多金属矿床时空结构模型[D];昆明理工大学;2002年
4 朱大明;基于地理信息系统(GIS)的个旧高松矿田成矿预测[D];昆明理工大学;2002年
5 谈树成;个旧锡-多金属矿床成矿系列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4年
6 张宁;广西板城晚泥盆世—早石炭世硅质岩系放射虫演化及其对全球事件的响应[D];中国地质大学;2004年
7 李小明;裂变径迹方法及云开大山热年代学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2004年
8 贾润幸;云南个旧锡矿集中区地质地球化学研究[D];西北大学;2005年
9 孙冬英;广西二叠纪深海硅质岩系中Guadalupian-Lopingian界线的确定及其全球对比[D];中国地质大学;2003年
10 彭冰霞;峨眉山LIP事件在乐康剖面的沉积地球化学记录及其与生物灭绝关系[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朱明波;云南省富宁县牙牌—安定夕卡岩型铁矿矿床特征及成因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0年
2 赵明珍;东天山路白山一带石炭系火山岩成因和构造环境分析[D];新疆大学;2011年
3 谢静;滇西北金沙江带和滇东南建水火山岩地球化学特征及古特提斯演化[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2002年
4 李余华;滇东南金成矿区资源信息集成与靶区圈定[D];昆明理工大学;2005年
5 郭利果;滇东南老君山变质核杂岩地球化学和年代学初步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地球化学研究所);2006年
6 王新强;广西西北部乐业孤立碳酸盐台地沉积相及层序地层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7年
7 贾福聚;云南都龙曼家寨锡锌多金属矿床建模与成矿预测[D];昆明理工大学;2007年
8 杨超;南盘江盆地中三叠统复理石的沉积—大地构造背景探讨[D];中国石油大学;2007年
9 刘晓玮;马关都龙曼家寨锡锌矿床外围成矿预测[D];昆明理工大学;2008年
10 胡荣荣;云南麻栗坡祖母绿矿床成矿地质背景及成矿模式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8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吴浩若;邝国敦;王忠诚;;广西晚古生代构造沉积背景的初步研究[J];地质科学;1997年01期
2 任纪舜;;论中国南部的大地构造[J];地质学报;1990年04期
3 曾允孚,刘文均,陈洪德,郑荣才,张锦泉,李孝全,蒋廷操;华南右江复合盆地的沉积构造演化[J];地质学报;1995年02期
4 柳淮之,钟自云,姚明;扬子地块晚古生代裂谷与地体[J];桂林冶金地质学院学报;1988年04期
5 刘文均,曾允孚,张锦泉,陈洪德,郑荣才;右江盆地火山岩的地球化学特点及其构造环境[J];广西地质;1993年02期
6 陶文;广西硅质岩建造与成矿作用[J];广西地质;2002年02期
7 张锦泉,蒋廷操;右江三叠纪弧后盆地沉积特征及盆地演化[J];广西地质;1994年02期
8 陈大经,谢世业;广西热水沉积成矿作用的基本特征[J];矿产与地质;2004年05期
9 王忠诚,吴浩若,邝国敦;广西晚古生代硅岩的地球化学及其形成的大地构造环境[J];岩石学报;1995年04期
10 张旗,周德进,李秀云,,陈雨,黄忠祥,韩松,贾秀勤,董金泉;云南双沟蛇绿岩的特征和成因[J];岩石学报;1995年S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杜春林;日本层状锰矿床[J];地质与勘探;1982年07期
2 邵洁涟;云南白显锰矿床中发现钡镁锰矿[J];地质科技情报;1985年03期
3 吴蔚钰;;陆地锰矿床在时间和空间分布规律的探讨[J];中国锰业;1985年02期
4 L.A.Frakes ,B.R.Bolton ,杨兴裕;大型锰矿床的成因:海平面的变化及缺氧-氧化的历史[J];地质地球化学;1986年02期
5 朱均瑞;;从国外锰矿床特征探索我国锰矿找矿新途径[J];中国锰业;1987年02期
6 盛桂浓;;日本层状锰矿床成因的研究[J];中国锰业;1988年01期
7 J. F. Machamer;柯荣;;锰矿床的野外工作分类[J];中国锰业;1988年02期
8 郭金峰;我国锰矿床开采岩石力学研究成果及经验[J];中国锰业;2003年04期
9 韦远;;浅谈武宣县锰矿床成矿成因、分析规律及找矿方向[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0年30期
10 金铜标;周丽君;;南非某锰矿床地质勘查设计设想[J];有色冶金设计与研究;2011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7条
1 陈百友;李连举;张映旭;陈伟;罗显辉;王增润;彭省临;;云南澜沧老厂红土型银锰矿床地质特征、成矿规律及成因[A];“九五”全国地质科技重要成果论文集[C];2000年
2 万平益;侯立平;郑辉;;重庆城口地区锰矿床地质特征及评价方法[A];四川省冶金地质勘查局建局五十年纪念文集[C];2012年
3 常洪伦;孔繁辉;宋晓东;杜俊;赵晋;李建锋;王聪颖;;南非Postmasburg地区锰矿床地质特征及成因分析[A];中国地质学会2013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汇编——S12境外矿产资源勘查研讨会分会场[C];2013年
4 秦志平;;湘南地区成锰特征及优质锰找矿方向[A];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自主创新——第十二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第一卷)[C];2010年
5 赵立群;周尚国;董书云;伊海生;;桂西南晚泥盆世锰矿床地球化学特征及大地构造意义[A];中国地质学会2013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汇编——S04黑色金属勘查技术及进展分会场[C];2013年
6 郭金峰;;我国锰矿床开采岩石力学研究成果及经验[A];2005年全国金属矿山采矿学术研讨与技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5年
7 马旭东;;豫西杜关锰矿床地质特征及成矿背景[A];河南省地质调查与研究通报2007年卷(上册)[C];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朱永刚;博茨瓦纳莫能锰矿床地质特征及成因分析[D];中南大学;2013年
2 张自贤;重庆高燕锰矿床地质特征及外围远景预测评价[D];成都理工大学;2011年
3 杨立志;湘西古丈烂泥田锰矿床地质地球化学特征研究[D];中南大学;2014年
4 杨东升;贵州松桃白石溪锰矿床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及成矿规律研究[D];中南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207985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qiudizhi/20798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