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地质论文 >

重大地质灾害应急响应技术支撑体系研究

发布时间:2016-12-13 14:48

  本文关键词:重大地质灾害应急响应技术支撑体系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第29卷第1期2010年1月;地质通报;GEoLoGICALBULLETINOFCblI;V01.29.No.1;Jan.,2010;重大地质灾害应急响应技术支撑体系研究;刘传正,陈红旗,韩;冰,陈;LIUChuan—zheng,CHENHong—;ChinaInstituteforGeo-Env;Monitoring,ediing;100081,China

第29卷第1期2010年1月

地质通报

GEoLoGICALBULLETINOFCblINA

V01.29.No.1

Jan.,2010

重大地质灾害应急响应技术支撑体系研究

刘传正,陈红旗,韩

冰,陈

LIUChuan—zheng,CHENHong—qi,HANBing,CHENHui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北京100081

ChinaInstituteforGeo-Environment

Monitoring,ediing

100081,China

摘要:地质灾害应急响应是一种涉及因素多、技术含量高、时问要求紧、工作任务重和社会影响大的危机事件管理行为。也是一种跨阶段、高要求、大集成、快反应和求实效的非常规防灾减灾行动。针对重大地质灾害的应急响应,为了探索减小地质风险和在风险下生存的途径,必须创建一个有灾害意识、有充分准备的政府或社区应急管理技术支撑体系。技术体系包括人才团队、技术装备、理论方法等方面。人才团队要求科学技术素养深厚,工作高效实用;技术装备要求简单、快速并有效;理论方法追求支撑防灾减灾决策的“满意解”或“有用解”。技术支撑具体针对地质灾害“险情应急”和“灾情应急”2种类型,前者突出预测预警与应急处置的防灾方法,后者重在成因分析与减灾行动。工作程序上划分为响应启动、调查评价、监测预警、会商定性、防控论证、决策指挥、实施检验和总结完善8个阶段。技术路线包括地质环境信息获取、分析研判、预测预警、模拟仿真、技术方案论证、风险评估与决策支持6个步骤。为了促进地质灾害应急响应从经验走向科学,从感性判断走向理性量化。尽快提升和加强对重大地质灾害应急管理的技术支撑能力。立足于国家层面的决策需求初步提出了重大地质灾害应急响应的科学技术工作框架体系。

关键词:地质灾害:应急响应;技术体系;险情应急;灾情应急;分析研判;预测预警;风险决策中图分类号:P694

LiuC

文献标志码:AQ,Hart

文章编号:1671-2552(2010)01-0147-10

z’Chen

B,ChenH。Technicalsupportsystemofemergencyresponseforseriousgeo-hazards.Geological

Bulletin

ofChina,2010,29(1):147-156

Abstract:Emergencyresponseforgeo—hazardsis

technical

crisisevent

managementbehaviorwhichinvolvesmanyfactors,includinghigh

811

requirement,urgenttime,heavytasksandhugesocialimpact.Also,itis

unconventional

crisisprevention

at

and

mitigation

actionwhichisof

multiplesteps,strictrequirement,greatintegration,rapidreactionandactualeffect.Aiming

to

emergencyresponse

forgeo—hazards,itisnecessary

tcr

build

technicalsupport

as

systemofcrisismanagement

tO

at

government

or

communitylevelwithdisas-risks.Technicalsystem

COIl-

awarenessandsufficientpreparation,SO

tofind

path

reducegeo—hazardsandgetpreparedwith

sistsofprofessionalgroups.technicaldeviceshighworking

andscientificmethods,ecc.Theprofessionalsshouldhavesolidsdentificbackgroundand

aS”sat-

efficiency.Theoutfitshouldbesimple.rapid—to—useandavailable.Thetheoreticalmethodsshouldbeworking

isfyingsolution”or”usefulsolution”fordecision—making.Technicalsupporttypesforgeo—hazardsmitigationinclude”dangerousmci-

at

dent”and”disastrousincident”inwhichtheformeris

ter

at

eady

w枷Sng

and

and

emergencycontrol,thelateris

genesisanalysisanddiSas—

mitigation.TheworkingprocedureofinddentmanagementCanbedividedintoeightstages,includingrespome

