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地质论文 >

基于地应力实测数据分析郯庐断裂带中段滑动趋势

发布时间:2018-08-26 17:22
【摘要】:郯庐断裂带潜在滑动趋势对于区域地壳稳定性评价具有重要的意义。对郯庐断裂带中段(新沂至渤海段)附近12个钻孔共65条实测地应力数据分析,得出该区段最大和最小水平主应力与垂直应力之比K_(max)和K_(min)的范围,结果表明郯庐断裂带中段主要表现为逆断层的应力状态,局部地区呈现出有利于走滑断层的特征。研究区内应力比K值由西向东逐渐增大,并在东北部达到最大。通过计算得出断层面上的剪应力与有效正应力比值小于Byerlee准则所定义的摩擦系数,说明目前郯庐断裂带中段处于相对稳定状态;同时发现北西向断裂面上的剪应力与有效正应力比值比北东向断裂的大。区内应力积累指标μ_m的计算结果和地震的分布特征表明,郯庐断裂带中段北西向断裂上地震活动频繁,应力积累程度低;而北东向断层上应力积累程度高,特别是处于郯庐断裂带中段东北部的北东向断层,在应力集中的区域出现地震空白区,推测为断层的锁固段。最终认为在现今应力场下郯庐断裂带中段更易沿北西向的断裂滑动。
[Abstract]:The potential slip trend of the Tan-Lu fault zone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the evaluation of regional crustal stability. The field stress data of 65 boreholes from 12 boreholes in the middle section of the Tanlu fault zone (Xinyi to Bohai) are analyzed, and the range of maximum and minimum horizontal principal and vertical stress ratios K _ (max) and K _ (min) are obtain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middle part of the Tan-Lu fault zone is dominated by the stress state of the reverse fault, and the local area is characterized by a favorable strike slip fault. The stress ratio K increases gradually from west to east in the study area and reaches its maximum in the northeast. The ratio of shear stress to effective normal stress on fault plane is less than the friction coefficient defined by Byerlee criterion, which indicates that the middle part of Tanlu fault zone is relatively stable at present. It is also found that the ratio of shear stress to effective normal stress on NW fault plane is larger than that on NNE fault. The calculated results of stress accumulation index 渭 m and the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earthquakes indicate that the upper faults in the middle section of the Tan-Lu fault zone are frequently seismically active and the degree of stress accumulation is low, while the degree of stress accumulation is high on the north-east fault. Especially in the northeast of the Tan-Lu fault zone, there is a seismic gap in the area where the stress concentration is concentrated, which is supposed to be the locking section of the fault. It is concluded that the middle part of the Tan-Lu fault zone is more prone to slip along the NW direction under the present stress field.
【作者单位】: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工程技术学院;中国地震局地壳应力研究所地壳动力学重点实验室;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274100,41574088) 中央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项目(ZDJ2012-20)
【分类号】:P315.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高祥林;;渤海中部郯庐断裂带的近期活动与渤海新近纪新生断裂[J];地质科学;2006年02期

2 刘顺;沈忠民;司建涛;;郯庐断裂带演化动力学——多力源多时期分段作用模式[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5期

3 万桂梅;汤良杰;金文正;余一欣;;郯庐断裂带研究进展及存在问题探讨[J];地质论评;2009年02期

4 张庆龙;;郯庐断裂带郯城段考察记[J];地质学刊;2009年03期

5 鲁震;;三位外籍学者对郯庐断裂带的野外考察及其论点[J];国际地震动态;1981年01期

6 万天丰;郯庐断裂带的延伸与切割深度[J];现代地质;1996年04期

7 朱光,王道轩,刘国生,牛漫兰,宋传中;郯庐断裂带的演化及其对西太平洋板块运动的响应[J];地质科学;2004年01期

8 徐芹芹;季建清;王金铎;王振兰;韩文功;于建国;;郯庐断裂带早新生代的活动性质研究[J];地质科学;2008年02期

9 龚伟;曾佐勋;王杰;徐大良;胡烨;李细光;;郯庐断裂带江苏段第四纪活动性研究[J];地震研究;2010年01期

10 王士德;;对山东境内郯庐断裂带的认识[J];河北地质学院学报;1981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段超;李元;宋传中;;安徽肥东西韦地区郯庐断裂带的构造演化[A];中生代以来中国大陆板块作用过程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2 朱光;牛漫兰;谢成龙;胡召齐;;中国东部从挤压向伸展转换的动力学过程——来自郯庐断裂带演化的启示[A];2006年全国岩石学与地球动力学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3 秦光喜;张良筹;严开健;梁继涛;;郯庐断裂带的初步研究[A];中国地质科学院文集(1981)[C];1983年

