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地质论文 >

盆地地下水流系统形成与影响因素分析

发布时间:2018-11-04 18:20
【摘要】:目前区域(盆地)地下水流系统模拟研究中,常用的定水头与通量两种上边界条件刻画方法与实际条件存在差距。通过对比两种方法的差异和各自适用条件,采用解析法讨论地下水位的形成控制机制,提出了改进后的变通量上边界数值模型,并以鄂尔多斯盆地北部白垩系地下水流系统为例分析了盆地地下水流系统的形成与影响因素。研究表明,鄂尔多斯盆地北部白垩系水流系统地下水位受地形、补给条件和渗透系数三者共同控制,同时特有的气候、地形和岩性组合通过控制地下水位影响地下水流系统的发育演化。采用变通量上边界法探讨上边界条件改变对盆地水流系统的影响,对深刻认识区域地下水流系统形成演化机制,揭示地下水系统与上边界气候变化、植被生态变化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具有一定优势。
[Abstract]:At present, in the regional (basin) groundwater system simulation, there is a gap between the two upper boundary conditions, the fixed head and flux, and the actual conditions. By comparing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two methods and their respective applicable conditions, the formation and control mechanism of groundwater table is discussed by analytic method, and the improved upper boundary numerical model of the modified variable is proposed. Taking the Cretaceous groundwater flow system in the northern Ordos Basin as an example, the formation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of the groundwater flow system in the basin are analyzed. The study shows that the groundwater level of the Cretaceous flow system in northern Ordos Basin is controlled by topography, recharge condition and permeability coefficient, and the special climate. The combination of topography and lithology affects the development and evolution of groundwater flow system by controlling groundwater level. The influence of the change of upper boundary conditions on the basin flow system is discussed by using the method of alternative upper boundary, and the evolution mechanism of regional groundwater flow system is deeply understood, and the climate change of groundwater system and upper boundary is revealed.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vegetation ecological changes has some advantages.
【作者单位】: 中国地质调查局干旱半干旱区地下水与生态重点实验室;中国地质调查局西安地质调查中心;School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402226) 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调项目(121201011000150020) 国土资源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201511047)
【分类号】:P64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8条

1 牛宏;梁杏;张人权;;通量上边界与水头上边界方法的地下水流系统模拟对比[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14年03期

2 王艳伟;陈鲁;王亚军;吴越;;鄂尔多斯湖泊时空变化规律及影响因子分析[J];人民黄河;2013年02期

3 蒋小伟;万力;王旭升;李海龙;;盆地地下水年龄空间分布规律[J];水文地质工程地质;2012年04期

4 张俊;侯光才;赵振宏;尹立河;王冬;;基于剖面数值模拟的地下水流系统结构控制因素——以鄂尔多斯白垩系盆地北部典型剖面为例[J];水利水电科技进展;2012年02期

5 梁杏;牛宏;张人权;刘彦;靳孟贵;;盆地地下水流模式及其转化与控制因素[J];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2012年02期

6 周仰效;李文鹏;;区域地下水流模拟[J];水文地质工程地质;2009年01期

7 ;Groundwater Systems and Resources in the Ordos Basin,China[J];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2008年05期

8 张人权,梁杏,靳孟贵,周爱国,孙蓉琳;当代水文地质学发展趋势与对策[J];水文地质工程地质;2005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俊;侯荣哲;尹立河;马洪云;黄金廷;;盆地地下水流系统形成与影响因素分析[J];水文地质工程地质;2017年04期

2 达娃;;关于提高水工环地质勘察工作水平的策略探讨[J];经营管理者;2017年13期

3 李劲彬;;水文地质学的发展[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7年10期

4 秦昂;;新时期水工环地质调查工作的探讨[J];世界有色金属;2017年06期

5 赵国红;管政亭;王旭东;;安徽省水工环地质工作未来发展的几点思考[J];安徽地质;2017年01期

6 徐钫一鸣;卢国平;;广东海岸带型新洲地热田水化学及海水入侵水动力特征[J];安全与环境工程;2017年01期

7 王涛;王文科;董英;尚海敏;李瑛;赵成;;基于质点运移模型的区域地下水循环规律研究——以陇东盆地为例[J];水文;2016年06期

8 雷琨;何守阳;刘玺;安艳玲;;岩溶易旱区地下水水文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控制因素——以兴仁县为例[J];地球与环境;2016年06期

9 李彦芹;;新时期水文地质学发展趋势与对策[J];科学家;2016年17期

10 周欣荣;;可持续发展理念下的水文地质与环境地质工作[J];黑龙江科学;2016年13期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蓓蓓;宫辉力;李小娟;雷坤超;顾兆芹;党亚南;杜钊锋;;北京地下水系统演化与地面沉降过程[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12年S1期

2 梁杏;牛宏;张人权;刘彦;靳孟贵;;盆地地下水流模式及其转化与控制因素[J];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2012年02期

3 黄金廷;王文科;侯光才;尹立河;;鄂尔多斯高原近48a降水及蒸发特征分析[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1年09期

4 李军媛;晏利斌;程志刚;;陕西省植被时空演变特征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J];中国水土保持;2011年06期

5 王丽霞;刘芳;唐泽军;;基于GMS的石羊河流域含水层空间结构变化的可视化研究[J];干旱区地理;2011年01期

6 刘彦;梁杏;权董杰;靳孟贵;;改变入渗强度的地下水流模式实验[J];地学前缘;2010年06期

7 李登科;何慧娟;刘安麟;;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对红碱淖植被覆盖变化的影响[J];中国沙漠;2010年04期

8 鲁程鹏;束龙仓;刘丽红;刘佩贵;董贵明;;基于灵敏度分析的地下水数值模拟精度适应性评价[J];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1期

9 李登科;卓静;王钊;;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对红碱淖水面面积的影响[J];冰川冻土;2009年06期

10 成军锋;贾宝全;赵秀海;康秀亮;;干旱半干旱地区植被覆盖度的动态变化分析——以毛乌素沙漠南部为例[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9年12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梁杏;张人权;牛宏;靳孟贵;孙蓉琳;;地下水流系统理论与研究方法的发展[J];地质科技情报;2012年05期

2 万力;蒋小伟;;“区域地下水流:理论、应用与发展”国际研讨会在西安召开[J];水文地质工程地质;2013年05期

3 ;地下水是怎样活动的[J];水文月刊;1959年08期

4 李俊平;地下水流的声发射检测[J];世界隧道;1996年03期

5 魏林宏,束龙仓,郝振纯;地下水流数值模拟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J];重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年S1期

6 仵彦卿;估计地下水流系统分布型确定性-随机性参数的耦合算法[J];西安理工大学学报;2000年02期

7 罗振东,田向军,张桂芳,周礼;地下水流及其通量的数值模拟[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年01期

8 杜国平;智能化地下水动态参数测量仪[J];核技术;2002年01期

9 胡立堂,陈崇希;地下水流数值模拟前后处理软件的设计与实现[J];地球科学;2003年05期

10 钱会,王毅颖,宋秀玲;地下水流数值模拟中不应忽视的几个工作程序[J];勘察科学技术;2004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旭升;万力;;“地下水运动方程”课程设计[A];城市空间结构理论与资源型城市转型研究——中国科协第224次青年科学家论坛论文集[C];2010年

2 黄s,

本文编号:231075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qiudizhi/231075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923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