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盘山盆地中新生代构造特征分析及有利油气区预测
本文选题:六盘山盆地 + 中新生代 ; 参考:《长安大学》2015年硕士论文
【摘要】:六盘山盆地大地构造位置十分特殊与复杂,总体位于北祁连构造带与河西走廊坳陷带上,又处于贺兰山-六盘山-龙门山-横断山这一重要的南北构造带中,因此盆地构造活动十分强烈。前人对六盘山盆地断裂系统及盆地构造特征研究不够深入,缺乏整体性研究。本文利用整理和综合前人资料、野外踏勘和调研、室内分析、综合编图等手段,以研究六盘山盆地中新生代结构、构造特征为对象,来提出油气富集的有利区块。本次研究对于类似的盆地构造特征分析具有借鉴意义。(1)通过对六盘山盆地布格重力异常资料进行分析,发现重力资料与区域地质资料具有很好的吻合性。NW-SE向重力正、负异常等值线与盆地弧形断裂带走向NW向吻合;重力正、负异常等值线呈相间排列的现象与盆地内部正、负构造单元相间发育特征吻合;盆地重力正、负异常等直线密度南西部紧密,北东部较宽缓与盆地南西部改造强,北东部弱吻合。(2)在局部重力异常图上,对盆地东西边界断裂带进行了分段,并将重力、磁法、大地电磁测深等地球物理资料与区域地质资料相结合,综合研究发现,六盘山盆地弧形断裂体系走向主要呈NW-SE,且可分为控盆边界断裂、控制盆地区域格架断裂、盆地局部构造断裂这三级断裂。此外,六盘山盆地东、西边界断裂带还具有典型的分段特点。其中六盘山盆地西部边界断裂带从北西往南东方向依次可分为:景泰老虎山-米家山段、靖远大卯槐山-王家山-达拉池-西南华山-月亮山段(大卯槐山-月亮山段)、六盘山段和陇县-宝鸡段等4段;六盘山盆地东部边界断裂带由北向南依次可分为:牛首山段、罗山段、罗山-炭山段、炭山-固原段和固原-华亭段等5段。(3)六盘山盆地西部边界断裂带分段特征具体表现在断裂带走向、断裂带内出露地层、断裂带两侧出露地质体及边界断层性质等变化方面。本次重点分析了大卯槐山-月亮山段和六盘山段断裂特征,分析发现:①大卯槐山-月亮山段东部边界西-南华山断裂早期为逆冲性质,晚期主要为左旋走滑性质;平面组合样式主要为断裂近平行排列的格状和褶皱轴与断裂小角度相交;剖面构造样式为叠瓦状逆冲推覆构造。②六盘山断裂段边界断裂性质为逆冲兼走滑运动,平面构造样式为褶皱轴与断裂相互平行,剖面构造样式为叠瓦状逆冲推覆构造,断块内发育背冲构造及伴生褶皱。利用大地电磁测深资料发现,西部边界断裂带中海原边界断裂深部构造样式,由北西向南东具有由陡立逐渐变平缓的特征,总体上表现为上陡下缓,呈现出南西深向北东抬升变浅的构造样式,断裂带切割深度由北向南逐渐变浅。(4)六盘山盆地东部边界断裂带走向总体为sn向,5个断裂段由北向南依次具有以下变化:①青铜峡-固原断裂性质具有逆冲兼左旋走滑-逆冲兼右旋走滑或者正断-逆冲断层-逆冲断层-逆冲兼左旋走滑的变化特征。②地震剖面上断裂带构造样式具有薄皮背冲构造样式-厚皮叠瓦状逆冲推覆构造、背冲构造样式-厚皮单一逆冲推覆构造-厚皮背冲构造-高角度、断面弯曲的逆冲推覆构造样式的变化特征。东部边界断裂带中青铜峡-固原断裂切割深度在牛首山段和罗山段较深,而在罗山-炭山-固原断裂段较浅,断层面在罗山段发生了反转,总体上构造样式都表现为逆冲推覆构造。(5)在总结分析前人研究资料的基础上,编制了4条地质-地球物理综合剖面。通过对地质-地球物理综合剖面的对比研究,发现六盘山盆地整体上表现为南西向北东逆冲的推覆构造样式,基底具有由南西向北东抬升的趋势;构造强度具有南北分带、东西分异的特征。北部为强剥蚀区,中部为弱变形区,南部为强压扭区。其中①盆地北部沉积中心主要在兴仁堡凹陷内,沉积了石炭系-侏罗系。东部的梨花坪凸起遭受到了抬升剥蚀,使得石炭系-三叠系出露,并发生褶皱变形;窑山凸起、同心凹陷中石炭系、二叠系、三叠系不整合于新生代之下;香山隆起带发育的背冲构造和叠瓦状逆冲推覆构造都表明了北部为挤压剥蚀区。②盆地中部沉积中心主要为海原凹陷和固原凹陷北部,沉积地层主要为石炭系-白垩系,盆地基底具有sw-ne抬升,沉积盖层减薄的趋势。清水河断层上盘中生界三叠系-白垩系沉积厚度明显大于下盘的沉积厚度,表明清水河断裂为一同沉积断层,新生代发生了构造反转,总体表现为较弱的沉积区。③盆地南部沉积中心在固原凹陷,沉积地层为石炭系-白垩系;盆地南部为各个断裂带交汇处,构造活动十分强烈,表现为强烈的逆冲推覆构造和高幅度断背斜,固原凹陷南部白垩系发育了一系列逆冲推覆构造,断块内白垩系强烈褶皱变形,表明了盆地南部为强压扭区。东西分异主要表现在中央坳陷区重力低,而东部斜坡重力高,这与基底抬升有关。(6)将典型的地质-地球物理综合剖面与通过其附近的大地电磁测深剖面做比较发现,六盘山盆地电性结构纵向上即从浅到深具有低-高-低-高阻值的分层特征,分别代表了沉积地层、盆地基底、高导低阻的构造滑动面和下地壳高阻物质层。通过ne和ns向大地电磁测深剖面的对比研究发现,高速低阻层具有南西深、北东浅的构造样式,与六盘山盆地南西部逆冲推覆构造样式相符合。此外,利用局部地震资料与地质调研资料相结合进行分析,发现盆地南西部所受区域应力的影响大于北东部。