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地质论文 >

川东北普光气藏储层流体包裹体特征及研究意义

发布时间:2018-10-21 20:31
【摘要】:普光气藏位于四川盆地东北部宣汉县境内,构造上位于川东断褶带东北段双石庙-普光NE向构造带的一个鼻状构造上,是川东北地区目前发现的埋藏最深、储层最厚、丰度最高、规模最大的气藏。本文主要以流体包裹体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进行岩相学、显微测温学、激光拉曼光谱分析及热力学计算等方法,探讨储层流体性质、成藏物理化学条件、成藏期次、时间及演化过程。普光气藏烃源岩主要为二叠系泥质岩和碳酸盐岩,其次是下志留统黑色页岩;储集层主要发育于下三叠统飞仙关组一至三段及上二叠统长兴组上部;两套盖层分别为:(1)上三叠统须家河组及其以上的陆相碎屑岩类泥质岩为主所构成的盖层,(2)下三叠统嘉陵江组二段、四段及其上的中三叠统雷口坡组膏盐层;具有良好的生储盖组合。对普光气藏包裹体进行显微观察,发现包裹体类型多样,有H_2O包裹体(包括气液H_2O和液相H_2O包裹体),烃包裹体(包括气相烃包裹体、沥青包裹体和含沥青气相烃包裹体3类)以及烃-H_2O包裹体。对普光气藏的气液H_2O包裹体进行显微测温,结果显示普光地区储层包裹体的均一温度范围为87℃~249℃,盐度范围为4.48%~21.05%,密度范围为1.03~1.16g/cm~3。根据包裹体的主矿物产状、流体包裹体类型以及包裹体组合特征,将普光气藏上二叠统和下三叠统储层流体包裹体划分为三期:即成岩早期(第I期),成岩晚期早阶段(第Ⅱ期)和成岩晚期晚阶段(第Ⅲ期)。第Ⅰ期以气液H_2O包裹体和液相H_2O包裹体为主,均一温度为87~113℃,盐度峰值为17~19wt%,平均值为18.29 wt%;第Ⅱ期包裹体类型有含沥青气相烃包裹体、残余沥青包裹体和气液H_2O包裹体,含沥青的气相烃包裹体及残余沥青包裹体是由液相烃包裹体、气-液烃包裹体热裂解而成的,该期均一温度为116~165℃,盐度范围主要为7~20wt%,平均值为14.58 wt%;第Ⅲ期包裹体主要为气相烃包裹体、烃-H_2O包裹体和气液H_2O包裹体,均一温度为135~249℃,盐度峰值为5~15%,平均值为11.38 wt%。从第I期到第Ⅲ期随着埋深的增加,均一温度依次升高,盐度大致呈降低的趋势。激光拉曼显示,烃包裹体内含有少量的H_2S气体。早侏罗世,烃源岩达到生油门限,开始生油,包裹体类型以气液H_2O包裹体和液相H_2O包裹体为主,仅有极少量沥青包裹体和烃包裹体,是成岩早期形成的产物。中侏罗世早期-中侏罗世中期,烃源岩达到生油窗,进入大量生油阶段,形成石油包裹体(包括液相烃包裹体、气-液烃包裹体)、气液H_2O包裹体和液相H_2O包裹体,在中-深埋藏条件下,由于温度的升高,储层孔隙中的石油逐渐热裂解成天然气和沥青,宏观上,在溶孔、溶洞、裂缝壁上也可见沥青残余;微观上,就储层中的一个石油包裹体而言,也会产生热裂解,产物为气烃和沥青。封闭性好的石油包裹体变成含沥青的气相烃包裹体;封闭性差的石油包裹体则变成残余沥青包裹体。中侏罗世晚期-早白垩世,烃源岩达到高成熟-过成熟的生气阶段,包裹体类型为液相H_2O包裹体、气液H_2O包裹体、气相烃包裹体以及烃-H_2O包裹体,是一个持续演化的过程。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成都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P618.1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怎样区分原生、次生、假次生包裹体?[J];地质与勘探;1977年01期

