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地质论文 >

松潘造山带金川地区观音桥晚三叠世二云母花岗岩的成因及其地质意义

发布时间:2018-07-05 14:26

  本文选题:松潘造山带 + 二云母花岗岩 ; 参考:《地质论评》2017年06期


【摘要】:松潘造山带内发育大量印支期花岗岩,这些花岗岩类对于该地区岩浆活动、基底性质和构造演化的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金川地区观音桥二云母花岗岩位于松潘造山带东部,属于晚三叠世花岗岩。岩石具有高硅(SiO_2=72.08%~73.95%)、富碱(K_2O=4.44%~5.84%、Na_2O=3.29%~3.93%)的特征,其A/CNK值为1.08~1.22,属于过铝质高钾钙碱性S型花岗岩类。岩石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亏损部分高场强元素,具有明显的Eu负异常(δEu=0.26~0.38)。观音桥二云母花岗岩的ε_(Nd)(t)=-7.9~-10.1(平均为-8.9)不高,Nd同位素二阶段模式年龄T_(2DM)值为1.42~1.57 Ga,显示源岩应该为中元古代地壳岩石。岩石高的Rb/Sr值和低的CaO/Na_2O值、较低的Al_2O_3/TiO_2值和低的Rb/Ba值,表明其起源于泥质源岩的部分熔融。综合地球化学、同位素特征和区域地质资料,笔者等认为金川地区观音桥二云母花岗岩是在松潘造山带挤压背景下,由中—上地壳泥质源岩发生部分熔融而形成。
[Abstract]:A large number of Indosinian granites have been developed in the Songpan orogenic belt. These granites are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the study of magmatic activity, basement properties and tectonic evolution in the area. Guanyinqiao mica granite in Jinchuan area is located in the east of Songpan orogenic belt and belongs to late Triassic granites. The rocks are characterized by high silicon (Sio _ 2 / 72.08) and alkali-rich (K _ 2O _ 4 ~ (4.44) ~ 5.84 ~ 5.84 ~ (3.29) ~ 3.93%), and their A / C _ (K _ (K) is 1.08 ~ 1.22, which belongs to the peraluminous high-potassium calc-alkaline S-type granites. The rocks are rich in large ion lithophile elements and are depleted of some elements with high field strength and have obvious negative EU anomalies (未 EU ~ (2 +) 0.26 ~ (0.38). In the Guanyinqiao mica granite, 蔚 _ (ND) (t) -7.9 ~ (-10.1) (mean -8.9) is not high, and the T2DM value of the two-stage model is 1.42n ~ (1.57) Ga, indicating that the source rocks should be Mesoproterozoic crustal rocks. The high RB / Sr value, the low Cao / Na _ 2O value, the lower Al _ 2O _ 3 / TIO _ 2 value and the low RB / Ba value indicate that the rocks originated from the partial melting of the muddy source rocks. Synthesizing geochemistry, isotopic characteristics and regional geological data, the authors think that the Guanyinqiao mica granite in Jinchuan area was formed by partial melting of mudstone source rocks in the middle and upper crust under the compressional background of Songpan orogenic belt.
【作者单位】: 西北大学大陆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地质学系;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群体项目(批准号:4142100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批准号:41372067,41102037) 全国优秀博士论文作者专项基金资助项目(编号:201324) 陕西省青年科技新星项目的成果~~
【分类号】:P588.12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翟庆国,李才,王天武,朱志勇;西藏折无地区晚白垩世二云母花岗岩地球化学及构造环境[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04年01期

2 高利娥;曾令森;王莉;侯可军;郭春丽;唐索寒;;藏南马拉山高钙二云母花岗岩的年代学特征及其形成机制[J];岩石学报;2013年06期

3 D.E.Lee;陈三元;;内华达州东北部二云母花岗岩[J];国外火山地质;1987年03期

4 李邦达;;6210矿田二云母花岗岩白云母化与铀成矿的关系[J];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讯;1989年03期

5 杨德明,黄映聪,戴琳娜,赵亮;西藏嘉黎县措麦地区含石榴子石二云母花岗岩锆石SHRIMP U-Pb年龄及其意义[J];地质通报;2005年03期

6 王道德;朱书俊;;二云母花岗岩中的锂辉石及其成因的初步探讨[J];地质科学;1963年03期

7 蔡杨;陆建军;马东升;黄卉;张怀峰;;湖南邓阜仙印支晚期二云母花岗岩年代学、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意义[J];岩石学报;2013年12期

