坳拉槽层序地层学:以湘中坳陷为例
[Abstract]:The sedimentary period of Xikuang formation is the most developed period in central Hunan. According to the indicators of lithology, sedimentary structure and paleontological facies, the deep-water platform basin facies, shallow water platform basin facies, limited platform facies, sloughing limestone facies and shore-shore facies can be identified. Four third-order sequence boundaries can be identified from the Xikuang formation and three third-order sequences can be divided. Transgressive systems and high system tracts can be identified from these three sequences. Transgression system tracts are composed of shallow platform basin facies and deep water platform basin facies, while high level system tract is shallow platform basin facies, limited platform facies and shore-shore facies. During the process of development, the tectonic activity, provenance, climate and other factors control the sequence of the depression trough. Among them, the structure is the main factor. SQ1 sequence sedimentary period boundary fault activity is the strongest, and the hydrocarbon source rock is also the most developed.
【作者单位】: 中南大学有色金属成矿预测与地质环境监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中南大学地球科学与信息物理学院;
【基金】: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2017JJ1034)~~
【分类号】:P539.2;P618.1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层序地层学发展趋势[J];海相油气地质;2000年Z2期
2 李军;;“全国第四届《油气层序地层学》大会”在乌鲁木齐召开[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05年04期
3 雷国明;郝洁;陈静静;;层序地层学研究进展及发展趋势[J];科技咨询导报;2007年13期
4 吴因业;;“全国第五届油气层序地层学大会”成功召开[J];石油学报;2008年01期
5 杨国臣;;浅论层序地层学的发展及其研究前沿[J];内江科技;2008年12期
6 李淑进;吕大炜;刘海燕;;层序地层学研究的新进展及发展方向[J];山东煤炭科技;2008年06期
7 苗爱生;张亚平;唐发春;李西得;陈冬;徐志伟;;层序地层学的研究进展及发展方向[J];内蒙古石油化工;2008年08期
8 陈建文;层序地层学的研究进展[J];海洋地质动态;1995年09期
9 覃建雄;层序地层学发展的若干重要方向[J];岩相古地理;1997年02期
10 青山;;层序地层学派生分支多[J];海相油气地质;1999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郭了萍;李登伟;李明和;;21世纪层序地层学的发展趋势[A];第三届全国沉积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4年
2 陶明华;;层序地层学的是与非[A];中国古生物学会第24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3 杨少坤;;珠江口盆地东部层序地层学实践[A];2001年全国沉积学大会摘要论文集[C];2001年
4 姜在兴;王蛟;;陆相层序地层学的几个问题的探讨[A];第八届古地理学与沉积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4年
5 陈源仁;;露头层序地层学和化石地层学[A];地层古生物论文集(第二十七辑)[C];1999年
6 曹思远;周慧;;层序地层学在储层预测中的应用[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三届年会论文集[C];2007年
7 曹向阳;常旭;刘伊克;;奇异性分析方法在测井曲线层序地层学研究中的应用[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三届年会论文集[C];2007年
8 蔡希源;刘金辉;;高精度层序地层学研究及其在油气勘探中的应用[A];2001年全国沉积学大会摘要论文集[C];2001年
9 纪友亮;;陆相湖盆古地形、可容空间的体积变化率与层序结构的关系[A];第三届全国沉积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4年
10 赖维成;;综合运用层序地层学与古地貌分析进行储层预测及其成功实例[A];第三届全国沉积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2条
1 记者 张立 通讯员 雷鸣;我国层序地层学研究上台阶[N];中国矿业报;2011年
2 记者 滕艳 通讯员 孙敬 雷鸣;隐蔽油气藏勘探开发应重视层序地层学研究[N];中国国土资源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刘辰生;塔里木盆地阿克库勒地区三叠系层序地层学与沉积相研究[D];中南大学;2006年
2 刘刚;大巴山侏罗纪前陆层序地层学研究[D];中国地质科学院;2007年
3 邓述全;层序地层学在饶阳凹陷隐蔽油气藏勘探中的应用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2005年
4 史淑玲;吐哈盆地葡萄沟地区层序地层学研究与有利岩性圈闭预测[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5年
5 徐翔军;伊通地堑古近系层序地层学分析及重点区岩性地层圈闭分布规律[D];吉林大学;2007年
6 梁积伟;鄂尔多斯盆地侏罗系沉积体系和层序地层学研究[D];西北大学;2007年
7 许杰;塔里木盆地上泥盆统—石炭系层序地层学研究[D];中南大学;2009年
8 王明艳;阿克库勒凸起古生界和三叠系碎屑岩系层序地层学与储层特征研究[D];中南大学;2005年
9 张翔;塔里木盆地志留系层序地层学研究及意义[D];成都理工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栋;云南省个旧地区三叠系层序地层学研究及大地构造背景分析[D];昆明理工大学;2015年
2 高伟晋;平朔木瓜界三号井工矿石炭—二叠纪含煤地层层序地层学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5年
3 魏冬;梨树断陷快速裂陷期层序地层学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2年
4 郭双亭;梨树断陷东部层序地层学研究[D];东北石油大学;2016年
5 于舒杰;松辽盆地西部断陷带层序地层学研究[D];大庆石油学院;2007年
6 张海峰;新疆和田地区层序地层学综合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3年
7 李响;贝尔西北地区层序地层学研究[D];东北石油大学;2012年
8 林文洲;贵州寒武系沉积体系及层序地层学研究[D];成都理工学院;2001年
9 蒋波;卫深4至昌德东地区深层层序地层学研究[D];大庆石油学院;2006年
10 刘军龙;吐哈盆地红连—胜北层序地层学研究及有利圈闭预测[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6年
,本文编号:216739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qiudizhi/21673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