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城断裂晚第四纪活动性研究
[Abstract]:On the basis of geological and geomorphologic mapping of 1: 50 000 active faults, the tectonic and geomorp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late Quaternary activity of the Hancheng fault are studied in detail. According to the tectonic geomorphology, activity and geometric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the fault, the fault is divided into three sections from north to south: from west xY mouth to Panhe, from Panhe to Xingjiapu and from Xingjiapu to Yijing. The activity of the fault gradually weakens from NE to SW. The west xY mouth to Panhe section is a typical basin and mountain geomorphology with Holocene activity, and the vertical slip rate since the middle Holocene is estimated at 0.8 mm / a; From Panhe to Xingjiapu, the faults spread along the front edge of the loess platform, and the late Pleistocene was active. The vertical slip rate since the late Pleistocene was about 0.49 mm / a; In the section from Xingjiapu to Yijing, the fracture extends into the loess plateau in the north of Weihe Basin, and cracks and sand liquefaction are developed in the early late Pleistocene loess.
【作者单位】: 山西省地震局;太原大陆裂谷动力学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山西省地质环境监测中心;
【基金】:地震行业科研专项(200908001,2014419013) 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基本科研业务专项(IGCEA1416)共同资助
【分类号】:P315.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史培军;论全球现代干燥半干燥沙区晚第四纪的湿润期与干燥期——全球主要现代干燥半干燥沙区晚第四纪以来流沙扩展与固定的初步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1990年04期
2 吴章明,汪一鹏,任金卫,叶建青;青藏高原北部金沙江、澜沧江缝合线晚第四纪的活动性[J];地震地质;1993年01期
3 张明书;若干晚第四纪地质问题探讨[J];海洋地质动态;1996年02期
4 张桂甲,李从先;晚第四纪钱塘江下切河谷体系层序地层特征[J];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8年02期
5 蓝先洪;珠江三角洲晚第四纪以来的古地理研究[J];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讯;1995年02期
6 蓝先洪;珠江三角洲晚第四纪沉积特征[J];沉积学报;1996年02期
7 安晓文;常祖峰;石静芳;;大盈江断裂西南段晚第四纪活动研究[J];地震研究;2009年02期
8 徐刚;刘健;李安龙;韩宗珠;孔祥淮;;晚第四纪深切谷研究综述[J];海洋地质动态;2009年07期
9 吴传勇;吴国栋;陈建波;阿里木江·亚力昆;常想德;李帅;;天山内部那拉提断裂晚第四纪活动速率[J];内陆地震;2013年02期
10 童国榜,,石英,范淑贤,张俊牌,宋祥华,刘振西,乔光东,张纪祥,张梅英;银川盆地晚第四纪环境特征[J];地球科学;1995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彦宝;冉勇康;;汤东断裂晚第四纪活动性钻孔联合剖面探测[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七届年会论文集[C];2011年
2 杜青松;鄂阿强;李志华;;鄂尔多斯盆地晚第四纪气候楔状体发育研究[A];科技创新与经济结构调整——第七届内蒙古自治区自然科学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C];2012年
3 朱成南;;红河断裂的晚第四纪活动[A];青藏高原地质文集(12)——“三江”构造地质[C];1982年
4 王树民;陈泓君;钟和贤;;南海东北部晚第四纪地层不整合的发现及其地质意义[A];2001年全国沉积学大会摘要论文集[C];2001年
5 陈泓君;钟和贤;;南海东北部晚第四纪地层不整合的发现及其地质意义[A];海洋地质环境与资源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3年
6 周荣军;雷建成;黎小刚;杨涛;;晚第四纪以来大渡河断裂活动性的地质地貌判据[A];中国地震学会第八次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0年
7 周荣军;何玉林;马声浩;黎小刚;;四川小金抚边河断裂的晚第四纪活动特征[A];中国地震学会第七次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1998年
8 王汝建;李霞;陈荣华;;白令海晚第四纪高分辨率的古海洋与古气候学记录[A];中国古生物学会第九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中国古生物学会第二十三次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9 董艺辛;刘春莲;杨小强;陈亮;严伟术;庄畅;;珠江三角洲微体生物群的环境意义[A];海洋地质、矿产资源与环境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10 张珂;陈国能;庄文明;彭卓伦;侯卫生;杨小强;张承博;邱燕;刘延勇;张献河;邱善森;胡文烨;唐煜昆;马占武;张冬仔;;珠江三角洲北部晚第四纪构造运动的新证据[A];泛珠三角港澳台地区地球物理研讨平台成立暨首届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吴传勇;西南天山北东东走向断裂的晚第四纪活动特征及在天山构造变形中的作用[D];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2016年
2 孙美琴;应用硅藻释读南海晚第四纪以来的古环境[D];中国海洋大学;2009年
3 陈晓辉;北黄海陆架晚第四纪地层结构与物源环境演变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14年
4 任俊杰;龙日坝断裂带晚第四纪活动及与其周边断裂的运动学关系[D];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2013年
5 赵京涛;热带西太平洋边缘晚第四纪以来的古环境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贾启超;迈丹断裂阿合奇段晚第四纪活动特征与地震危险性分析[D];中国地震局兰州地震研究所;2015年
2 王文辉;新疆南天山北轮台断裂东段晚第四纪活动特征的初步研究[D];新疆大学;2015年
3 刘晓鹏;晚第四纪黄河磴口段河道变徖研究[D];兰州大学;2016年
4 梁阿如娜;晚第四纪包头盆地古湖演化与环境变迁[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1年
5 侯方辉;南黄海晚第四纪地震地层学与新构造运动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6年
6 马龙;滨海及内陆卤水典型分布区晚第四纪环境演变与卤水的形成[D];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2007年
7 金仙梅;黄河三角洲滨浅海区晚第四纪沉积地层结构与海洋地质灾害研究[D];吉林大学;2004年
8 柳煜;长岭山北麓断裂晚第四纪活动性研究[D];中国地震局兰州地震研究所;2006年
9 史杰;新疆阜康断裂晚第四纪活动性研究[D];中国地震局兰州地震研究所;2011年
10 杨源源;华山山前断裂中段晚第四纪活动研究[D];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2013年
本文编号:231485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qiudizhi/2314855.html