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东部若尔盖盆地全新世泥炭地发育和植被变化
[Abstract]:The evolution of peat sediments and peat fields can provide rich information on vegetation and climate change history. In order to reconstruct the Holocene peat land development, vegetation and climate change in the eastern Qinghai-Xizang Plateau, a peat core in the Zoergai Basin was analyzed with high resolution sporopollen, loss of fire and carbon deposition rate.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peat development began at 10.3kaago and flourished in early and middle Holocene, and then began to degenerate. The Holocene vegetation in the Ruoergai Basin was dominated by alpine meadows, and the surrounding mountain coniferous forests expanded several times in 10.5~4.6ka, then retreated rapidly. The properties of peat and the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of sporopollen assemblage revealed that the climate of 10~5.5ka was warm and humid, and the climate of late Holocene was relatively cold and dry. Among them, 10.2 ~ 10 ~ (10) ~ (9. 7) 9. 5 ~ 8. 7 ~ 8. 5 ~ 6 ~ 6 ~ 6 ~ 6 ~ 5 ~ 5 ~ 5 ~ 5 ~ 4 ~ 4 ~ 4 ~ 4 ~ 4 ~ 4 ~ 4 ~ 4 ~ 4 ~ 4 ~ (5) ~ 4 ~ (5) ~ 4 ~ 4 ~ 4 ~ 3 ~ (-1) ~ 3. 1 / 1 ~ (4) ~ (1) ~ (-1) ~ (1.4) ~ 1.2.2.1.2.2.1.2.1.2. in Ruoergai area, there were many rapid peat land degradation, coniferous Long-term changes in Holocene vegetation and climate in the eastern part of the Qinghai-Tibet Plateau are controlled by changes in solar radiation, its dominant temperature, and the intensity of the Asian summer monsoon. The rapid change of the century-scale events may be modulated by the monsoon weakening events and the temperature anomalies in the high latitudes of the Northern Hemisphere.
【作者单位】: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陆地表层格局与模拟院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大学;
【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编号:2016YFA060050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41471169、41330105、41102221、41690113、41401228) 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项目(B类)(编号:XDB03030103)资助
【分类号】:P534.632;Q91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洪杰;;全新世的中国犀类及其地理分布[J];动物学杂志;1993年06期
2 王开发;东海全新世的下限[J];台湾海峡;1985年02期
3 汪世兰 ,徐齐治;马Uc山地区全新世孢粉组合特征及古植被的演变规律[J];兰州大学学报;1988年02期
4 许清海,陈淑英,孔昭宸,杜乃秋;白洋淀地区全新世以来植被演替和气候变化初探[J];植物生态学与地植物学学报;1988年02期
5 吴学忠;;平潭岛全新世孢粉组合及其地质意义[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8年03期
6 陆麟黄;中国南沙海区全新世小孔亚目(苔藓虫唇口目)的古生态研究[J];微体古生物学报;1991年04期
7 毕福志,袁又申;中国全新世气候变化规律[J];大自然探索;1993年04期
8 李平日,崔海亭,谭惠忠,戴君虎,沈承德,孙彦敏;广东全新世埋藏树木研究[J];热带地理;2001年03期
9 马燕,郑长苏;太湖全新世海相硅藻化石的发现及其意义[J];科学通报;1991年21期
10 韩辉友,李升峰,张立新,周曙,张建新,吴胜光,王富葆;江苏句容宝华山全新世中晚期的花粉与环境[J];古生物学报;2000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9条
1 李友桂;郑绵平;;西藏阿里地区全新世早期介形虫及其古环境[A];青藏高原地质文集(3)——地层·古生物——青藏高原地质科学讨论会论文集(二)[C];1979年
2 范淑贤;童国榜;;福建马尾地区全新世古植被古气候演化特征[A];中国古生物学会孢粉学分会七届二次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3 史威;;太湖地区早全新世罕见人类活动的古地理分析[A];中国古生物学会第十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25届学术年会——纪念中国古生物学会成立80周年论文摘要集[C];2009年
4 吉学平;Nina G.Jablonski;刘宏;Lawrence J.Flynn;李正;李枝彩;刘建辉;;云南腾冲江东山小水井全新世大熊猫的发现及其意义[A];第十一届中国古脊椎动物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5 黄宝玉;朱祥根;蔡华伟;林留根;田名利;;江苏宜兴骆驼墩、西溪遗址全新世软体动物[A];中国动物学会、中国海洋湖沼学会贝类学分会第十一次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3年
6 黄宝玉;朱祥根;蔡华伟;林留根;田名利;;江苏宜兴骆驼墩、西溪遗址全新世软体动物[A];中国海洋湖沼学会、中国动物学会贝类学分会第十二次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5年
7 王伟铭;舒军武;陈炜;丁金龙;;长江三角洲地区全新世植被变化与人地系统的演化——以太湖地区为例[A];中国古生物学会孢粉学分会七届二次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8 舒军武;蒋乐平;;浙江萧山跨湖桥距今8200年来的植被变化与人类活动的关系[A];中国古生物学会第十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25届学术年会——纪念中国古生物学会成立80周年论文摘要集[C];2009年
9 冯伟民;蓝;潘华章;蔡华伟;;南海永暑礁晚全新世软体动物记录及其对短时间尺度气候变异的反映[A];贝类学会第七次会员代表大会暨第十一次学术讨论会摘要[C];200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记者 柴海亮;中国人的“脸”在变小[N];人民日报;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胡亚楠;泥河湾盆地籍箕滩剖面全新世孢粉记录的气候环境变化[D];河北师范大学;2016年
2 刘畅;坝上草原全新世以来孢粉组合与古环境研究[D];石家庄经济学院;2015年
3 李奇缘;孤山屯全新世泥炭微生物四醚膜类脂物组成与温度记录[D];西北大学;2016年
4 赵琳;福建戴云山中晚全新世泥炭孢粉记录的植被、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D];南京大学;2014年
5 李焕;青藏高原若尔盖泥炭地孢粉记录的全新世以来植被和环境变化[D];兰州大学;2015年
6 韩美琴;黄河源晚全新世以来植被与气候演变[D];青海大学;2015年
7 韩宇平;周厚岐山全新世植被与生态环境演化[D];陕西师范大学;2000年
8 孙静会;新疆阿勒泰地区泥炭地植物残体记录的全新世环境变化[D];兰州大学;2012年
9 姜雅娟;内蒙古鄂尔多斯高原泊江海子全新世植被和气候变化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227054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qiudizhi/22705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