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地质论文 >

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长8储集层致密与成藏耦合关系——来自地球化学和流体包裹体的证据

发布时间:2018-09-14 17:43
【摘要】:采用物理压碎、酸液处理与分步抽提相结合的方法,对储集层样品中不同赋存状态的烃类进行分离;再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进行组分分析,并结合包裹体均一温度、荧光光谱分析,研究了各类烃之间的关系及充注期次。结果表明,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延长组长8含油砂岩中存在4种不同赋存状态的烃类,即游离烃、封闭烃、碳酸盐胶结物包裹体烃以及长石与石英包裹体烃。其中,游离烃的含量在抽提物中占绝对优势,平均为93.4%。包裹体烃荧光光谱λ_(max)、QF_(535)和Q——(650/500)等参数对比分析表明,长石、石英、碳酸盐胶结物包裹体烃成熟度依次增大,其中长石和石英中包裹体烃的荧光光谱各项参数数值相近,而与碳酸盐包裹体烃差异较大。C_(29)ββ/(αα+ββ)与C_(29)20S/(20S+20R)值和甲基菲比值对比分析表明,长石与石英包裹体烃、碳酸盐胶结物包裹体烃、封闭烃、游离烃的热演化程度呈现依次增高的趋势,且游离烃与封闭烃的热演化程度相近。成岩序列、热演化程度分析等综合研究认为长8油藏是一个连续成藏过程,该过程包括3期主要充注,其中晚期充注代表了主成藏期,储集层具有先致密后成藏的特征。
[Abstract]:The methods of physical crushing, acid treatment and step-by-step extraction were used to separate hydrocarbons of different occurrence states in reservoir samples, and then the components of hydrocarbons were analyzed by 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 (GC-MS),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ydrocarbons and their filling times were studied by fluorescence spectroscopy and homogenization temperature of inclusions. There are four kinds of hydrocarbons in Chang 8 oil-bearing sandstone of Yanchang Formation of Triassic in Erdos Basin, namely free hydrocarbon, closed hydrocarbon, carbonate cemented inclusion hydrocarbon and feldspar and quartz inclusion hydrocarbon. The content of free hydrocarbon is predominant in the extract with an average of 93.4%. Fluorescence spectra of inclusion hydrocarbon lambda_ (max), QF_ (535) and Q- (650/500) and other parameters showed that the hydrocarbon maturity of feldspar, quartz and carbonate cemented inclusions increased in turn, and the fluorescence spectra of inclusions in feldspar and quartz were similar, but different from those of carbonate inclusions. It is clear that the thermal evolution degree of feldspar and quartz inclusion hydrocarbon, carbonate cemented inclusion hydrocarbon, closed hydrocarbon and free hydrocarbon increases in turn, and the thermal evolution degree of free hydrocarbon and closed hydrocarbon is similar. Note that late filling represents the main reservoir forming stage, and the reservoir is characterized by tight accumulation.
【作者单位】: 低渗透油气田勘探开发国家工程实验室;中国石油长庆油田公司;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兰州油气资源研究中心;
【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大型油气田及煤层气开发”(2016ZX05050;2011ZX05001-004)
【分类号】:P618.1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丙秀,蒋廷学,丁云宏,汪永利,王世召;低孔低渗储集层探井低伤害压裂技术研究与应用[J];石油勘探与开发;2005年02期

2 胡守志;付晓文;王廷栋;;利用储集层沥青特征识别高演化地区的气层[J];新疆石油地质;2006年04期

3 张本艳;张继超;涂文利;;胜利油田注水现状及对储集层的影响[J];石油勘探与开发;2007年03期

4 王飞龙;甘丽娜;王振中;;低渗透性储集层评价方法及初产液量预测研究[J];录井工程;2010年01期

5 林会喜;许涛;乔玉雷;朱允辉;沈扬;;“多元控储”储集层评价模型在准中地区的应用[J];新疆石油地质;2012年02期

6 王晓辉;范素芳;任毅军;徐宝荣;刘新利;;多属性回归与神经网络串联反演预测薄储集层[J];新疆石油地质;2013年03期

7 伊广林;在储集层油气评价中模糊数学的应用[J];测井技术;1982年04期

8 伊广林;评价储集层的模糊数学方法[J];石油物探;1985年01期

9 伊广林,吕健儒,吴付东,吴金丽,宋国宁,齐继光,张士杰;石油储集层评价专家系统[J];测井技术;1986年01期

10 Е.А.Коплевич;韩寿山;;井间空间储集层比容参数[J];石油物探译丛;1990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孙宏智;;沉积微相与储集层孔隙结构关系研究[A];2000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年刊——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六届年会论文集[C];2000年

2 刘刚;;准噶尔盆地侏罗系储集层排驱压力求取方法研究[A];中国地球物理2013——第四专题论文集[C];2013年

3 何玉平;刘招君;郭璇;张艳;;伊通盆地莫里青断陷双阳组储集层成岩作用研究[A];第八届古地理学与沉积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4年

4 赵玉红;阎建国;侯磊;任云鹏;;测井参数反演在致密油储集层中的应用[A];中国地球物理2013——第二十三专题论文集[C];2013年

5 成菊安;郭荣坤;;测井资料识别储集层水淹级别的ANN方法研究[A];1996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二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6年

6 张灵艳;耿斌;才巨宏;耿生臣;;济阳坳陷火成岩油藏储集层测井评价技术——以商741和罗151火成岩储集层为例[A];2002低渗透油气储层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2年

7 成洪文;王宝娥;戴尽辉;张会芳;;北塘凹陷沙三段碎屑岩储集层成岩特征[A];录井技术文集(第四辑)[C];2004年

8 张瑛;王锦生;;于楼、荣兴、大洼油田解堵机理研究[A];新世纪 新机遇 新挑战——知识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下册)[C];2001年

9 魏嘉;项亮;;利用测井资料进行岩性层和储集层的划分[A];中国地球物理.2003——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九届年会论文集[C];2003年

10 刘传虎;贺振华;;济阳坳陷潜山储集层地震描述方法[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年刊2002——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八届年会论文集[C];200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2条

1 鸣午;美能源部确定关键性超深水技术目标[N];中国石油报;2001年

2 李嵩;埃克森将实施阿拉斯加开发项目[N];中国石油报;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李福军;基于智能计算的油气储集层损害诊断决策支持系统[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蔡振东;鄂尔多斯盆地马岭油田M区延10储集层精细地质特征研究[D];西安石油大学;2015年

2 孙晓庆;储集层裂缝评价方法及应用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2008年

3 蔡德军;欢西稠油油藏堵塞研究及解堵技术的应用[D];大庆石油学院;2009年

4 李泽;基于非线性混沌的储集层测井信号特征提取[D];长春理工大学;2011年

5 刘方;廊东油田低渗透油藏损害机理研究[D];西安石油大学;2010年

6 武清钊;大芦湖油田沙二段储层测井综合评价[D];中国石油大学;2008年

7 莫建武;鄂尔多斯盆地华池地区长3特低渗透储层特征及综合评价[D];西北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24341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qiudizhi/224341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f3a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