Stal血g,investiga-

donandassessment,monitoringing

andearly—warning,discussingdetermining,preventingandcontrolargumentation,decision—nlal【一

courses

andconducting,implementandcheckout,andsu】mrrlariz血g.Technical

consistofsix

steps,namelygeologicalinformation

decision—

na一

acquisition,analysis

n1她support,The

andestimation,forecastand

authorsputforward

early—wa础lg,analogsimulation,projectargumentation,riskassessmentand

fi-ameworkforemergencyresporlseofgeo—hazards

on

technical

basisoftheneedof

收稿日期:2009—09-02;修订日期:2009—10-23

科技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大项目(编号:2006BAK01A10)资助

作者简介:刘传正(1961一),男,博士,研究员,从事灾害地质、工程地质与环境地质研究。E—mail:liucz@mail.cigem.gov.cn

万方数据 

148

tionallevel.Itisperience

tO

她质通报

help觚to

GEOLOGICALBULLETINOFCHINA

2010年

ex—

upgradethetechnicalsupportingcapacityforcrisis

tO

management,andsw洫emergencyresponding丘om

science,fromperceptualjudgmentrationalquanfization.

Keywords:geo—hazarW;incidentrespome;technical

system;dangerousincident;disastrou¥incident;analysisandjudgment;forecast

and

eady—。warning;risk

decision’’maaang

1问题的提出

地质灾害应急响应是一种涉及因素多、技术含量高、时间要求紧、工作任务重和社会影响大的危机事件管理行为。也是一种跨阶段(覆盖地质灾害调查、监测、治理、管理等多个阶段)、高要求(反映最新减灾理念和科技水平)、大集成(多方面人员、信息、装备的整合与协调行动)、快反应(具有抢险救灾性质或称地质灾害防治的“120”和“119”)和求实效(体现为防灾减灾效果)的非常规防灾减灾行动。由于问题的复杂性和应用的非常规性,为了求得应急响应的“满意解”或综合“最优解”(“有用解”)。而不是科学意义上的“精确解”,需要大综合和大集成的科学观,必须提升地质灾害应急响应的科学技术工作水平。逐步使其从经验走向科学。从感性判断走向理性量化。

国内外历史上的地质灾难与教训是值得反思的。1980年6月3日湖北省远安县盐池河磷矿山崩导致284人死亡:1985年6月12日长江三峡新滩滑坡涌浪造成13人死亡。断航12天;1991年9月23日云南省昭通市盘河乡头寨沟村山体滑坡造成216人死亡:2000年4月9日西藏易贡藏布扎木弄沟崩塌滑坡拥塞形成数十亿立方米水的堰塞湖。6月11日“滑坡坝”溃决造成下游100多人失踪;2001年5月1日重庆武隆县城岩石边坡崩塌造成79人死亡:2005年2月四川丹巴县城不合理开挖滑坡险情威胁主城区约5000人的生命财产安全。在国外,1963年10月9日意大利瓦依昂水库滑坡造成约2600人死亡:1999年12月16日委内瑞拉泥石流,6条沟泥石流冲入旅游城市。造成3万多人死亡;2006年2月17日菲律宾圣博纳德特大滑坡灾难造成约1221人死亡或失踪【11。

在紧急应对上述地质灾难事件的过程中.存在着不可抗拒的自然原因。但防灾减灾管理意识薄弱、科学技术主动支撑不足。以致未能及时减轻、缩小和阻止灾难等问题也是值得总结的。例如,存在着技术专家工作不深入,风险判别意识缺乏;原住民防灾避

万 

方数据灾知识不足,发现险情但熟视无睹;及时应急但未预测远程风险;事前发现但公共管理未到位;当地政府对地质环境开发利用不当.防灾责任主体认识模糊,应急技术方案存在着追求复杂新颖的问题;监测到急剧变形但未预警应急;处于泥石流多发环境但公共管理缺乏风险意识和事前原住民发现并提醒未引起行政部门注意等教训。

因此,建立完备的地质灾害应急响应技术体系,尽快强化和提升对公共管理应急响应组织工作体系的科学技术支撑,是快速提高防灾减灾成效的客观

需要嘲。2基本思路

2.1基本认识

立足国际先进防灾减灾水平和中国社会发展阶段考虑问题,自然灾害的防控一般经历应急响应、工程控制和风险管理3个阶段【7】。尽管三者有交叉,但在经济社会发达程度不同的地区或国家。总体上显示以某一个阶段为主的特征。在中国.除特别重点的地区外(如长江三峡库区),目前的自然灾害防控尚主要处于应急响应阶段。立足“以人为本”、以县(市)为单元的地质灾害普查、群测群防体系建设和工程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实质上是一种“大应急”,即使是三峡库区的地质灾害重点整治也是在蓄水背景下的“应急之举”。发达国家或地区表现在防灾减灾的非工程措施(非结构性减灾措施)方面具有明确的法律地位,即保证其中具备足够的减灾内容,而工程措施(结构性减灾措施)反而是补充性的,已从工程防控走向或进入风险管理阶段。因此,地质灾害应急响应已成为国家持续发展的需要,是国家形象和社会责任的体现,是广泛涉及到政策、计划、组织执行等的一个特殊的动态过程,对政府与公众具有同等的重要性。

