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ICP-MS研究黔西南地区构造蚀变体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Abstract]:Structural alteration (SBT) is a synthetic product of sedimentary process and hydrothermal alteration. It is an important location space for gold antimony fluorite and other minerals in southwest Guizhou. The mineralization of gold-antimony ore is closely related to it. In recent years, abundant gold resources have been found in Southwest Guizhou. The key lies in the establishment and application of the SBT system and the metallogenic model which is the core of the system. In this paper, SBT samples of typical deposits in platform facies area of southwest Guizhou are analyzed by inductively coupled plasma-mass spectrometry (ICP-MS), and the ge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of rare earth elements are reveal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危 REE=49.55 脳 10 ~ (-6) F 271.72 脳 10 ~ (-6) in different mining areas had a great change in content of LREE / HREEN 5.62 ~ (-2) ~ (13. 59), and the fractionation of light rare earth elements was obvious. The patterns of normalized partition pattern of SBT for North American shale and CI chondrites showed a right inclination pattern of enrichment of light rare earths, and the "four groups" effect was obvious. The strong hydrothermal action is the product of the same system, and the first line from Dachang to Gotang shows a high positive europium anomaly, which suggests that there are two directions of ore-bearing hydrothermal converging here. In this paper, the ge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of SBT rare earth elements in southwestern Guizhou are systematically compared, reflecting the origin and evolution of ore-forming fluids in this area, which provides a basis for metallogenic prediction of micro-disseminated gold deposits in this area.
【作者单位】: 贵州省地质矿产中心实验室;国土资源部贵阳矿产资源监督检测中心;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材料与化学学院;山西省岩矿测试应用研究所;贵州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一O五地质大队;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矿床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51364005) 中国地质调查局贵州贞丰—普安金矿整装勘查区关键基础地质研究项目(12120114016301) 黔地矿科技合作项目(2014-05)
【分类号】:P618.2;P595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邱招钗,黄志勇,王小如;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CP-MS)技术及其应用[J];厦门科技;2002年04期
2 成勇;袁金红;肖军;胡金荣;;微波消解-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ICP-MS)测定矿石中金和银[J];中国无机分析化学;2012年01期
3 高博;李强;周怀东;高继军;邹晓雯;黄勇;;ICP-MS在水库水源地重金属污染健康风险评价中的应用[J];光谱学与光谱分析;2014年05期
4 李吉生;鞠青海;张启云;;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ICP-MS)测定区域地质调查样品中问题探讨[J];青海国土经略;2010年01期
5 杨蕾;于静;李小红;;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滨海滩涂样品中痕量金的ICP-MS法测定[J];资源环境与工程;2010年01期
6 芮玉奎;孔祥斌;秦静;;应用ICP-MS检测不同种植制度土壤中重金属含量[J];光谱学与光谱分析;2007年06期
7 谢永臻,陈宾,庄峙厦,王小如,吴艳环,赵泰;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CP-MS)同时测定人发中的微量元素[J];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8年04期
8 王瑞敏;;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ICP-MS)测定植物中微量铅和镉[J];农业科技与装备;2011年01期
9 尹坤;荀颖怡;;ICP-MS法对土壤样品中稀土18种元素的测定[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2年08期
10 卢思桥;何超君;闵广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ICP-MS)测定紫菜、螺旋藻中的硒[J];吉林地质;2010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刘丽萍;毛红;张妮娜;张勐;沙博玉;;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ICP-MS)测定运动员食品中铅、砷、镉、铜[A];2005年全国无机质谱、同位素质谱和质谱仪器学术报告会论文集[C];2005年
2 王亚平;王苏明;;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CP-MS)技术在标准物质研制中的应用[A];同位素地质新进展:技术、方法、理论与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3年
3 杜安道;;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CP-MS)分析技术的应用研究[A];中国地质科学院“九五”科技成果汇编[C];2001年
4 王亚平;王苏明;汪双清;许春雪;;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CP-MS)技术在标准物质研制中的应用[A];高分辨记录与同位素技术在环境变化研究中的应用全国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04年
5 郭鹏然;宋雪洁;段太成;陈杭亭;;ICP-MS在土壤中痕量钍分析中应用[A];中国化学会第二十五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下册)[C];2006年
6 冯新斌;Julia Y.Lu;Conrad D.Gregoire;Yinjie Hao;Cathy Benic;William H.Schroeder;Grant Edwards;;利用热还原结合ICP-MS检测技术测定大气颗粒态汞的赋存状态[A];第六届全国环境地球化学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2年
7 李岩;于永江;;ICP-MS方法测定NdFeB中元素成分[A];第十二届全国稀土元素分析化学学术报告暨研讨会论文集(上)[C];2007年
8 朱凤蓉;李志明;粟永阳;徐江;任向军;翟利华;周国庆;董宏波;黄能斌;党海军;;钚气溶胶直接进样的ICP-MS快速定量分析技术[A];第九届全国核化学与放射化学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10年
9 周国庆;朱凤蓉;俞江;李梅;张佳媚;金玉仁;;皮克量级铀ICP-MS同位素分析中的本底扣除技术[A];2007年全国质谱学会无机质谱、同位素质谱、质谱仪器和教育学专业委员会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7年
10 潘清灵;熊卫萍;洛桑;白玛旦增;谢荣;章卫民;代安国;;微波消解ICP-MS法测定西藏地区冬虫夏草中12种微量元素[A];2012年鄂粤微生物学学术年会——湖北省暨武汉微生物学会成立六十年庆祝大会论文集[C];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杨琰;洞穴石笋高精度ICP-MS铀系年代学与西南岩溶地区古气候变化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06年
2 吉艳琴;环境样品中痕量铀、钍、镎和钚的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CP-MS)分析方法研究[D];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200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胡鸣;ICP-MS法测铜型化合物中微量重金属元素含量的研究[D];西南科技大学;2015年
2 王传之;保健食品中8种有害金属元素的ICP-MS同时定量分析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16年
3 杨彪;用ICP-MS法测定头发样品中的铜、锌、镉[D];吉林大学;2016年
4 姜永青;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CP-MS)测量铀中痕量稀土杂质方法研究[D];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2003年
5 胡兆初;有机介质中元素的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CP-MS)行为特性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03年
6 马晓星;改性碳纳米管富集ICP-MS在线检测重金属研究[D];天津科技大学;2011年
7 高甜甜;ICP-MS接口等离子体气流提取过程的研究[D];天津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19433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qiudizhi/21943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