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地质论文 >

四川江油渔洞子下三叠统飞仙关组巨鲕灰岩中疑似蓝细菌及早三叠世疑似蓝细菌的双幕式爆发

发布时间:2018-09-19 12:07
【摘要】:二叠纪末海洋生态环境的恶化导致海洋底栖生物的大灭绝及早三叠世蓝细菌的爆发,有关这一时期我国华南蓝细菌化石的报道主要来自早三叠世早期的微生物岩。四川江油渔洞子剖面下三叠统飞仙关组下部巨鲕灰岩中首次发现有丰富的疑似蓝细菌,在种类和结构上与以往所报道的蓝细菌有着明显区别。疑似蓝细菌在巨鲕内和围岩中的富集,表明巨鲕灰岩的成因与疑似蓝细菌的活动有关,与飞仙关组底部微生物岩在成因上有着密切联系,显示早三叠世早期在这一地区发生了疑似蓝细菌的双幕式爆发,同时,暗示着这一地区二叠纪-三叠纪之交至少发生了两次海洋环境恶化及动物灭绝事件。疑似蓝细菌的爆发性生长,对于海洋生态环境的修复和海洋含氧条件的改善,进而为早三叠世末、中三叠世的生物全面复苏、辐射有着重要意义。
[Abstract]:The deterioration of marin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t the end of Permian led to the extinction of marine benthos and the eruption of early Triassic cyanobacteria. The reports of cyanobacterial fossils in South China during this period are mainly from the early Triassic microbes. For the first time, abundant suspected cyanobacteria were found in the giant oolitic limestone of the lower part of the Triassic Feixianguan formation in the Yuyunzi section of Jiangyou River, Sichuan Province, which is obviously different from the previously reported cyanobacteria in species and structure. The enrichment of suspected cyanobacteria in giant oolitic rocks and surrounding rocks indicates that the genesis of giant oolitic limestone is related to the activity of suspected cyanobacteria and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origin of microbe rocks at the bottom of the Feixianguan formation. The results show that a duplex outbreak of suspected cyanobacteria occurred in this area in the early Triassic, which implies that there were at least two marine environmental degradation and animal extinction events between Permian-Triassic in this area. The explosive growth of suspected cyanobacteria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the restoration of marin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nd the improvement of marine oxygen-containing conditions, and thus to the full recovery and radiation of organisms in the late early Triassic and the Middle Triassic.
【作者单位】: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Fachbereich
【基金】: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B类)(XDB03010102);中国科学院"外国专家研究员"计划项目(2009Z2-7)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41402016,41072008) 德国研究委员会课题(Wi725/26)联合资助
【分类号】:Q91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成昭;;我国植物蓝细菌共生研究进入世界前沿[J];科技经济市场;2002年12期

2 柯为;;一种多功能的蓝细菌[J];微生物学通报;2006年04期

3 Rabindra N.Padhy;孙熙年;;可以用作肥料和处理废物的蓝细菌[J];世界科学;1986年07期

4 肖天,孙松,张武昌,李超伦,金明明;白令海蓝细菌分布[J];极地研究;2001年01期

5 王志方,艾秀莲,李晨华,王玮,王成,张伟,王博;蓝细菌多糖研究进展[J];新疆农业科学;2003年01期

6 施庆珊,冯方平;蓝细菌肽研究进展[J];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S2期

7 杨斌;董俊德;杨志浩;张燕英;;中国南海蓝细菌的化学成分研究[J];热带海洋学报;2007年04期

8 刘荣;于海峰;逄圣慧;贺韵雅;;蓝细菌中紫外吸收物质研究进展[J];食品工业科技;2012年11期

9 应天翼;余涛;姚戈;;蓝细菌神经毒素研究进展[J];生物技术通讯;2012年06期

10 郑典元;;蓝细菌的固氮[J];生物学通报;1990年1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施定基;;研究蓝细菌(蓝藻)生物反应器的回顾[A];中国生物工程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暨全国生物反应器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2 孙晟;李洪波;;黄海蓝细菌生态分布特点研究[A];中国海洋与湖沼学会甲壳动物学分会、中国动物学会、中国海洋与湖沼学会生态学分会2000年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0年

