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土高原南部35万年以来的古温度变化和极端干旱事件:微生物脂类的记录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地质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P53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蒋钧;唐耀庚;;全球温度变化的热力学平衡和最新发现[J];地学前缘;2008年06期
2 曲建和,孙安健;黄淮海地区近四十年来温度变化特征的研究[J];应用气象学报;1991年04期
3 杨兆芬;姚力群;张家林;董先平;;合肥市室内蟑螂的调查及其对光照和温度变化反应的研究[J];白蚁科技;1993年01期
4 陈峪,叶殿秀;温度变化对夏季降温耗能的影响[J];应用气象学报;2005年S1期
5 郑景云;葛全胜;方修琦;张学珍;;基于历史文献重建的近2000年中国温度变化比较研究[J];气象学报;2007年03期
6 周磊;龚志强;支蓉;封国林;;基于复杂网络研究中国温度变化的区域特征[J];物理学报;2009年10期
7 姜爱军,董晓敏;江苏省近40年温度变化的诊断分析[J];气象;1991年01期
8 丁一汇,,戴晓苏;中国近百年来的温度变化[J];气象;1994年12期
9 唐秀家,颜大椿;温度变化环境热线现场校准装置(英文)[J];计量学报;1998年04期
10 ;海拔高度与温度变化的换算方法[J];四川果树资料汇编;1979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徐海;洪业汤;;近6000年红原温度变化历史及其对社会文化的影响[A];第六届全国环境地球化学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2年
2 谢树成;王志远;易轶;姚檀栋;陈发虎;Richard Evershed;;分子化石记录的第四纪古植被与古气候信息[A];2001年全国沉积学大会摘要论文集[C];2001年
3 孙玉兵;陈天虎;谢巧勤;;西峰剖面碳酸盐含量的变化及其古气候恢复[A];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11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4 濮冰;闻新宇;王绍武;周天军;朱锦红;;中国温度变化的两个基本模态的诊断和模拟研究[A];中国气象学会2006年年会“首届研究生年会”分会场论文集[C];2006年
5 伍婧;刘强;;晚冰期月亮湖炭屑记录反映的古气候演化[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2013年度(第13届)学术论文汇编——新生代地质与环境研究室[C];2014年
6 陈乐尧;;从昆明盆地滇池北缘第四纪孢粉组合讨论古气候特征[A];中国地质科学院成都地质矿产研究所文集(5)[C];1984年
7 刘现彬;夏敦胜;贾佳;;兰州九州台黄土磁性特征及其古气候意义研究[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七届年会论文集[C];2011年
8 吴锡浩;;郑州附近高分辨率黄土地层与短时间尺度古气候变化记录[A];中国地质科学院“九五”科技成果汇编[C];2001年
9 于群;;全球温度变化特征及气候变暖对北京的影响[A];2014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第十二章)[C];2014年
10 张宇;李作川;徐娇华;徐晓辉;;全球温度变化下声速异常的时空特性[A];泛在信息社会中的声学——中国声学学会2010年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7条
1 欧阳钊;室温需常调[N];医药养生保健报;2009年
2 雨佳;居室温度要常变化[N];上海中医药报;2008年
3 余波;全球古气候观测系统概述[N];中国气象报;2002年
4 田羽;炎热夏天不宜做的事[N];瓜果蔬菜报.农业信息周刊;2006年
5 记者 张平阳;2068年青藏高原温度降至谷底[N];西安日报;2011年
6 肖风珠;气温过低过高都会夺命[N];医药养生保健报;2008年
7 汪勤模;不可小看1℃的温度变化[N];中国气象报;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唐长燕;黄土高原南部35万年以来的古温度变化和极端干旱事件:微生物脂类的记录[D];中国地质大学;2017年
2 李高远;晚更新世以来青藏高原东北部湖泊藻类演化在古气候古环境研究中的意义[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6年
3 杨桂芳;流域、古气候、人类活动——机理、过程、指标体系及其方法论的探讨[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4 刘冬雁;川西高原甘孜黄土记录的早更新世晚期以来的古气候变化[D];中国海洋大学;2009年
5 李彬;岩溶区古气候替代指标及桂林地区14万年来古气候变化研究[D];中国地质科学院;1999年
6 胡建芳;3万年来南沙海区古气候、古环境演变:分子有机地球化学研究[D];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2001年
7 王冠民;古气候变化对湖相高频旋回泥岩和页岩的沉积控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2005年
8 杨桂芳;兰州三万年以来古气候演化与古环境重建[D];中国地质大学;2003年
9 付淑清;南海南部晚第四纪以来的古气候古环境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2007年
10 魏子新;长江三角洲东部第四纪沉积环境演化:新构造运动、古气候与海平面变化的耦合作用[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平阿丽;基于季铵盐阳离子表面活性剂的温敏型胶束体系的构筑及其性能研究[D];聊城大学;2015年
2 程健;合肥市2006~2012年温度变化对细菌性痢疾影响的时间序列研究[D];安徽医科大学;2015年
3 王羽田;高温环境Buck变换器的建模与控制方法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6年
4 谢明玉;合肥市2010-2013年温度变化对儿童急性支气管炎的影响:时间序列研究[D];安徽医科大学;2017年
5 王怡璇;25-20 kaB.P.中祁连疏勒河地区钙华沉积特征及其古气候意义[D];成都理工大学;2015年
6 敖玉静;江西九江红土堆积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指示意义[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5年
7 宗娴;日本海百年以来及4万年以来不同时间尺度的沉积环境演化[D];南京大学;2016年
8 周烨;中新世以来奄美三角盆地碎屑沉积物粒度特征及其物源和古气候意义[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16年
9 唐国利;仪器观测时期中国温度变化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大气物理研究所);2006年
10 周勇;西北酒泉和六盘山盆地早白垩世古气候[D];成都理工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214316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qiudizhi/21431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