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地质论文 >

P,SV波斜入射下凹陷地形地震动分布特征

发布时间:2018-09-05 08:31
【摘要】:采用数值模拟方法,探讨了凹陷地形在P波和SV波斜入射下,入射角度θ和凹陷深宽比H/L等参数的变化对地表地震动峰值放大系数β的影响。得到如下结论:(1)峰值放大系数的影响程度和范围受不同地震波的影响较大;(2)凹陷两侧的放大系数比底部大,凹陷两侧顶点的放大系数比两侧地表的大;(3)凹陷深宽比一定,SV波从左边斜入射,放大系数随入射角的增大而增大,x分量的放大系数大于z分量,左顶点放大系数大于右顶点,对于P波,x分量的放大系数小于2,放大系数随着入射角的增大而增大,凹陷两侧顶点的z分量放大系数大于2,放大系数随着入射角的增大而减小;(4)入射角θ不变,无论是SV波还是P波,左右两侧的放大系数随凹陷深宽比H/L的增大而增大。当SV波从左边斜入射时,x分量左顶点的放大系数大于右顶点,z分量放大系数小于x分量;当P波从左边斜入射时,左顶点x分量放大系数大于右顶点,所有放大系数均小于2,z分量放大系数大于x分量。这些结论可为实际工程提供参考。
[Abstract]:In this paper, the influence of the variation of incidence angle 胃 and sag depth / width ratio H / L on the peak magnification factor 尾 of ground motion is discussed by means of numerical simulation under the oblique incidence of P wave and SV wave. The conclusions are as follows: (1) the influence degree and range of peak magnification factor are greatly affected by different seismic waves; (2) the magnification factor on both sides of the sag is larger than that at the bottom. The magnification factor of the vertices on both sides of the sag is larger than that of the surface on both sides. (3) the magnification factor of the X component is greater than that of the z component, and the magnification factor of the left vertex is greater than that of the right vertex. For P wave X component, the magnification coefficient is less than 2, the magnification coefficient increases with the increase of incidence angle, the z component magnification coefficient of the vertices of both sides of the sag is greater than 2, and the magnifying factor decreases with the increase of incident angle. (4) the incidence angle 胃 is invariant. For both SV and P waves, the magnification factor increases with the increase of the ratio of depth to width of the sag. The magnification factor of the left vertex of the X component is larger than that of the right vertex when the SV wave is oblique incident from the left, and the magnification factor of the x component of the left vertex is greater than that of the right vertex when the P wave is inclined to incident from the left. All magnification factors are less than 2nz component and the magnification coefficient is greater than x component. These conclusions can provide reference for practical engineering.
【作者单位】: 苏州科技大学江苏省结构工程重点实验室;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1278323)
【分类号】:P315.9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谷音;江梦霞;卓卫东;陈红媛;;考虑地震波斜入射下河谷地形的大跨桥梁动力反应研究[J];福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年04期

2 盛志强;卢育霞;石玉成;刘琨;万秀红;;河谷地形的地震反应分析[J];地震工程学报;2013年01期

3 周国良;李小军;李铁萍;侯春林;;SV波入射下峡谷地形对多支撑大跨桥梁地震反应影响分析[J];岩土力学;2012年05期

4 周国良;李小军;侯春林;李铁萍;;SV波入射下河谷地形地震动分布特征分析[J];岩土力学;2012年04期

5 钟慧;张郁山;;圆弧状凹陷地形对平面SV波散射问题的宽频带解析解[J];中国地震;2010年02期

6 谢和平;台佳佳;邓建辉;李碧雄;魏进兵;;虹口高原大桥的破坏机制分析[J];四川大学学报(工程科学版);2009年03期

7 杜修力;韩强;李忠献;李立云;陈少峰;赵建锋;;5.12汶川地震中山区公路桥梁震害及启示[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2008年12期

8 孔戈,丁海平,金星,周健,张冬茵;多次透射边界在ANSYS软件中的应用[J];工程抗震与加固改造;2005年02期

9 梁建文,严林隽,Vincent W Lee;圆弧形凹陷地形表面覆盖层对入射平面P波的影响[J];固体力学学报;2002年04期

10 梁建文,严林隽,Vincent W.Lee;圆弧形凹陷地形表面覆盖层对入射平面SV波的影响[J];地震学报;2001年06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丁海平;朱重洋;于彦彦;;P,SV波斜入射下凹陷地形地震动分布特征[J];振动与冲击;2017年12期

2 陈三红;张郁山;;圆弧状多层沉积凹陷在平面SV波入射下的动力响应[J];岩土工程学报;2017年06期

3 张宁;高玉峰;陈欣;代登辉;;风化半圆形河谷对柱面SH波的散射解析解[J];地震工程学报;2017年02期

4 何浩祥;李瑞峰;闫维明;;基于多元模糊评定的桥梁综合地震易损性分析[J];振动工程学报;2017年02期

5 田英侠;王超;;钢筋混凝土圆形单柱桥墩粒子群延性抗震优化[J];西安工业大学学报;2016年12期

6 安振伟;胡远琳;康斌锴;;HDR隔震支座梁桥横向碰撞参数的研究[J];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年01期

7 马超;戈天勇;张威;汤才成;;乐山市金口河区5.0级地震结构震害特征[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17年02期

8 刘中宪;朱丽双;王冬;;平面P、SV和Rayleigh波入射下沉积河谷地震响应IBEM宽频模拟[J];地震工程学报;2017年01期

9 丁海平;于彦彦;郑志法;;P波斜入射陡坎地形对地面运动的影响[J];岩土力学;2017年06期

10 张辉;;分离减隔震技术在半中承式拱桥的应用[J];施工技术;2016年S2期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周国良;李小军;侯春林;李铁萍;;SV波入射下河谷地形地震动分布特征分析[J];岩土力学;2012年04期