地质灾害可以视为一种具有生命体征的危机事件.这种危机显示出有生有死的周期性特征。因此,这种事件过程可以划分为几个阶段,如分为5阶段则包括潜伏期、显现期、突发期、衰减期和终止期,然

第29卷第1期刘传正等:重大地质灾害应急响应技术支撑体系研究

149

后开始进入下一个循环。每个地质灾害事件的各个阶段都比较分明还是只显示某几个。既取决于地质环境条件组合.也取决于引发因素的类型、作用强度、方式、持续时间等。

重大地质灾害应急响应技术体系包括科技团队、技术装备和理论方法3个方面。技术装备是“硬件”,是构成应急技术平台的基本装备;理论方法是“软件”,是应急技术平台运行的程序;科技团队是关键。是“硬件”与“软件”结合并实现效益最大化的基本保证.要求具有足够的科学素养和熟练的技术技能。

应急平台是技术装备的主要组成方面,是接收、报送、分发突发公共事件信息的中心枢纽,是应急技术会商的基本基地.是决策指挥的工具。技术支撑体系建立的原则是综合集成与重点创新相结合,“综合集成”是指立足于现有条件。通过合理部署或重新配置资源而实现最佳应急响应效果的一种技术方法。“重点创新”是指在“综合集成”的基础上,结合最新的科学技术发展水平,针对应急响应遇到的关键问题进行技术攻关.并使之能够辅助决策。现阶段,通过系统全面的技术集成,逐步建成服务于重大地质灾害应急响应的信息模型系统、装备系统和人才梯队。实现基于现有经验和人工智能的重大地质灾害应急响应虚拟现实、模拟仿真、物理反演和情景再现.为应急响应和风险管理决策提供强力高效的技术支持。

承担应急响应任务的科技团队应具有过硬的心理素质、工程经验和人文情怀。能够适应时间紧、任务重、环境险和动作快的要求。技术专家行使顾问咨询职责。应具备相关的政策法规、理论技术储备和人文素养、工作程序训练,为应急指挥机构及时决策提供尽可能准确、有力和可行的决策依据。2.2应急响应对象

地质灾害应急响应的主要对象是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等具有突发性质者。重大地质灾害是指引起大量人员伤亡、严重经济损失或区域社会恐慌的岩土体移动事件.具体包括大型和特大型2类[31。

大型地质灾害的灾情参数是一次死亡10人及以上或直接经济损失大于100万元;险情参数是威胁人员100人以上或直接威胁财产超过1000万元。

特大型地质灾害的灾情参数是一次死亡30人

万 

方数据及以上或直接经济损失大于1000万元;险情参数是威胁人员1000人以上或直接威胁财产超过1亿元。2.3应急响应类型与等级

地质灾害应急响应分为“险情应急”和“灾情应急”2种类型或二者的混合类型。产生威胁者称为“险情”,发生危害者称为“灾情”Is]。

重大地质灾害险情应急响应简称“险情应急”,是指地质体的运动态势具有发展演化成为重大地质灾害事件。从而造成重大危害的可能性或危险性。为避免发展成灾而采取的紧急转移人员、财产和工程控制的一系列行动。“险情应急”的研究重点是可能危害范围的推演和快速有效的工程控制方案的选定。

重大地质灾害灾情应急响应简称“灾情应急”。是指地质体的运动已经造成重大危害,并可能扩大或加剧这种危害的范围与程度。为搜救失踪或受伤人员、抢救财产、转移人员避免新的危害发生而采取的一系列紧急处置行动。“灾情应急”的研究重点是搜救或转移人员、监测预警和控制新的灾害隐患、灾害成因定性和选择评估安置场址的地质安全等。

特大型地质灾害定为I级响应.大型地质灾害定为Ⅱ级响应。I级为国家级应急响应。Ⅱ级为部(省)级应急响应。2.4应急响应组织体系

按照“统一领导、分工负责,分级管理、属地为主”的原则,重大地质灾害应急响应工作的组织体系与工作职责的初步划分见图1。

3工作程序与任务

3.1工作程序

根据多年的经验和现有的认识水平。初步把重大地质灾害应急响应的技术支撑工作程序划分为8个阶段,即响应启动、调查评价、监测预警、会商定性、防控论证、决策指挥、实施检验和总结完善(图2)。3.2工作任务

