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狼山地区新元古代狼山群变形特征及区域构造意义
[Abstract]:As an important Precambrian stratigraphic unit in the northeastern part of the Alashan block, the Langshan Group records the history of complex tectonic deformation and evolution. In this paper, the tectonic deform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Langshan Group are summarized, and its deformation times and stages are preliminarily divided by studying the tectonic geological pilot mapping and profiling system of the Neoproterozoic Langshan Group in the southern part of Langshan. The study shows that the first stage of structural deformation of the Langshan Group is characterized by a series of syncline inverted fold structures (D1), the second stage is ductile right-lateral strike-slip shear (D2) in the near east-west direction, and the third stage is the NE-trending Bayan Wula-Langshan fault movement. The structural deformation of the mountain group was reformed (D 3). Based on the previous research results and geochronological data in this area, it is concluded that the syncline inverted folds of the Langshan Group in the Neoproterozoic were mainly subducted south by the Paleo-Asian Ocean, and combined with the northern margin of the Alashan block along the Engol suture belt in the late Paleozoic. As a result of the tectonic compression in the near north-south direction, the early hinge NEE-EW fold was formed in the Langshan area, and the intraplate deformation occurred after the closure of the Paleo-Asian Ocean in the late Paleozoic and early Mesozoic, and formed ductile right shear in the Langshan area. In the middle and late Triassic, the ductile left lateral shear formed the strike slip fault in the NE direction, and the early formed fold pivot was turned to the north east, which established the present tectonic pattern in Langshan area.
【作者单位】: 南京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编号:41572190,41372158) 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编号:121201102000150009-16,12120115069601)的成果~~
【分类号】:P534.3;P548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钱迈平,袁训来,汪迎平,闫永奎;淮北地区新元古代后生植物化石新材料[J];古生物学报;2000年04期
2 陆松年;从罗迪尼亚到冈瓦纳超大陆——对新元古代超大陆研究几个问题的思考[J];地学前缘;2001年04期
3 陈松;桂和荣;孙林华;贺振宇;马艳平;;皖北新元古代砂质灰岩地球化学特征[J];河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3期
4 高坪仙,刘新秒;试论中国古大陆中-新元古代汇聚与裂解的地质记录[J];前寒武纪研究进展;1999年01期
5 郑永飞;新元古代超大陆构型中华南的位置[J];科学通报;2004年08期
6 杨瑞东;张传林;罗新荣;魏怀瑞;王伟;;新疆库鲁克塔格地区新元古代末期汉格尔乔克冰期成因新证据[J];地质论评;2007年02期
7 李勇,丁莲芳;新元古代生物多样性及震旦系之底界[J];现代地质;1999年02期
8 段吉业,刘鹏举,万传彪;华北燕山中—新元古代震积岩系列及其地震节律[J];地质学报;2002年04期
9 储雪蕾;新元古代的“雪球地球”[J];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2004年03期
10 聂文明;马东升;潘家永;周健;吴凯;;黔中新元古代-早寒武世含磷岩系δ~(13)C变化及其古海洋意义[J];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储雪蕾;黄晶;;晚新元古代帽碳酸盐岩成因初探[A];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12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2 王家生;;华南新元古代“雪球地球”后古海洋“冷泉”地质记录[A];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12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3 郑永飞;;新元古代“雪球地球”事件与地幔超柱活动[A];第二届全国成矿理论与找矿方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4 张同钢;储雪蕾;陈孟莪;张启锐;冯连君;;新元古代全球冰川事件对早期生物演化的影响[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2002学术论文摘要汇编[C];2002年
5 郑永飞;;新元古代雪球地球事件与地幔超柱活动[A];第三届安徽科技论坛地质古生物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学术研讨会报告(摘要)汇编[C];2004年
6 高林志;耿树方;;亚洲中部及邻区中-新元古代地层序列及成矿沉积环境的探讨[A];亚洲大陆深部地质作用与浅部地质—成矿响应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C];2008年
7 唐烽;;新元古代底栖宏体藻类的分异及其环境响应[A];中国古生物学会微体学分会第十五次学术年会中国古生物学会化石藻类专业委员会第八届会员代表大会暨第十六次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14年
8 黄晶;储雪蕾;张启锐;冯连君;;新元古代冰期及其年代[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2007学术论文汇编(第五卷)[C];2008年
9 陆松年;李怀坤;王惠初;郝国杰;相振群;;从超大陆旋回研究中-北亚地区中-新元古代地质演化特征[A];亚洲大陆深部地质作用与浅部地质—成矿响应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C];2008年
10 邢智峰;齐永安;袁余洋;郑伟;;河南焦作地区新元古代碎屑岩中微生物形成的沉积构造[A];中国古生物学会第十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25届学术年会——纪念中国古生物学会成立80周年论文摘要集[C];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丁海峰;新疆北部新元古代冰期沉积的岩石地球化学和碎屑锆石年代学研究[D];南京大学;2012年
2 付星梅;华北淮北群及新元古代基性岩床构造古地磁学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6年
3 江卓斐;扬子西缘新元古代冰川启动时间、期次及其构造—岩相古地理演化[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6年
4 程猛;新元古代至寒武纪化学分层海洋中的钼生物地球化学循环[D];中国地质大学;2016年
5 史志刚;江西庐山地区新元古代地层与构造演化研究[D];中国地质科学院;2014年
6 周久龙;马达加斯加新元古代Imorona-Itsindro岩套的构造属性及其地质意义[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5年
7 周继彬;桂北—湘西新元古代镁铁质岩的形成时代和成因[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2006年
8 何景文;塔里木克拉通北缘与伊犁块体新元古代冰碛岩地层对比研究[D];南京大学;2015年
9 朱维光;扬子地块西缘新元古代镁铁质—超镁铁质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地质背景——以盐边高家村杂岩体和冷水箐101号杂岩体为例[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地球化学研究所);2004年
10 邱啸飞;神农架地区中—新元古代岩浆事件及其对华南克拉通演化的指示意义[D];中国地质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世涛;桂北宝坛新元古代花岗岩与脉型锡矿床的成矿关系及成因研究[D];南京大学;2015年
2 孙冲;秦祁昆地区新元古代构造—岩相古地理[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4年
3 敖文昊;扬子地块北缘大汉山地区新元古代花岗岩岩石学、地球化学、锆石年代学及其地质意义[D];西北大学;2015年
4 刘泽瑞;扬子西北缘新元古代汉南酸性杂岩矿物化学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13年
5 郭辉;豫西地区新元古代地层沉积特征及沉积古地理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8年
6 李婷;扬子陆块北缘碑坝—西乡地区新元古代构造—岩浆作用研究[D];长安大学;2010年
7 黄博涛;东天山新元古代花岗片麻岩的成因及其地壳演化意义[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4年
8 程佳孝;滇东北新元古代花岗质岩浆作用及其构造意义研究[D];西北大学;2014年
9 杨钊;南秦岭中段中—新元古代基底火山岩地球化学特征及构造意义[D];西北大学;2008年
10 秦切;新疆库鲁克塔格兴地河新元古代镁铁—超镁铁岩体研Rodinia超大陆裂解事件的制约[D];新疆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21140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qiudizhi/22114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