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地质论文 >

二连盆地赛汉塔拉凹陷边界断裂构造特征及其控藏作用

发布时间:2018-07-14 18:49
【摘要】:为了研究赛汉塔拉凹陷的形成、演化及油气成藏规律,利用地震、钻井、测井等资料对边界断层锡林断裂构造特征进行了分析,并探讨了边界断裂构造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结果表明,锡林断裂具有明显的分段性,不同段其断面形态存在差异,表现为中段断面相对陡倾,南、北段则相对平缓。由平均断裂活动速率可知,阿尔善组和腾格尔组沉积期是锡林断裂的强烈活动期。锡林断裂的形成与演化对油气成藏具有控制作用,具体表现为:①断裂活动控制生烃洼槽及优质烃源岩的形成,并促进烃源岩的热演化;②断裂活动控制砂体展布,并形成多种类型的圈闭;③断裂、砂体和不整合面共同构成了油气运移的输导格架。因此,生烃洼槽周边受锡林断裂控制而形成的圈闭是油气聚集的有利场所。
[Abstract]:In order to study the formation, evolution and hydrocarbon accumulation law of Saihantala Sag, the structural characteristics of Xilin fault along the boundary fault are analyzed by using seismic, drilling and logging data, and the controlling effect of boundary fault structure on oil and gas accumulation is discuss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Xilin fault has obvious segmental character, and the cross-section morphology of different segments is different, which shows that the middle section is relatively steep, while the south and north sections are relatively flat. According to the average rate of fault activity, the sedimentary period of Alshan formation and Tengger formation is the strong active period of Xilin fault. The formation and evolution of Xilin fault have a controlling effect on oil and gas accumulation, which is manifested in the formation of hydrocarbon generating troughs and high quality source rocks controlled by the activity of Wei 1 fault, and the thermal evolution of source rocks and the control of sandbody distribution by the thermal evolution of hydrocarbon source rocks. Various types of traps and faults are formed, and sand bodies and unconformities form the framework of oil and gas migration. Therefore, the trap formed by the Xilin fault around the hydrocarbon-generating depression is a favorable place for oil and gas accumulation.
【作者单位】: 中国石油华北油田分公司地球物理勘探研究院;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地球科学学院;西北大学大陆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油气资源与探测国家重点实验室;
【基金】: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重大科技专项“华北油田上产稳产800万吨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编号:2014E-35)资助
【分类号】:P618.1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方杰,顾连兴,刘宝泉,张洪生,张光辉,孙彤彤;二连盆地稠油地球化学及其成因探讨[J];地质论评;2002年03期

2 刘武生,刘金辉,王正邦,谢佑新;二连盆地含矿建造后生改造作用过程及其演化[J];东华理工学院学报;2005年01期

3 杜永林;盛志纬;;二连盆地地层发育特征[J];石油勘探与开发;1984年01期

4 赵旭东;张守本;;应用数学地质方法对二连盆地进行石油资源评价[J];石油学报;1985年03期

5 杜永林;盛志纬;陈丽华;熊小琴;;二连盆地储油岩的类型及特征[J];石油勘探与开发;1984年03期

6 封银国;林进;王东辉;;二连盆地宝勒根陶海凹陷石油地质构造特征初析[J];中国石油勘探;2008年05期

7 魏分粮;;二连盆地东北新区勘探潜力浅析[J];科技创新导报;2009年24期

8 王有智;;二连盆地中—新生代盆山耦合关系[J];特种油气藏;2011年03期

9 李月湘;于金水;秦明宽;陈戴生;曹建英;卫三元;;二连盆地可地浸砂岩型铀矿找矿方向[J];铀矿地质;2009年06期

10 李正文,焦贵浩,董艳蕾;二连盆地断陷模型研究及其在新区评价中的应用[J];西安石油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997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刘士毅;;利用地球物理资料评价二连盆地群的含煤性[A];地球物理与中国建设——庆祝中国地球物理学会成立50周年文集[C];1997年

2 李玲;李华明;;二连盆地巴彦乌拉地区赛汉组上段砂岩岩石地球化学特征[A];中国核科学技术进展报告(第二卷)——中国核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第1册(铀矿地质分卷)[C];2011年

3 王元青;孟津;倪喜军;李茜;金迅;白滨;;内蒙古二连盆地东部下古近系研究的进展[A];中国古生物学会第24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4 郭爱军;徐浩;陈利敏;高科飞;;大兴安岭隆升与海拉尔、二连盆地构造关系及动力学探讨[A];中国地质学会2013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汇编——S08盆山耦合与资源环境效应及找矿突破分会场[C];201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3条

1 记者 岳双才 通讯员 刘英;二连盆地勘探获重大发现[N];中国石油报;2000年

2 特约记者 齐莉莉 通讯员 景伟 陆曲辰;打好“常规牌” 负效变“富效”[N];中国石油报;2014年

3 记者 李兵 通讯员 罗宁;为完成全年任务备力冲刺[N];中国石油报;200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李欣;二连盆地石油资源结构与勘探潜力分析[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梁越;二连盆地巴音都兰凹陷构造特征及演化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5年

2 陈波;二连盆地咸拉嘎凹陷白垩系储层特征及评价[D];西安石油大学;2012年

3 吴刚;二连盆地侏罗纪—白垩纪原型盆地恢复[D];中国石油大学;2009年

4 淡伟宁;二连盆地阿尔凹陷石油地质综合研究[D];长江大学;2013年

5 张志强;二连盆地咸拉嘎凹陷白垩系沉积微相研究[D];西安石油大学;2012年

6 龚云洋;二连盆地石炭—二叠系页岩气资源潜力调查评价[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4年

7 程艳清;二连盆地赛汉塔拉凹陷下白垩统沉积特征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0年

8 贾国娜;二连盆地阿南凹陷腾一段层序地层及沉积体系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2年

9 陈念伟;二连盆地洪浩尔舒特凹陷下白垩统沉积特征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0年

10 曹容浩;二连盆地布图莫吉凹陷油气成藏条件综合评价[D];长安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12262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qiudizhi/212262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dc3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