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地质论文 >

柴北缘与华北西缘中—新元古界地层对比及构造亲缘性分析

发布时间:2018-10-22 11:45
【摘要】:全吉地块是位于柴达木盆地北缘的一个微地块,其恰好处于华北板块、塔里木板块以及扬子板块的包围之中,大地构造位置尤为特殊。全吉群为发育在该地块变质结晶基底之上的一套中元古代稳定沉积盖层。从上世纪开始,不断有学者针对柴北缘的构造亲缘性提出了自己的认识,但由于缺乏可靠的同位素年龄支持或论据较单一难以令人信服,导致在该问题上始终莫衷一是,没有定论。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种观点认为:全吉地块是塔里木板块的一个裂解体,其在古元古界与华北板块相似,而在中-新元古界,则与扬子板块特征更加吻合。测年数据为地层划分以及构造亲缘性分析提供了很好的佐证。本文将实验测试数据与野外实测资料相结合,重点选择对柴北缘全吉山以及华北西缘阿拉善龙首山、宁夏贺兰山以及豫西等地区进行详细地质观测和研究。通过对上述区域的沉积序列、地层接触关系、火山事件层以及特殊标志层(冰碛砾岩层与含磷层)等几方面展开对比分析,最终确认了柴北缘与华北西缘在中-新元古界时期存在着较高的构造亲缘性和古环境相似性,而非对比扬子板块,其盖层沉积的形成和岩石组合特征可能响应了哥伦比亚(Columbia)超大陆的裂解作用。
[Abstract]:Quanji block is a microblock located in the northern margin of Qaidam basin, which is surrounded by North China plate, Tarim plate and Yangtze plate, especially in the tectonic position. Quanji Group is a set of Mesoproterozoic stable sedimentary caprocks developed on the metamorphic crystalline basement of the block. Since the beginning of the last century, many scholars have put forward their own understanding on the tectonic kinship of the northern margin of Qaidam. However, due to the lack of reliable isotopic age support or the fact that the argument is relatively simple and unconvincing, there has always been disagreement on this issue. There is no conclusion. One of the most representative views is that the Quan Ji block is a pyrolysis of the Tarim plate, which is similar to the North China plate in the Paleoproterozoic, while in the Meso-Neoproterozoic, it is more consistent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Yangtze plate. The dating data provide good evidence for stratigraphic classification and structural phylogenetic analysis. In this paper, the experimental data are combined with the field data, and the detailed geological observation and study are carried out on the northern margin of Qaidam, the western margin of North China, the Alashan Longshou Mountain, the Helan Mountain of Ningxia and the west of Henan Province. The sedimentary sequence, stratigraphic contact relationship, volcanic event layer and special marker layer (moraine conglomerate layer and phosphorous layer) in the above mentioned areas are compared and analyzed. Finally, it is confirmed that the northern margin of Qaidam and the western margin of North China had relatively high tectonic affinity and paleoenvironmental similarity in the Meso-Neoproterozoic period, rather than contrasting the Yangtze plate. The formation of caprock sediments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rock assemblages may respond to the fragmentation of the (Columbia) supercontinent in Colombia.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P534.3;P54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宏义;姜振学;庞雄奇;罗群;李玉喜;;柴北缘断裂上、下盘油气差异性聚集及成因[J];石油勘探与开发;2006年05期

2 罗旭;杨洋;刁国东;;柴北缘山前构造带地应力研究[J];内蒙古石油化工;2010年11期

3 罗群;杨竞;魏分粮;;柴北缘地区断裂控藏综合模式[J];油气地质与采收率;2009年02期

4 刘汝强;;柴北缘东段构造特征分析[J];西部探矿工程;2013年02期

5 胡杰;夏斌;胡杨;郭峰;章倩;;柴北缘地区干扰波特征分析以及压制方法[J];天然气地球科学;2010年05期

6 徐文艺;张德全;董英君;佘宏全;闫升好;李大新;丰成友;崔艳合;;东昆仑—柴北缘地区金矿资源多元信息定位预测[J];矿床地质;2002年S1期

7 曾春林;姜波;张敏;尹成明;王超勇;;柴北缘构造活动及其磷灰石裂变径迹记录[J];石油天然气学报;2009年02期

8 党玉琪;马达德;汪立群;马立协;;认识在升华 勘探无止境 从柴北缘勘探历程看南八仙-马北油气田的发现[J];青海石油;2006年01期

9 贺广田;朱迎棠;;柴北缘早石炭世地层系统[J];青海地质;1986年01期

10 屈争辉;姜波;王超勇;;柴北缘石泉滩和冷湖三号储层特征对比研究[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2007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5条

1 马得仁;马占青;赵战锋;;东昆仑—柴北缘地区构造与成矿时空关系研究[A];2010'中国矿业科技大会论文集[C];2010年

2 王杰;陈践发;鲍志东;张水昌;徐永昌;王大锐;;海底热水流体对海相碳酸盐岩有机质丰度影响初探——以华北北部中、新元古界为例[A];第三届全国沉积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4年

3 陈琰;马立协;柳家奎;;柴达木盆地北缘块断带原油地球化学特征与成因类型研究[A];第十届全国有机地球化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4 陈启林;阎存凤;陈迎宾;张正刚;郑希民;;柴北缘东区中下侏罗统油气地质特征[A];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西北分院建院20周年论文专集[C];2005年

5 沈海莹;;亲缘性半相合骨髓移植9例的饮食护理[A];全国中西医结合血液病学术研讨会、浙江省中西医结合学会血液病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首次学术年会暨继续教育学习班论文汇编[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2条

1 记者 康维海;柴北缘油气勘探研究取得重大成果[N];中国矿业报;2011年

2 凌须斌;看马北1井怎样逼近大场面[N];中国石油报;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曾春林;柴北缘西段侏罗系构造演化及其对油气成藏的控制[D];中国矿业大学;2009年

2 陈迎宾;柴达木盆地北缘构造发育特征及其对油气成藏的控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0年

3 胡勇;柴达木盆地北缘西段冲断带油气成藏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2005年

4 李延钧;成藏地球化学研究[D];西南石油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戚宜建;柴北缘与华北西缘中—新元古界地层对比及构造亲缘性分析[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7年

2 车建辉;柴北缘沙柳泉-生格一带地质构造分析[D];长安大学;2015年

3 黄君辉;航磁处理技术在柴北缘马仙地区油气勘探中的应用[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6年

4 杨士杰;柴北缘绿梁山复式花岗岩体及其中片麻岩、榴闪岩包裹体的成因与形成机制[D];西北大学;2016年

5 王玉松;柴北缘果可山地区三叠纪侵入岩锆石年代学、成因及其形成环境探讨[D];合肥工业大学;2017年

6 郭帅;柴北缘东段侏罗纪沉积—构造演化[D];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12年

7 冯晓翠;柴北缘盆地构造特征与封闭性研究[D];西南石油大学;2013年

8 潘国强;柴北缘断裂系统及控藏机理[D];大庆石油学院;2010年

9 王岗;青海省柴北缘霍德生沟岩浆岩带的特征研究[D];长安大学;2014年

10 马长玲;柴北缘南八仙—马海构造带构造特征及其成因分析[D];西安科技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28706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qiudizhi/228706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de1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