8 黄卉;马东升;陆建军;蔡杨;谢旭;;湘东邓阜仙二云母花岗岩锆石U-Pb年代学及地球化学研究[J];矿物学报;2013年02期

9 陶继华;李武显;蔡元峰;岑涛;;南岭东段龙源坝印支和燕山期二云母花岗岩中白云母矿物化学特征及地质意义[J];中国科学:地球科学;2013年10期

10 陈鸣;;诸广山岩体斑状和小斑状二云母花岗岩的期次划分及演化特征[J];矿物岩石;1990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翟庆国;李才;王天武;朱志勇;;西藏南木林县折无地区晚白垩世二云母花岗岩地球化学特征及构造环境[A];青藏高原及邻区地质与资源环境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3年

2 沈渭洲;凌洪飞;邓平;谭正中;;粤北寨头岩体的地球化学特征与成因研究[A];2006年全国岩石学与地球动力学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3 包超民;董岩翔;任荣富;周建华;;试论大别——舟山造山带[A];1998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四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8年

4 陈炳蔚;;横断山式造山带的某些特点[A];青藏高原地质文集(21)——“三江”论文专辑[C];1991年

5 高锐;李秋生;赵越;匡朝阳;张季生;管晔;白金;张栓宏;吴海;胡建民;王海燕;;用深地震反射剖面技术探测燕山造山带地壳细结构[A];中国地球物理.2003——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九届年会论文集[C];2003年

6 罗照华;詹华明;魏阳;辛后田;柯珊;李文韬;;基于实验结果推导的造山带拆沉作用模型及其构造意义[A];2006年全国岩石学与地球动力学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7 王宗起;;中国典型造山带岩石圈结构及动力学研究[A];“十五”重要地质科技成果暨重大找矿成果交流会材料四——“十五”地质行业重要地质科技成果资料汇编[C];2006年

8 高锐;李秋生;赵越;张季生;管晔;白金;吴海;张栓宏;胡建民;李鹏武;王海燕;贺日政;;燕山造山带反射地震剖面[A];“十五”重要地质科技成果暨重大找矿成果交流会材料四——“十五”地质行业重要地质科技成果资料汇编[C];2006年

9 许志琴;杨经绥;金小赤;万渝生;吴才来;张建新;李海兵;史仁灯;;祁连造山带的深部物质组成及动力学[A];“十五”重要地质科技成果暨重大找矿成果交流会材料四——“十五”地质行业重要地质科技成果资料汇编[C];2006年

10 杨志华;苏生瑞;李勇;周美付;赵太平;;从抽拉构造到陆内造山带和大陆动力学[A];“九五”全国地质科技重要成果论文集[C];200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2条

1 张维;中俄携手研究增生型造山带[N];地质勘查导报;2007年

2 张维;中俄携手研究增生型造山带[N];中国国土资源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刘春平;松潘—阿坝盆地构造演化与石油地质基本条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6年

2 肖骑彬;大别—苏鲁造山带地壳—上地幔电性结构研究[D];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2006年

3 李晓波;中国若干典型陆内造山带演化过程与大规模成矿作用初探[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3年

4 徐亚军;北祁连造山带晚加里东—早海西期造山过程的沉积响应[D];中国地质大学;2010年

5 马晓雄;江南造山带东段造山后幔源岩浆作用[D];浙江大学;2017年

6 徐强;造山带沉积学[D];成都理工大学;2002年

7 李玮;准噶尔西北缘造山带中生代盆地形成机制及构造演化[D];中国地质科学院;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李政林;特提斯喜马拉雅打拉二云母花岗岩年代学、地球化学及其动力学意义[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6年

2 陈小勇;江南造山带前寒武纪构造演化[D];南京大学;2015年

3 韩建军;桐柏造山带中主要断裂带的变质变形特征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6年

4 田东江;完达山造山带的地质—地球化学组成及其演化[D];吉林大学;2007年

5 惠若愚;苏鲁造山带浅部构造特征及深部动力学过程分析[D];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12年



本文编号:210050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qiudizhi/210050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154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