3 李民;吴庆余;;蓝细菌谷氧还蛋白的性质及其目标蛋白的鉴定[A];中国海洋湖沼学会藻类学分会第七届会员大会暨第十四次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4 刘兴国;吴庆余;;蓝细菌藻胆体及小分子热休克蛋白的动态变化和功能[A];中国海洋湖沼学会藻类学分会第七届会员大会暨第十四次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5 高媛;陈彬;郑伟文;;共生蓝细菌PCD相关基因的克隆和测序[A];华东六省一市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2008年学术交流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8年

6 吴忠兴;陈坚;郑伟文;;23种固氮蓝细菌的ITS间隔区的PCR-RFLP分析[A];华东六省一市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2003年学术交流会论文摘要集[C];2003年

7 李东霞;王莉;陈雯莉;;MreB在鱼腥蓝细菌PCC 7120细胞分裂过程中的功能研究[A];2012年鄂粤微生物学学术年会——湖北省暨武汉微生物学会成立六十年庆祝大会论文集[C];2012年

8 姜红霞;吴亚生;蔡春芳;;重庆老龙洞二叠系-三叠系界线地层中的管状蓝细菌化石及其意义[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2008学术论文汇编[C];2009年

9 赵梦溪;江永亮;何永兴;周丛照;;2-OG对蓝细菌氮代谢调控转录因子NtcA的DNA结合能力影响的结构研究[A];第十一次中国生物物理学术大会暨第九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摘要集[C];2009年

10 于海峰;贾士儒;;不同营养模式培养条件下发状念珠藻细胞的生长特性[A];2008年中国微生物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记者 吴鹤年;我植物蓝细菌共生研究进入世界前沿[N];科技日报;200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赵梦溪;鱼腥蓝细菌异形细胞分化调控关键蛋白质的结构与调节机制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1年

2 谭慧;鱼腥蓝细菌PCC 7120中细菌酪氨酸激酶和小分子量酪氨酸磷酸酶的功能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3年

3 薛林贵;增强UV-B胁迫下蓝细菌NO信号的产生及其作用机理研究[D];兰州大学;2006年

4 孙雅芳;蓝细菌光受体色素化及晶体结构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4年

5 周吟;鱼腥蓝细菌PCC 7120中复制起点oriC的鉴定及其相关区域对异形胞发育的影响[D];华中农业大学;2011年

6 张少然;鱼腥蓝细菌PCC 7120中严谨反应相关基因rel_(ana)的鉴定及功能分析[D];华中农业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谭琳睿;亚抑菌浓度抗生素对蓝细菌聚集及生物膜形成的影响机制研究[D];山东大学;2016年

2 黄晓珍;蓝细菌核糖体23S rRNA的剪切现象[D];华中农业大学;2013年

3 万莉;细菌荧光素酶标记的蓝细菌磷酸盐生物传感系统的建立和初步应用[D];华中农业大学;2011年

4 王婧蓝;蓝细菌16S rRNA双甲基化酶基因ksgA的进化分析、蛋白结构预测及功能验证[D];华中农业大学;2015年

5 孙晟;东黄海海洋蓝细菌(Synechococcus)生态学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02年

6 陈彬;蓝细菌与苏铁重组的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04年

7 王永强;细菌荧光素酶标记的蓝细菌磷酸盐生物传感器的构建[D];华中农业大学;2008年

8 赵艳丽;硅、外源NO对干旱胁迫下发状念珠蓝细菌的生理应答研究[D];河南科技大学;2013年

9 孙一萍;鱼腥蓝细菌PCC7120中与信号转导相关基因的分析及突变体构建[D];华中农业大学;2003年

10 王晨阳;海洋聚球蓝细菌(Synechococcus)的纯化鉴定及生理和生态分布特征[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06年



本文编号:225008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qiudizhi/225008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412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