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地质论文 >

源—汇沉积过程的深时古气候意义

发布时间:2018-10-30 14:12
【摘要】:源-汇沉积过程的实质是沉积物的产生、搬运和沉积.陆表岩石的风化、侵蚀是沉积物产生的主要过程,受气候和构造因素的联合控制.现代陆表风化层研究揭示,在特定风化机制下(供给限制型化学风化)表层土壤的化学风化强度主要与陆表温度和湿度(降雨量)有关,其关系可通过建立经验气候转换方程来描述.经源-汇过程,这些气候信息可随陆源碎屑沉积物从源到汇传递,并最终可能形成沉积记录而保存于地层序列中.由于源-汇系统的复杂性和自发波动性,气候信息传递受源区侵蚀和沉积路径等的影响和扰动,具有明显的选择性,其时效性与气候变化本身的幅度和频度有关.基于陆源碎屑沉积进行深时古气候研究需要加深对源-汇沉积过程的理解,并考虑沉积系统响应和可能气候变化的时间尺度.
[Abstract]:The essence of the source-sink deposition process is the generation, transport and deposition of sediments. Weathering and erosion of surface rocks are the main processes of sediment generation and are controlled by climatic and tectonic factors. Modern studies on the surface weathering layer reveal that the chemical weathering intensity of the surface soil under a specific weathering mechanism (supply-limited chemical weathering) is mainly related to the surface temperature and humidity (rainfall). The relationship can be described by establishing an empirical climate transformation equation. Through the source-sink process, these climatic information can be transferred from source to sink with continental clastic sediments, and may eventually form sedimentary records and be preserved in stratigraphic sequences. Because of the complexity and spontaneous fluctuation of source-sink system, climate information transmission is influenced and disturbed by source erosion and deposition path, which has obvious selectivity. Its timeliness is related to the amplitude and frequency of climate change itself. The study of deep paleoclimate based on continental clastic deposition requires a deeper understanding of the source-sink deposition process, taking into account the response of sedimentary systems and the time scale of possible climate change.
【作者单位】: 中国地质大学生物地质与环境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地球科学学院;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No.41572078)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No.CUG160604)
【分类号】:P53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江年;美国“科学”杂志出专辑谈地球古气候问题[J];中国环境科学;2001年05期

2 张立平,王东坡;松辽盆地白垩纪古气候特征及其变化机制[J];岩相古地理;1994年01期

3 刘东生,,丁仲礼,郭正堂;国际南北两半球古气候计划简介[J];地球科学进展;1995年05期

4 ;古气候变化导致动物迁徒[J];大科技(科学之迷);2005年11期

5 袁林旺,周春林,刘泽纯;古气候变化吸引子维数对比研究[J];地理学与国土研究;2002年03期

6 闫晓勇,张铭;6000年前中国古气候的数值模拟[J];解放军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06期

7 张世奇,孙耀庭,刘金华,魏垂高,孙杰;气候变化对可容空间及层序发育的影响[J];海洋地质动态;2005年02期

8 吴欣松;郭娟娟;黄永建;付建伟;;松辽盆地晚白垩世古气候变化的测井替代指标[J];古地理学报;2011年01期

9 寇立群;;全球古气候变化研究[J];价值工程;2012年19期

10 庞军刚;云正文;;陆相沉积古气候恢复研究进展[J];长江大学学报(自科版);2013年20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谢树成;王志远;易轶;姚檀栋;陈发虎;Richard Evershed;;分子化石记录的第四纪古植被与古气候信息[A];2001年全国沉积学大会摘要论文集[C];2001年

2 孙玉兵;陈天虎;谢巧勤;;西峰剖面碳酸盐含量的变化及其古气候恢复[A];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11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3 伍婧;刘强;;晚冰期月亮湖炭屑记录反映的古气候演化[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2013年度(第13届)学术论文汇编——新生代地质与环境研究室[C];2014年

4 陈乐尧;;从昆明盆地滇池北缘第四纪孢粉组合讨论古气候特征[A];中国地质科学院成都地质矿产研究所文集(5)[C];1984年

5 刘现彬;夏敦胜;贾佳;;兰州九州台黄土磁性特征及其古气候意义研究[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七届年会论文集[C];2011年

6 吴锡浩;;郑州附近高分辨率黄土地层与短时间尺度古气候变化记录[A];中国地质科学院“九五”科技成果汇编[C];2001年

7 强小科;安芷生;李华梅;常宏;宋友桂;;黄土高原北部红黏土堆积的磁学性质及其古气候意义[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届年会论文集[C];2004年

8 廖光宇;;雅鲁藏布江大拐弯地区直白古湖的发现及其意义[A];青藏高原及邻区地质与资源环境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3年

9 李长安;张玉芬;;鄱阳湖区全新世以来古气候古环境演化[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22届年会论文集[C];2006年

10 谢曼曼;孙青;凌媛;刘美美;杨科;李爱国;储国强;;同步辐射技术在高分辨率古气候、古环境变化中的应用[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第十届(2010年度)学术年会论文集(下)[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郑见;气候冷暖黄土知[N];中国矿业报;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高远;晚更新世以来青藏高原东北部湖泊藻类演化在古气候古环境研究中的意义[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6年

2 杨桂芳;流域、古气候、人类活动——机理、过程、指标体系及其方法论的探讨[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3 刘冬雁;川西高原甘孜黄土记录的早更新世晚期以来的古气候变化[D];中国海洋大学;2009年

4 李彬;岩溶区古气候替代指标及桂林地区14万年来古气候变化研究[D];中国地质科学院;1999年

5 胡建芳;3万年来南沙海区古气候、古环境演变:分子有机地球化学研究[D];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2001年

6 王冠民;古气候变化对湖相高频旋回泥岩和页岩的沉积控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2005年

7 杨桂芳;兰州三万年以来古气候演化与古环境重建[D];中国地质大学;2003年

8 付淑清;南海南部晚第四纪以来的古气候古环境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2007年

9 魏子新;长江三角洲东部第四纪沉积环境演化:新构造运动、古气候与海平面变化的耦合作用[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10 凌媛;青藏高原湖泊记录的典型时段古气候变化[D];中国地质大学;201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怡璇;25-20 kaB.P.中祁连疏勒河地区钙华沉积特征及其古气候意义[D];成都理工大学;2015年

2 敖玉静;江西九江红土堆积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指示意义[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5年

3 宗娴;日本海百年以来及4万年以来不同时间尺度的沉积环境演化[D];南京大学;2016年

4 周烨;中新世以来奄美三角盆地碎屑沉积物粒度特征及其物源和古气候意义[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16年

5 周勇;西北酒泉和六盘山盆地早白垩世古气候[D];成都理工大学;2011年

6 卞学昌;山东省全新世古气候变化序列及其与史前文化发展阶段的相关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4年

7 张小瑾;河套地区(内蒙古磴口)晚冰期以来古气候演化初步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8 施美娟;彭阳剖面800Ka以来的古气候变化研究[D];青岛大学;2008年

9 王尹;南雄盆地晚白垩世—早古新世古气候变化[D];南京大学;2012年

10 张妍;淮河源区第四纪古气候变化的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230022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qiudizhi/230022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0d8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