再之,对整个盆地褶皱构造要素分析,不仅证实了盆地北东部受到的构造应力小于南西部,而且证实了盆地新生代主要受到SW-NE方向的挤压应力,并且通过褶皱轴向玫瑰花图及前人资料综合分析、印证,表明六盘山盆地的逆冲推覆构造发育方式为前展式。综合分析说明从盆地南西部向北东部构造应力场的逐渐减弱变化趋势,显示了该区实质是受青藏高原新生代构造变形影响,在新生代受印度板块向北和北东向的挤压应力场作用控制。(7)根据前人资料、显微镜下岩石薄片观察、室内样品测试等综合分析可知,六盘山盆地石炭系烃源岩为中等-较好烃源岩,主要生气;三叠系-侏罗系成熟度较高,有机碳含量高,烃源岩也为中等-好烃源岩;白垩系烃源岩,有机质丰度好,但成熟度较低,干酪根为I-II型,主要生油,也为较好烃源岩。盆地中、新生界发育了石炭系、侏罗系-三叠系和白垩系良好的储集层。从盖层发育情况来看,白垩系自生自储自盖式组合及白垩-古近系下生上储式组合是最有利的。根据盆地构造分析与石油地质相互结合,提出了兴仁堡凹陷、海原凹陷东部、固原凹陷中北部、西-南华山-月亮山逆冲推覆带下盘(沙沟断阶)为有利油气区;同心凹陷中清水河断裂推覆构造带下盘、石峡口断阶及贺家口子凹陷为值得勘探的油气区。
[Abstract]:In this paper , the tectonic activity of the basin is very strong . In addition , the fault zone in the eastern part of the six Panshan basin is divided into three stages : Jingtai Tiger Mountain - Mijiashan section , Jingyuan Damao Mountain - Wangjiashan - Dala Basin - Southwest China Mountain - Moon Mountain Section ( Dahuashan - Moon Mountain Section ) , Six Panshan Section and Longxian - Baoji Section , etc . The basin is divided into five sections : the first mountain section , the Luoshan section , the Luoshan - charcoal mountain section , the charcoal mountain - fixing section and the Guyuan - Huting section . ( 3 )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fault zone in the western boundary fault zone of the six Panshan basin are characterized by the fault zone strike , the exposed stratum in the fault zone and the nature of the boundary faults on both sides of the fault zone . ( 5 )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previous research data , four geological - geophysical integrated sections have been prepared . Through the comparative study of the geological - geophysical comprehensive section , it is found that the sedimentary center of the basin is mainly the Carboniferous - Cretaceous system . The sedimentary strata in the south of the basin are mainly the Carboniferous - Cretaceous . The sedimentary strata in the south of the basin are mainly Carboniferous - Cretaceous . In this paper , it is found that the tectonic stress in the eastern part of the basin is smaller than that in the eastern part of the North .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tectonic stress in the eastern part of the basin is smaller than that in the eastern part of the North .