2 G.J.罗萨斯科 ,汤福奎;激光激发拉曼光谱在矿物气液包裹体中各个相的不打开部分分析中的应用[J];地质地球化学;1978年05期

3 单林;;熔融包裹体的特征及其测温方法的研究[J];抚州地质学院学报;1979年01期

4 李秉伦;研究矿物中气液包裹体的问题[J];地质科学;1981年02期

5 单林,张文智;熔融包裹体的特征及其测温方法的研究[J];地质科学;1981年02期

6 余平;使用Gandolfi X-射线技术鉴定液包裹体的子矿物[J];地质与勘探;1983年08期

7 卢焕章;;国外包裹体研究的进展[J];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讯;1984年02期

8 卢焕章;;热力学在包裹体研究中的应用学习班在武汉地质学院举办[J];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讯;1984年04期

9 卢焕章;包裹体研究的现状[J];中国地质;1985年07期

10 张德义;侯连珍;;激光显微光谱法测定矿物包裹体成份[J];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讯;1985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丁俊英;倪培;饶冰;张林松;;盐水包裹体的人工系统合成[A];《国际有机裹体研究及其应用》短训班第十四届全国包裹体及地质流体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2 刘斌;;烃类包裹体热动力学参数计算软件[A];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12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3 刘斌;;油气领域中包裹体研究的某些进展和存在问题[A];全国包裹体及地质流体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C];2002年

4 倪培;饶冰;丁俊英;张林松;;人工合成包裹体的实验研究及其意义[A];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九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3年

5 谢奕汉;范宏瑞;胡芳芳;;人造蓝宝石熔融包裹体研究[A];《国际有机裹体研究及其应用》短训班第十四届全国包裹体及地质流体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6 陶士振;;包裹体方法在成岩作用研究中的应用及存在的问题[A];第三届全国沉积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4年

7 张恩;彭明生;;红、蓝宝石中的包裹体致色研究[A];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十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8 吴迪;欧光习;张敏;邱林飞;黎琼;;歧南次凹储层天然气包裹体成分特征及意义[A];中国地球物理2013——第四专题论文集[C];2013年

9 牛贺才;单强;张海祥;;云南鹤庆苦橄岩熔融包裹体物质组成的研究[A];全国包裹体及地质流体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C];2002年

10 张鼐;张水昌;罗平;肖廷荣;;有机包裹体成份色谱分期测试[A];全国包裹体及地质流体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C];200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2条

1 江其勤 张美珍;单体包裹体分析技术获突破[N];中国石化报;2009年

2 马伟蓝;肉眼鉴定蓝宝石[N];中国矿业报;200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刘鹏雷;大别山甘家岭超高压不纯净大理岩:变质演化与大陆俯冲带的碳循环[D];中国地质大学;2015年

2 葛云锦;碳酸盐岩烃类包裹体形成机制及其对油气成藏的响应[D];中国石油大学;2010年

3 潘雪峰;储层流体包裹体技术研究与应用[D];西南石油大学;2013年

4 宫色;储层有机包裹体成分分析方法的建立及其应用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2006年

5 徐仕海;黔桂地区古生界储层流体与成藏成矿的关系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07年

6 于增慧;冲绳海槽火山岩中岩浆包裹体及气体同位素组成研究[D];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2000年

7 代军治;燕辽成矿带钼(铜)矿床成矿作用及成矿动力学背景[D];中国地质科学院;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海桃;南大西洋中脊19°S附近玄武岩与斜长石斑晶熔体包裹体特征及其对岩浆作用的指示意义[D];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2015年

2 李桐林;包裹体对软岩力学特性影响规律的数值模拟研究[D];东北大学;2014年

3 刘伟;四川盆地北缘MVT型铅锌矿床中热液流体的形成与演化[D];成都理工大学;2015年

4 胡旭刚;若尔盖地区510-1铀矿床流体包裹体特征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5年

5 林鑫;西藏龙玛拉铅锌矿流体包裹体特征[D];成都理工大学;2015年

6 赵伟;查干凹陷白垩系储层油气包裹体特征、流体分析及其应用[D];成都理工大学;2015年

7 吴大伟;四川雪宝顶钨锡铍矿床包裹体研究及其意义[D];成都理工大学;2015年

8 吴建;新疆东准拉伊克勒克斑岩型铜(钼)矿床成矿流体特征及成矿机制探讨[D];合肥工业大学;2015年

9 邢永亮;塔中26-82井区良里塔格组烃包裹体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10 赵瑞华;塔中45井区奥陶系储层烃包裹体特征及成藏期厘定[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本文编号:228628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qiudizhi/228628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599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