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地质论文 >

关于时间域激发极化法中视极化率负值的判别和应用

发布时间:2018-09-18 21:23
【摘要】:时间域激发极化法是目前地质找矿工作常用的地球物理手段,广泛应用于预查、普查、详查、勘探等各个地质工作阶段.但是在野外施工过程中,有时会遇到视极化率负值的现象,技术人员往往会当做畸变点进行剔除.当测区出现大面积视极化率负值的情况下,如果全部剔除负值点,会导致成图不完整,无法客观反映地质体的激发极化特征.本文以时间域激发极化法的中间梯度装置为例,结合理论模型及野外不同地质条件,对出现视极化率负值的因素进行了分析,提出通过二次场衰减特征甄别IP负值是否可用,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Abstract]:Time-domain induced polarization method is a commonly used geophysical method in geological prospecting at present. It is widely used in various geological stages such as pre-investigation, general survey, detailed investigation, exploration and so on. However, in the field construction process, sometimes the phenomenon of negative apparent polarizability will be encountered, and technicians will often eliminate it as distortion points. When a large area of apparent polarizability is negative in the measured area, if all negative points are eliminated, the mapping will not be complete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induced polarization of geological bodies can not be objectively reflected. In this paper, taking the intermediate gradient device of time-domain induced polarization method as an example, combining with the theoretical model and different geological conditions in the field, the factors of negative apparent polarizability are analyzed, and the possibility of identifying the negative value of IP through the attenu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econdary field is proposed. It has certain reference value.
【作者单位】: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球物理与信息技术学院;内蒙古地质工程有限责任公司;合肥市测绘设计研究院;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内蒙古地质矿产开发局;
【分类号】:P631.32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载荣,周志华;非极性气体在水中的溶解性和单位体积极化率判据[J];南京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1991年03期

2 郑勇林;何晓宇;廖涔希;赵茂娟;戴松晖;刘鸿;;复合纳米颗粒膜的有效极化率研究[J];四川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1期

3 沈连金;丁倪洪;;岩石标本极化率测定结果的影响因素[J];华东地质学院学报;1991年01期

4 刘凡镇,辛厚文;相互作用体系的极化率[J];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报;1987年03期

5 黄宗浩,赵宝中,刘思东,,王荣顺;反式多烯的电子极化率[J];东北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1996年01期

6 黄时中;李增;;氢原子电多极动态极化率的解析表达式及其应用(英文)[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年05期

7 罗毅,邱佩华;可溶性物质的非线性极化率χ~(2)与χ~(3)的测量[J];红外研究(A辑);1987年03期

8 李红峰;;泥团法测定极化率的改进[J];科技创业家;2013年04期

9 谢秉川;非线性复合材料中组份颗粒形状因子对非线性极化率的影响[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01期

10 项颖;罗诗裕;邵明珠;;二阶光学非线性方程的摄动解与系统的极化率[J];东莞理工学院学报;2008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陈辉;;非理想表面层对铁电薄膜极化率分布的影响[A];创新沈阳文集(B)[C];2009年

2 范功涛;;轻核(核子)电磁极化率的测量[A];二00九全国核反应会暨生物物理与核物理交叉前沿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3 王爽;贾刚;时宝;任策;赵建勋;;比较法测量立方氮化硼二阶非线性极化率[A];第十六届全国半导体物理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张陈俊;含第ⅢA族元素的二元碳基团簇的结构及物理化学性质的理论研究[D];西北大学;2015年

2 唐永波;多电子原子体系极化性质的理论研究[D];武汉大学;2014年

3 穆跃文;两种混合原子团簇及原子吸附氮化镓单层的结构与性质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荆庆丽;基于量子介质的表面等离子体共振效应及其应用研究[D];清华大学;2014年

2 杨毅;分子和团簇的极化率及高阶极化率的理论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5年

3 李建军;单一介质温度变化与视极化率的试验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04年

4 冯会会;锶原子光钟静态电偶极极化率的计算[D];燕山大学;2014年

5 孙青;有机共轭聚合物链中非线性光学响应的理论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8年

6 张世超;Rb原子高里德堡态极化率的计算[D];华中师范大学;2013年

7 张耀;等效源法在激发极化法中的反演成像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4年

8 于艳波;一些D-π-A型有机分子二阶NLO性质的理论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224913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qiudizhi/224913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548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