4 黄建华;方明骏;傅容珊;;郯庐断裂带的分形与分维[A];1992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八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2年

5 谢瑞征;朱永正;丁政;李灼华;;郯庐断裂带江苏及邻近地段新活动特征[A];中国地震学会第三次全国地震科学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汇编[C];1986年

6 秦元喜;张良筹;严开健;;赣榆-太湖断裂与郯庐断裂带的关系及其构造特征的初步探讨[A];中国地质科学院南京地质矿产研究所文集(17)[C];1985年

7 邱楠生;苏向光;李兆影;;郯庐断裂带两侧坳陷古热场及其与断裂带活动的关系探讨[A];中生代以来中国大陆板块作用过程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8 齐文凯;严晓红;周生义;;对郯庐断裂带成生与总体特征的新认识[A];1990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六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0年

9 朱光;王勇生;王道轩;牛漫兰;刘国生;谢成龙;;前陆变形与沉积对郯庐断裂带同造山运动的制约[A];中生代以来中国大陆板块作用过程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10 钟锴;徐鸣洁;王良书;张鹏;胡旭芝;;郯庐断裂带及邻区地球物理场、深部构造特征[A];中生代以来中国大陆板块作用过程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3条

1 记者 汪杰;将郯庐断裂带列为全国第21个重点成矿带[N];中国矿业报;2013年

2 本报记者 吴长锋;传承·演进·创新[N];科技日报;2005年

3 本报实习生 叶松亭 本报记者 王星;惊慌大可不必 预防必不可少[N];文汇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赵田;郯庐断裂带南段造山期变形格局、演化规律与形成机制[D];合肥工业大学;2016年

2 吕丁友;郯庐断裂带渤海段新生代构造特征及其与油气成藏关系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2年

3 林松辉;郯庐断裂带对合肥盆地构造、沉积及油气条件的控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2006年

4 刘国生;合肥盆地对郯庐断裂带活动的沉积响应[D];合肥工业大学;2004年

5 王勇生;郯庐断裂带中—南段走滑运动的构造—热年代学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05年

6 徐佑德;郯庐断裂带构造演化特征及其与相邻盆地的关系[D];合肥工业大学;2009年

7 牛漫兰;郯庐断裂带中南段岩浆活动与深部过程[D];合肥工业大学;2001年

8 许世红;郯庐断裂带苏皖段断裂-沉积响应及合肥盆地油气地质条件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2007年

9 谢成龙;郯庐断裂带南段晚中生代岩浆活动及其对岩石圈减薄的指示[D];合肥工业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开洋;郯庐断裂带中段区域应力状态及其断层力学意义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5年

2 袁福佳;日本3.11大地震对郯庐断裂带位移场影响的数值模拟研究[D];上海大学;2015年

3 罗旭;郯庐断裂带中段及其邻区三维电性结构研究:据Sinoprobe大地电磁测深标准网数据[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6年

4 韩雨;郯庐断裂带肥东段变形岩脉年代学研究及其构造意义[D];合肥工业大学;2016年

5 聂峰;郯庐断裂带(安徽段)两侧特征性变质岩变质属性及形成时限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6年

6 王书琴;郯庐断裂带北段构造样式、变形序列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7 雷清;郯庐断裂带深部电性结构与构造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3年

8 王朝;郯庐断裂带构造特征及其对矿产的控制与影响[D];合肥工业大学;2013年

9 王浩乾;郯庐断裂带南端周边的变形特征与演化规律[D];合肥工业大学;2012年

10 曹洋;郯庐断裂带山东段晚中生代火山岩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地质意义[D];合肥工业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220562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qiudizhi/220562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0e6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