2 陈文凯;何少林;张苏平;周中红;;汶川地震甘肃省文县地震地质灾害遥感分析[J];西北地震学报;2011年04期

3 孙崇绍;闵祥仪;周民都;;陇南山区局部地形对地震动强度的影响[J];西北地震学报;2011年04期

4 卢育霞;刘琨;姚凯;石玉成;李倩;;甘肃文县上城台地的地震记录分析[J];西北地震学报;2011年S1期

5 刘必灯;周正华;刘培玄;李小军;王伟;;SV波入射情况下V型河谷地形对地震动的影响分析[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11年02期

6 乔震元;刘本玉;张远富;;汶川8.0级地震峰值地震动特性研究[J];西北地震学报;2011年01期

7 周国良;李小军;刘必灯;亓兴军;;大质量法在多点激励分析中的应用、误差分析与改进[J];工程力学;2011年01期

8 张孝波;景立平;肖文海;;大型河谷场地地震动特性研究[J];防灾减灾工程学报;2010年06期

9 田述军;孔纪名;阿发友;崔云;;汶川地震山地灾害对环境因素的响应机制[J];四川大学学报(工程科学版);2010年05期

10 周国良;李小军;喻uQ;刘浪;李敏;;结构地震作用的基底激励模型及其适用性[J];建筑结构学报;2010年S2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傅思祖,黄秀光,吴江,王瑞荣,马民勋,何钜华,叶君健,顾援;斜入射激光驱动的冲击波在样品中传播特性的实验研究[J];物理学报;2003年08期

2 徐翠艳;王辉;;关于光栅斜入射问题的分析[J];渤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4期

3 蒋卫建;方本民;;斜入射时测量谱线波长公式的修正[J];大学物理实验;2011年05期

4 杨利霞;谢应涛;孔娃;于萍萍;王刚;;斜入射分层线性各向异性等离子体电磁散射时域有限差分方法分析[J];物理学报;2010年09期

5 曹明,王雅黎,刘瑞祥;采用全息光栅作分束器的斜入射干涉仪[J];光学学报;1990年11期

6 朱为勇,王耀俊;柱状固体复合结构对斜入射超声波的散射[J];声学学报;1998年04期

7 姜彦南;葛德彪;;层状介质时域有限差分方法斜入射平面波引入新方式[J];物理学报;2008年10期

8 叶必卿;陈军;福智f央;原勉;;液晶空间光调制器的斜入射特性[J];中国激光;2007年03期

9 答孝义;;斜入射下向列型液晶散射光光强和线宽分布[J];武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6年02期

10 王衍斌,唐永建,张林,吴为东;光路调节装置的设计[J];物理实验;2005年10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勇珩;段庆生;裴文兵;吕信;;斜入射激光平面靶耦合的数值模拟[A];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科技年报(2005)[C];2005年

2 朱福荣;;斜入射下的薄膜器件光学现象研究[A];'99十一省(市)光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9年

3 彭水;张明敏;孙开艳;;斜入射激光在水下激发的声波特性实验研究[A];2012'中国西部声学学术交流会论文集(Ⅰ)[C];2012年

4 蒋卫建;方本民;;斜入射时测量谱线波长公式的修正[A];第六届全国高等学校物理实验教学研讨会论文集(下册)[C];2010年

5 安俊英;徐海亭;郑震宇;;近场声全息法测量斜入射材料的反射特性[A];2007年全国水声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6 裴宁;马琦;王浩;胡文祥;;超声斜入射法检测高阻抗板后缺陷的参数优化[A];2012'中国西部声学学术交流会论文集(Ⅰ)[C];2012年

7 王艳;刘晶波;;地震波斜入射时软土层对地震地面位移峰值的影响[A];第三届全国防震减灾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8 王艳;刘晶波;;地震波斜入射时软土层对地震地面位移峰值的影响[A];第三届全国防震减灾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9 刘兆栋;韩志刚;梁奕瑾;陈磊;;斜入射检测大口径碳化硅平面反射镜[A];第十三届全国光学测试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10年

10 陈立;张燎军;;基于粘弹性边界的地震波斜入射方法研究[A];现代水利水电工程抗震防灾研究与进展(2013年)[C];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江帆;高功率脉冲磁控溅射斜入射沉积氮化钛薄膜结构及应力调控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6年

2 李骥;任意斜入射情况下任意劈角的各向异性阻抗劈的UTD解[D];武汉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浩;地震波斜入射作用下埋地弯管的动力响应[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5年

2 危艳;考虑地震动空间非一致性的大跨桥梁地震反应研究[D];福州大学;2013年

3 朱重洋;地震波斜入射条件下凹陷地形的场地效应[D];苏州科技大学;2016年

4 徐阳秋;斜入射电磁吸波结构设计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3年

5 张爱娟;层状饱和场地基岩斜入射地震动反演[D];天津大学;2012年

6 张婧;基于斜入射的粘接结构中超声波传播特性的研究[D];北京工业大学;2012年

7 郑志法;P波斜入射条件下陡坎地形对场地效应的研究[D];苏州科技学院;2015年

8 樊永永;电磁波斜入射等离子体一维FDTD算法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3年

9 刘瑜;任意形状隧洞对弹性SV波的散射[D];天津大学;2006年

10 石亮;地下圆形洞室群对柱面P和SV波的散射[D];天津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222374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qiudizhi/222374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4a4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