【学位授予单位】:长安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P618.1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黄全忠;;虾拉沱盆地性状与地震[J];四川地震;1987年03期
2 陈国达;造盆作用及成矿盆地的历史——动力综合分类建议[J];地球科学进展;1993年03期
3 戴苏兰,刘树根,赵永胜,赵泽江,高芳珍,吴世林,牟凤荣;云南保山盆地的形成与演化[J];石油实验地质;1998年02期
4 王新民,李相博,郭彦如;改造型盆地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向[J];河南石油;2002年04期
5 王海然;赵红格;乔建新;高少华;;鄂尔多斯盆地西北部早-中侏罗世延安期沉积边界恢复[J];地质科技情报;2013年04期
6 朱夏;试论古全球构造与古生代油气盆地[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1983年01期
7 郑荣椿;云南昭通第三纪褐煤盆地成因的探讨——对“岩溶侵蚀盆地”成因的异议[J];中国岩溶;1985年Z1期
8 王发宁;江西周田盆地成盐地质条件分析[J];大地构造与成矿学;1986年02期
9 万静萍,马立祥,周宗良,张印斋;变形盆地沉积相研究中的几个问题[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1987年04期
10 龙汉春;以中原地区为例论华北中新生代地洼盆地的构造类型及其控油气特征[J];大地构造与成矿学;1987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刘建明;叶杰;刘家军;顾雪祥;;论我国微细浸染型金矿床与沉积盆地演化的关系——以右江盆地为例[A];2001年全国沉积学大会摘要论文集[C];2001年
2 柳益群;韩作振;冯乔;邢秀娟;樊爱萍;杨仁超;;天然气、煤、铀共存关系初探——以鄂尔多斯盆地东胜地区为例[A];第三届全国沉积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4年
3 李忠;;中国的盆地动力学——21世纪开初十年的主要研究进展及发展趋势[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2013年度(第13届)学术论文汇编——岩石圈演化研究室[C];2014年
4 李国栋;申少宁;;吐鲁番—哈密盆地的形成、演化及其含油气特征[A];中国地质科学院西安地质矿产研究所文集(28)[C];1990年
5 刘建明;谭俊;储雪蕾;刘伟;陈旭瑞;;沉积盆地中的成油与成矿:盆地流体作用的两个方面[A];寸丹集——庆贺刘光鼎院士工作50周年学术论文集[C];1998年
6 吴浩若;;广西十万大山盆地的构造古地理及其有关油气前景[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2002学术论文摘要汇编[C];2002年
7 赵俊峰;刘池洋;喻林;;鄂尔多斯盆地沉积、沉降与堆积中心的迁移及其地质意义[A];第九届全国古地理学及沉积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8 麦昌荣;;鄂尔多斯盆地侏罗纪沉积中心探讨及其找油气前景[A];中国地质科学院562综合大队集刊(第11-12号)[C];1994年
9 王立飞;张莉;曾祥辉;;礼乐盆地沉积特征研究[A];海洋地质环境与资源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3年
10 顾雪祥;李保华;付绍洪;徐仕海;董树义;;右江盆地成矿-成藏流体特征[A];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11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2条
1 记者 刘晓慧;松辽外围发现5个中新生代油气远景盆地[N];中国矿业报;2012年
2 江其勤 黄泽光;秦岭—大别两侧盆地勘探前景广阔[N];中国石化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徐增连;青藏高原东北缘循化盆地渐新世—中新世孢粉记录与东亚季风演化[D];中国地质大学;2015年
2 王斌;渭河盆地新生代沉积演化盆山耦合与风尘沉积[D];南京大学;2014年
3 张雪;渭河盆地天然气及氦气成藏条件与资源量预测[D];长安大学;2015年
4 宋鄂平;青藏高原中部改则盆地沉积地层的粘土矿物特征及古气候环境演化[D];中国地质大学;2014年
5 胡丽沙;华南板块南缘二叠系-三叠系沉积记录及物源分析[D];中国地质大学;2015年
6 王建强;鄂尔多斯盆地南部中新生代演化—改造及盆山耦合关系[D];西北大学;2010年
7 宋鹰;松辽盆地裂后期构造反转及其动力学背景分析[D];中国地质大学;2010年
8 陈建平;合肥盆地中新生代构造演化与油气地质特征[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2004年
9 杨敏芳;潮水盆地侏罗纪煤炭资源赋存规律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10 林铁锋;松辽盆地晚期构造反转与油气成藏效应[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昊祉;河套盆地临河坳陷油气成藏地质条件分析[D];西安石油大学;2015年
2 胡骁;基于遥感和高精度DEM数据的鹤庆盆地活动构造识别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5年
3 梁霄;茂名盆地晚中生代沉积记录与古南海演化[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5年
4 张立军;青海共和盆地下—中三叠统物源分析[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5年
5 朱昊;鄂尔多斯盆地西缘中南段地质结构及其形成演化[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5年
6 章朋;胶莱盆地白垩系底部林寺山组砾岩沉积特征及盆地演化意义[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5年
7 陈玉良;鄂尔多斯盆地盒8期原型盆地沉积体系及岩相古地理研究[D];长安大学;2015年
8 朱国胜;六盘山盆地中新生代构造特征分析及有利油气区预测[D];长安大学;2015年
9 廖昌珍;鄂尔多斯盆地侏罗纪演化—改造与油气成藏效应[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7年
10 王海然;鄂尔多斯盆地西北部早—中侏罗世延安期沉积边界恢复[D];西北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208572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qiudizhi/20857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