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辽盆地上古生界构造特征探究
发布时间:2018-11-02 19:58
【摘要】:松辽盆地位于华北板块北部,兴安地块东缘,是NE向展布的宽广断陷盆地。松辽盆地被西伯利亚板块、华北板块和太平洋板块所夹持,构造上受到佳—蒙地块形成,古亚洲洋闭合,太平洋板块向西俯冲等构造事件叠加的强烈影响。前人仅对盆地上古生界开展过初步的地质调查和钻探工作,但对盆地内上古生界的分布,构造特征的研究相对薄弱。本文综合最新区域地质资料、钻井资料和重磁资料分析松辽盆地上古生界分布特征;通过地震,电磁资料和地震-地质联合剖面解释,揭示松辽盆地晚古生代地层分布及归属,分析了其岩性特征,确定盆地内12条骨架断裂位置和活动期次,对现今上古生界构造单元进行了划分,总结了其演化规律,对研究松辽盆地上古生界构造格架及演化发展提供了多方面的证据,同时为油气勘探开发提供了新的依据。 本文总结了区域晚古生代地层资料,将野外实际勘察和盆地内外测井资料进行对比,提出松辽盆地上古生界是一个完整的沉积整体,以石炭-二叠系为主,自下而上分别为石炭系通气沟组(C1t)、鹿圈屯组(C1l)及磨盘山组(C2m)、中二叠统大石寨组(P2d)、哲斯组(P2z)及上二叠统林西组(P3l)。岩性主要为砂岩、泥岩、灰岩、粉砂质泥岩、碎屑砂岩及火山岩,既有海相、海陆交互相,又有陆相沉积。 本文运用地球物理方法,利用区域重力、电磁资料进行分析,结合盆地内钻遇上古生界钻井位置及岩性,提出松辽盆地上古生界顶面地层面积13万km2。上古生界地层主要分布在中部凹陷区和东南隆起区,沉积地层在东、西断陷区连片分布,东南隆起区和西部斜坡区零星分布。侵入岩体分布在西部斜坡和东南隆起区,侵入岩体以中—酸性花岗岩为主,闪长岩次之。 通过收集盆地重力资料、地震资料确定松辽盆地骨架断裂位置及展布,结合区域钻井资料、野外实际勘察,综合提出松辽盆地主要发育12条基底骨架断裂,,根据其空间展布可以划分为三组不同方向,即:近东西向、北东向及北西向。同时依据前人研究成果和本次研究成果相结合,分析了12条基底骨架断裂的构造特征,构造应力环境,动力变质特征以及火山活动期次与断裂的关系。 结合盆松辽盆地上古生界顶面岩性分布和底面岩性分布规律,盆地基底骨架断裂,提出松辽盆地上古生界现今构造单元划分方案:由西向东依次为:西部坳陷区面积约8.19×104km2,残余厚度3~9.5km,分布于白城—齐齐哈尔—嫩江一线,顶部覆盖厚度未知的花岗岩;中央隆起区面积约2.47×104km2,残余厚度1~2.5km,分布于松原西—大庆—五大连池一线,其下部主要表现为上古生界的褶皱;东部坳陷区面积约7.47×104km2,残余厚度3~11km,分布于长春—哈尔滨—铁力一线,同西部坳陷区一样,顶部覆盖有花岗岩,但厚度应该比西部坳陷区小。 综合以上所有研究成果,结合东北地区构造演化规律,认为松辽盆地上古生界具有“两坳夹一隆”的构造特征。通过盆地内地震剖面解释和东北地区构造演化规律结合,认为盆地构造运动主要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兴安地块与松嫩地块大致沿黑河-嫩江-扎兰屯一带在早石炭世末发生碰撞拼接,造成本区NWW-SEE方向的挤压变形作用,形成“两坳夹一隆”的总体构造格局。第二阶段:沿西拉木伦河断裂,佳-蒙地块和华北板块于二叠纪末碰撞拼接,由NS向挤压形成EW向宽缓褶皱。第三阶段:中生代(J)由于西太平洋板块斜向俯冲,NE向压扭作用形成NE-NNE向褶皱和左行走滑断裂。第四阶段:中生代形成NW向脆性断裂构造变形。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吉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P534.4;P548
本文编号:2306803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吉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P534.4;P548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继良;中国松辽盆地的构造发育特征与油气聚集[J];长春地质学院学报;1983年03期
2 张兴洲;周建波;迟效国;王成文;胡大千;;东北地区晚古生代构造-沉积特征与油气资源[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08年05期
3 刘永江;张兴洲;迟效国;温泉波;梁琛岳;韩国卿;赵立敏;赵英利;;大兴安岭地区上古生界变形特征及构造层划分[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11年05期
4 王成文;金巍;张兴洲;马志红;迟效国;刘永江;李宁;;东北及邻区晚古生代大地构造属性新认识[J];地层学杂志;2008年02期
5 王成文;孙跃武;李宁;刘欢;赵国伟;;东北地区晚古生代地层分布规律[J];地层学杂志;2009年01期
6 陈洪洲,余中元,许晓艳,陶汝朋,高峰;嫩江断裂构造及其与地震活动的关系[J];东北地震研究;2004年04期
7 张兴洲;杨宝俊;吴福元;刘国兴;;中国兴蒙—吉黑地区岩石圈结构基本特征[J];中国地质;2006年04期
8 刘永江;张兴洲;金巍;迟效国;王成文;马志红;韩国卿;温泉波;赵英利;王文弟;赵喜峰;;东北地区晚古生代区域构造演化[J];中国地质;2010年04期
9 刘晓艳,杜鸿烈,陈章明,关德师,付广,李椿,赵德斌;松辽盆地边缘石炭-二叠系地表石油显示及其地质意义[J];地球化学;2001年04期
10 王鸿祯;从活动论观点论中国大地构造分区[J];地球科学;1981年01期
本文编号:230680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qiudizhi/23068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