3.2.1响应启动

(1)接报/收报:接报/收报按《国家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问要求的程序逐级报送,随时关注互联网社会舆论和新闻媒体发布的讯息。并及时下达国家管理机构的指令、指示或明电等。

(2)技术准备:值班人员信息查询,技术人员到

150

地质通报

GEoLOGlCALBULLETINOFCHINA2010拒

报告江:报指示

图1重大地质灾害应急响应组织体系与工作职责

Fig.1

Frameworkandresponsibility

011

emergencymanagement

forseriousgeo——hazards

位,装备调集,智能系统准备,专家遴选与集结。

(4)基本任务:响应程序按照《国家突发地质灾(3)确定响应级别:确定响应级别后.立即进入害应急预案》问规定的程序启动I级或Ⅱ级响应。具防灾减灾响应程序。一旦接到警报后,应急响应体系体任务包括下述8项。

包括指挥、测报、专家咨询、远程联络会商、现场指①接到灾害发生信息后,2小时内启动国家级

挥、应急物质、医疗救护等按照相应级别的突发地质地质灾害应急响应程序建议。

灾害应急预案进入运作程序。

②根据指示派出先谴工作组协助地方政府调查

万 

方数据

第29卷第1期

刘传正等:重大地质灾害应急响应技术支撑体系研究

151

响应启动L——◆J接报/收报:信息杳询:人员/装备/专家调度:初步建议

调查评价l

一遥感遥测:现场调查:重点测算:分析评价:现场讨论复核

监测预警l-l重点监测:确定关键地段:选定预警模型与判据:校验复核

会商定性L——叫收集多源信息:综合分析研判:综合复核验证:会商定性

防控论证卜—一分析发展趋势:预测灾害风险和危害性:论证比选防控方案

决策指挥I

-J模拟仿真:技术选择:风险评估:汇报咨询:决策指挥

实施检验L——◆I快速实施:实时监测:方案调整:工艺优化:效果评价

总结完善l—一总结提炼:信息反馈:系统评估:需求调查:完善升级

图2重大地质灾害应急响应技术程序

Fig.2

Technicalprocedureonemergencyresponseforseriousgeo—hazards

地质灾害成因,判断发展趋势,划出危险区,设立警示牌,制定避灾方案。

式的明察暗访。在各种条件允许时,可利用实时RS(卫星)图像、GPS定位、全站仪、探地雷达、数码摄像、高倍数望远镜、激光扫描系统、快速物探技术、轻遥飞机等取得地质体的表面特征(DEM)、空间结构、环境要素等资料。3.2.3监测预警

掌握地质灾害体的动态与发展趋势。判断地质灾害体的稳定状态、地质灾害险情大小、新隐患的位置、危害范围及可能的发生时间。为会商定性、处置方案论证和紧急避险提供依据。工作任务是基本查明地质灾害体的整体动态分布、关键位置的位移速率及其随时间的变化特点,提出预警预报和紧急撤离的判据和报警方式。

工作方法采用人工测量与GPS定位、全站仪和激光测距仪遥测相结合。人工测量以跨缝贴纸条、钢尺测点为主。自动遥测主要针对关键点进行定时观测。如每小时或每10分钟记录一次,报告时段要保证应急决策的需要,尤其要保证应急撤离(包括抢险施工队员撤离)的需要19-堋。另外,广泛发动居民开展

③视频在线通讯系统保证与灾区省份24小时

接通。专人值守。

④及时收集、评估、报告灾情信息,每日2次报

告灾情和应急响应工作动态.重大情况随时报告。

⑤及时协调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抗灾救灾

的指示。

⑥确认地质灾害险情已消除或控制,提出建议

报国务院副总理确定I级响应终止。

⑦落实应急处置资金。

⑧进入正常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程序。

3.2.2调查评价

快速查明地质灾害体的地质结构和环境条件。调查任务是基本查明地质灾害体的规模、分布、破坏类型及其危害状况。观察影响地质体稳定性的环境条件、自身结构成分特点、长期作用因素及瞬时触发动力。工作方法是在充分收集研究现有资料的基础上,对现场进行全面细致的考察,必要时进行不拘形

万方数据 

 

 

下载地址:重大地质灾害应急响应技术支撑体系研究_图文94.Doc

  【】

最新搜索

重大地质灾害应急响应技术支撑体系研究_图文

幼儿园内常用游戏方案大全15

氧疗指征

通达信的训练模式

76华锐风电上市公告书_图文

CAN24

过程装备设计--课后题16

第9章 反不正当竞争法律制度95

惠斯登电桥测电阻 【实验思考题题目及答案】

新邦物流企业理念


  本文关键词:重大地质灾害应急响应技术支撑体系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1174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qiudizhi/21174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22f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