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地质论文 >

有厚度天然结构面法向循环加载变形特性研究

发布时间:2018-08-23 08:41
【摘要】:采用室内试验和理论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有厚度天然结构面的法向循环加载变形特性进行研究。研究的天然结构面属平直稍粗型,厚2~3 mm,层间充填以岩屑为主,夹少量泥,母岩为灰岩。首先,对工程作用下的结构面应力演化过程进行梳理,并根据对结构面法向应力-闭合变形曲线特征的总结,设计了室内试验的法向荷载应力路径。其次,介绍了取样、基本物理和力学特性测试以及试件制备,分别开展了单次和多次法向加、卸载试验,并对试验曲线特征和法向变形力学机制进行分析。然后,对结构面法向循环加载本构关系进行研究,认为当法向应力在20 MPa以内时,分别采用双曲线模型和考虑修正参数的改进双曲线模型,可较好地模拟不同荷载阶段时的结构面法向应力-闭合变形关系;同时,发现当法向应力进入高应力区间后(定义大于20 MPa的应力为高应力,低于20 MPa的应力为中低应力),试验数据呈现新的特点,试验变形值与模型预测值的差距越来越大。最后,分析了造成差异的可能原因,认为在研究高应力条件下的结构面法向变形特征时,采用天然结构面试样是必要的。
[Abstract]:The deform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natural structural planes with thickness under normal cyclic loading are studied by means of laboratory tests and theoretical analysis. Secondly, sampling, testing of basic physical and mechanical properties and preparation of specimens are introduced. Single and multiple normal loading and unloading tests are carried out,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est curves and normal deformation mechanics machine are analyzed. Then, the normal cyclic loading constitutive relation of the structural plane is studied. It is concluded that the normal stress-closed deformation relation of the structural plane at different loading stages can be well simulated by using the hyperbolic model and the modified hyperbolic model considering the modified parameters when the normal stress is less than 20 MPa. After the force enters the high stress range (defined as the stress greater than 20 MPa is high stress, the stress lower than 20 MPa is medium and low stress), the test data show new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gap between the test deformation value and the model predicted value is wider and wider. It is necessary to adopt the natural structure interview.
【作者单位】: 长江科学院水利部岩土力学与工程重点实验室;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No.51209021,No.51539002,No.51379022)~~
【分类号】:TU458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金平;王松;;改进的岩体优势结构面搜索方法及其应用[J];路基工程;2010年03期

2 蒋建平,罗国煜;土坡中的优势结构面分析[J];工程地质学报;2000年04期

3 谭冬生;李学潮;张忠平;;优势结构面理论在某高边坡稳定性分析中的应用[J];路基工程;2006年02期

4 徐佳;张勤;吴继敏;;功效系数法在确定岩体优势结构面中的应用[J];岩土工程学报;2008年04期

5 周莲君;彭振斌;何忠明;彭文祥;;结构面剪切特性的试验与数值模拟分析[J];科技导报;2009年04期

6 李永红;彭振斌;杨明;李俊;;三维锯齿型结构面直剪特性分析[J];科技导报;2009年11期

7 王川婴;钟声;孙卫春;;基于数字钻孔图像的结构面连通性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9年12期

8 沈明荣;张清照;;规则齿型结构面剪切特性的模型试验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10年04期

9 司富安;贾国臣;高玉生;高义军;鞠占斌;;不均匀及不连续结构面抗剪强度模拟试验研究[J];水利水电技术;2010年02期

10 宋博学;俞缙;林从谋;;穿越位移不连续结构面的随机地震波模拟[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10年09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吉锋;石豫川;冯文凯;;一种新型的结构面起伏形态测量工具——接触打孔器的研制[A];第三届全国岩土与工程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9年

2 吉锋;石豫川;冯文凯;;结构面质量分级体系及力学参数研究[A];第三届全国岩土与工程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9年

3 陈庆寿;何思为;;含两组结构面模型的超动态应变测试[A];第三届全国岩石动力学学术会议论文选集[C];1992年

4 孙强;李曼;杨继红;;西南某地结构面的右行形成机制[A];第十届全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8年

5 张佳川;;节理岩体按结构面性质分区的聚类分析与模糊综合评判[A];全国第三次工程地质大会论文选集(下卷)[C];1988年

6 沈明荣;;不规则齿形结构面的力学特性研究[A];第二届全国青年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3年

7 张龙波;沈明荣;;结构面在加载和卸载条件下的强度特性研究[A];第八届全国工程地质大会论文集[C];2008年

8 陈沅江;吴超;傅衣铭;;软岩结构面流变特性研究[A];中国化学会、中国力学学会第九届全国流变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8年

9 张中俭;杨志法;李丽慧;张路青;杨天瑶;;蛇蟠岛清风洞古采石场中某组结构面长期抗剪强度的反分析[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第11届(2011年度)学术年会论文集(中)[C];2012年

10 李荣强;夏静;;不连续结构面抗剪性能的夹层效应研究[A];第四届全国工程地质大会论文选集(二)[C];199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赵家成;非连续结构面破坏过程试验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13年

2 杨明;岩体结构面力学特性及其锚固效应的数值计算研究[D];中南大学;2009年

3 赵宇飞;加锚结构面剪切特性及锚固岩体综合力学模型研究[D];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2013年

4 范雷;鄂西志留系裂隙砂岩岩体结构特征及其力学参数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09年

5 王小江;岩石结构面力学及水力特性实验研究[D];武汉大学;2013年

6 宋琨;花岗片麻岩体渗透特性及水封条件下洞库围岩稳定性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12年

7 何刘;交通工程边坡在振动力作用下行为特征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3年

8 黄磊;测线取样法引起的岩体结构面几何偏差纠正[D];中国地质大学;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俊杰;贵州省印江县革底滑坡成因机制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5年

2 邝亚萍;结构面控制边坡的局部极限状态破坏模型[D];重庆大学;2015年

3 高云起;岩体结构面形貌特征对剪切特性影响的数值研究[D];燕山大学;2016年

4 孙海洋;破裂围岩注浆加固后的力学特性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6年

5 李者;含结构面岩体力学参数试验及数值模拟研究[D];湖南科技大学;2016年

6 冯志平;节理岩体结构面空间表征及其模型优化[D];东北大学;2013年

7 刘单权;应力波在层状岩体中的传播特性和结构面弹性模量测试[D];江西理工大学;2016年

8 孔祥辉;结构面表面形态与力学性质相关性研究[D];长江科学院;2008年

9 刘颖利;规则锯齿状结构面受力变形过程模拟[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09年

10 王蓬;节理岩体结构面网络模拟[D];同济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219851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qiudizhi/219851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668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